江郎并非才尽

江郎并非才尽

“江郎才尽”用以比喻一个人才思减退、智穷、谋短。所指“江郎”为我国南朝的江淹。江郎真的才尽了吗?

江淹字文通(444—505),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他的诗赋精工幽丽,情景交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文学家。

后来,江淹踏入仕途,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为醴陵侯。江淹晚年,走上仕途,日理万机,自此才思枯竭,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证,并不能说是“江郎才尽”的。

齐武帝三年(485),江淹当上了尚书左丞,后又兼任考核官吏的御史中丞。他一鼓作气弹劾了职位很高的中书令谢肱等人,又拘捕了前益州刺史刘悛等,没收赃物上万,全部交付廷尉去处理。

江淹行事很有主见。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崔慧景发兵围困京城,许多官僚都纷纷投身于叛军门下,唯独江淹称病不往。叛乱平定之后,他心在朝廷,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处理问题宽严得当,人们都很佩服他的卓识和忠心。江淹虽久在宦海浮沉,但他并不留恋那纸醉金迷的生活。58岁上,借口生病,交出实权,四年之后,他就死去了,活了62岁。死后,梁武帝亲自为他穿丧服,举哀礼,赐予他谥号为“宪”。

江淹治理国家的管理才能是出类拔萃的,可以说文尽才不尽,转行“老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