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村
耿村有1130余口人,分为281户,在人口稠密的冀中大平原上算是一个小村庄。这里的民间口头文学丰富多彩,为我国汉族聚居的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所罕见。1986年春夏之交,该村青年靳春利听说全国正在搞民间文学集成,就向县文联集成办公室报了“矿”,得到了上级集成机构的重视。1987年5月到1989年9月的两年多里,地区先后七次组织普查组进村开展宣传、搜集工作,已挖掘到民间故事2820篇,歌谣342首,总计3162篇(首)。还有谚语、谜语、歇后语、绕口令若干。作品字数达389万以上,加上有关村风村史资料、故事家的歌手的研究资料等,所有文字资料达425万余字。已经编纂《耿村民间故事集》四本,共计222万字。第五本正在编纂之中,不久可以问世。
最可贵的在于民间口头艺术人才的发现。截止1989年9月,石家庄地区已经按照日本的分级法,确认靳景祥、靳正新、王玉田、张才才、张才长、孙胜台、梁银兰、徐丑货、徐全振、王仁礼等讲100个故事以上者13人为大型民间故事讲述家,靳满良、董彦娥、靳言根、王连锁、侯果果等18人为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歌手)(讲唱50个以上、100个以下者)。还有老中青少讲述者87人。所有被发现的讲述者、唱歌念谣者达118人,占耿村人口的1/10。其中,靳景祥曾应邀出席中国故事学会首届年会,他的讲述受到与会专家教授的好评,靳正新被挖掘出550多个故事,是河北省的“故事大王”,王玉田一家7口会讲故事。他老伴还会念许多民谣,有3人被确认为大中型民间故事家,被省地县(市)确定为“民间故事家庭”。地区6个单位联合为他家挂过大匾,许多专家学者都到他家作过客。村中还有“故事夫妻”、“故事父子”、“故事母子”和“故事兄弟”。其中,靳景祥、靳正新、王玉田三人被省集成办公室命名为省级大故事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还为靳景祥出版了故事专集《花灯疑案》,为张才才与侯果果夫妇出版了故事专集《兰桥断》,为王玉田、王仁礼父子出版了专集《卧牛山恩仇》。其中靳景祥的《花灯疑案》一书荣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
耿村以它作品之多和讲述、唱念之风,被中外专家称之为一座汉族民间文化“金矿”。台湾台北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来考察后,称赞它是“世界第一”、“在世界上值得骄傲的事情”。那么,它的文化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考察,耿村自明朝初年开始建村。传说朱元璋义父耿再辰死后埋葬于此,官府派本县靳姓一家来看坟守墓,渐成各姓杂居的村落,起名为耿村。大约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清康熙年间,该村立下集市,距今也约有300年了。硕大的耿王坟、古老的自落寺、观音老母庙、真武庙等文化景观和一条临村而过的东至辛集、德州,西到井陉娘子关的交通大道,使这里成为百里闻名的商品和民间文化的集散地。虽然这里的大坟和庙宇已被拉平,石德铁路也修成了47年,但繁华的集市贸易还在,讲故事的文化传统还在,传统口头文学还在传承,新时代的故事还在产生中。而且在“文革”前的大集体生产时代形成过大讲大听大传播的高潮,新的讲述人还在产生中。耿村的民间口头文学的挖掘整理工作仍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