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的佚名作品

文学史上的佚名作品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传世佳作。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独揭妙谛的名篇,不免看作家姓名根植,无从说及时代、籍贯和大背景了。虽经考证,仍难究明细,察其源由,当有诸因:

1.年代久远,不知所本,如《山海经》(传为夏禹、伯益所作)《卜居》《渔父》《神女》《登徒》(分别传为屈原和宋玉所作)。

2.由民歌演变的几代人集体创作,时有修改,则很难用一两姓名表示。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3.作者从实不从名,为使己作留彰后世,借托名家手笔,如李陵、苏武的五言诗,“携手上河梁,问子何所之”,因为世人传诵,搜入《文选》。

4.因为政治需要,文为时而作,而攀援古人,以激励世人,如所谓岳飞“手书摹刻汤阴庙中”的《赠吴将军南行》《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多系明人伪托,而隐去真名;李秀成《壮志》两首,亦系辛亥时革命党人赝品。

5.文人好古,惯于借古人姓名,发现己作以抒情怀。如《古诗十九首》几首借枚乘之名。

6.敬慕古人,而憾其作品有所不足,遂借其姓氏而作,故作品不见于同时代,或相关文集里;却见于隔代的著作,如见于晋张俨《默记》的所谓诸葛亮《后出师表》。

7.含有隐晦深意,且也忌讳时尚,为免众矢之的,故埋去本名者,如《金瓶梅》。

8.署名主官,实出自幕僚代笔,由此作者之真姓名被隐去,以致后人追溯,难寻本源,如《史可法报多尔衮书》,作者分别见有侯方域、王纲等8人,众说不一莫辨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