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归隐启示
陶渊明从29岁起“投耒去学仕”,到41岁毅然决然地辞去彭泽县令,五度出仕,五度归隐,起伏变化,反映出诗人深沉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内心的痛苦,这一特殊现象究竟蕴含着什么启示呢?对此确有必要作一探索。
陶渊明的仕宦经历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具有抱负和追求,但又良心未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了。他以热血沸腾的情怀,抱着少年壮激与思远翥的猛志,急于干一番大济苍生的事业的愿望,美好而宏伟的政治理想去干预生活,直面人生。可是,由于社会的黑暗,政治制度的腐朽,门阀士族的把持,已经完全堵塞了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之门,这就是他在诗中所描绘的“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和“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可怖情景,加之诗人质性自然的品行,耿介而不合流俗的为人,因而每次为官之后不久,就只好自免官职而归隐。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也深知官场不是想像的那洋美好浪漫,因而,他进入官场之后并非一遭挫折就心灰意懒,放弃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反之,又一次次他说服自己去进行尝试、努力。多次努力试图尽最大限度地调节自我去适应官场,尽可能地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事实证明陶渊明的自我节律失败了,他根本无法弥合既要完善自我又要适应其时官场的矛盾;他虽然尽最大努力地把自己的理想目标变得更加现实,可也与当时的社会仍然不能合拍,最后还是被迫放弃政治理想,去走一条他内心并不情愿的归田隐居生活道路。陶渊明的这段人生经历,包含着如下的意义。
首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是他接触社会,体验人生,认识现实政治,了解官场内幕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从政归隐的经历,他是绝对不可能对他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政治有切身的体验与本质的认识。如果陶渊明家境优裕,他优游于山水林泉固然可以深刻而悠闲地对大自然秀美诱人的景色作出传神描绘,但是,绝对不可能在山水田园诗章之中融入人生哲理和社会体验,因而也就缺乏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由于陶渊明五度进入官场,身体力行于官场中,与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交往应酬,和各种各样的官员共事周旋,对官场中的虚伪欺诈的认识,翻手为云覆手雨的伎俩的感受,丑恶肮脏本质的体验都有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人生体验与比较,加深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山水田园的喜爱,铸融了他那些讴歌大自然秀色,称美田园美景诗歌的深厚内涵,使之具有永恒深隽的魅力。
其次,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里检讨了自己几次从政是“以往之不谏”,实则他的这种认识和体会正是做了几次官之后的思想升华,“今是而昨非”的反省也是实践之后的认知。他真正认识了社会,认清了自我,才有“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这样总结性的反思,把自己五次从政原本希望将政治理想和谋生结合起来的初衷作深刻的审视,终于看清楚了这种美好的愿望在冷峻的现实面前必然碰得粉碎!要想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扭曲,政治追求得以实现,在当时这是完全无法统一起来的。这即表明,陶渊明要么在那个昏暗腐朽的官场之中,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品性,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扭曲自我去迎合达官显贵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要么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质性自然的夙性、洁身自好,独善其身,隐居田园去过寂寞贫困的生活。处在政治黑暗的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动乱年代,如果不能心安理得地作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大约也只能激流勇退地选择归田隐居了。这就是陶渊明隐居所昭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