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海派”

何谓“海派”

在“左”的影响抬头时,因“海派”往往是“迷恋西方”和“思想落后”的同义语,所以人们讳言,但它是客观存在。它随着上海被迫开放为口岸而发生、发展,它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与西方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新文化,是提倡“拿来主义”之后诞生的“新品种”。以国画为例,19世纪下半叶上海一批画家,摆脱了清代宫廷绘画的羁绊,借鉴西方绘画技巧,创造了以花鸟人物画为主体,以大写意为主流的艺术特色。任伯年、任渭长、吴昌硕等就是著名的“海派”画家。以京剧为例,辛亥革命前后,上海著名京剧演员继承了京剧传统,吸收了西方表演手法,在原有京剧剧本的基础上,编写了连台本戏,并吸收了话剧、电影中如布景、灯光等新技术,奠定了“海派”京剧的基础。潘月樵、夏月珊、周信芳、盖叫天等都是著名的“海派”京剧演员。以文学为例,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思想涌入我国,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取其精华,把它“嫁接”到中国古典的文学“母本”上,创出了中国的新文学。“海派”文学就是在新文学的基础上诞生的一个流派。它不仅具有新文学的长处和民族特色,它的作者还努力寻找到雅文学与俗文学的“最佳结合点”,使作品能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林琴南等译述西方文学名著、严独鹤在《新闻报》发表的短论《谈话》等。均堪称“海派”文学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