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Ⅲ Reading in Depth

Part Ⅲ Reading in Depth

如果按计划在2017年完工,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省会武汉的一千米高的凤凰塔将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这是两座粉红色的、采用未来主义和环保理念设计的凤凰塔。

其中最大的塔楼被设计为坐落在湖中的一个小岛上,比迪拜的哈利法塔高172米。“我们被要求为武汉建造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它既体现了强烈的环境和社会内容,同时也反映中国的传统,”英国设计公司的切特伍德建筑师告诉美国有线新闻网。

该设计灵感来自中国文化中的二元论——中国传统神鸟的象征:凤凰,以及阴阳观念。凤和黄,或凤凰,是一对神话鸟,在中国文化中,传统上用来表示皇室。

三个包含餐厅的大球体将通过两座塔楼之间的悬空“空中步道”进入。根据设计人员的说法,这些球体“代表着绕塔运行的行星”。这座更大的建筑还将以拥有世界上最高的万花筒而自豪,它是由风力涡轮机驱动的。

位于双子塔底部的商业广场将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切特伍德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你会看到一条法国街、一条日本街、一条土耳其街,等等,这样人们就可以不必离开中国就能看到世界。”

这些塔被设计成具有绿色特征,例如通过表面吸收污染来过滤城市的空气,以及过滤水的技术。这些塔还被设计成能够通过发电来满足自身和邻近地区的需要的高楼。

切特伍德说:“如果你在英国工作,你想出了什么出格或者是稍微离谱的东西,你就会被踢回来。”“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他们要求更高一点。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经历。”

在中国,文化差异源于种植水稻或小麦。中国北方人和南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追溯到稻田和麦田。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塔尔海姆和他的同事们表示,水稻种植促进了一种整体性的关注,即区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重视他人甚过自己。许多现代中国人的整体思维,部分反映了几千年来建立的区域灌溉系统、合作种植和稻田收获的历史。

他们根据来自不同农业生产地区的大学生的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来自中国南方和中部的水稻种植省份的学生,尽管他们可能从未种植过水稻,但他们从整体上思考,塔勒海姆的小组报告说。相比之下,来自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小麦种植专业的学生表现出对抽象分析和自我的偏爱。跟水稻相比,小麦需要的密集劳动少,农民可以在没有邻居帮助的情况下种植和收获小麦。分析 个人主义思维型的思维在来自富裕省份的学生中并不常见,这与源于现代化的观点相反。塔勒海姆说:“大米理论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东亚基于财富的个人主义比预期的要少得多。”

塔勒海姆的团队测试了1162名中国学生。测试中,他们查看了三个项目的清单,比如一只兔子、一条狗和一根胡萝卜。在每个列表中,学生选择了两个属于一组的项目。早期的研究发现,分析思考者通常根据类别对项目进行分组,所以兔子和狗在一起。整体思考者倾向于寻找关系,比如吃胡萝卜的兔子。来自水稻种植区的学生平均有7至9个旗鼓相当的人;相比之下,来自小麦种植区的学生有5~7个旗鼓相当的人。

塔勒海姆的团队还分析了中国1996年、2000年至2010年的国家统计数据。他们发现小麦种植省份的离婚率更高,新发明的成功专利数量也比水稻种植省份的更多。这一趋势与分析思维既发展个人主义又培养创造力的思想是一致的。

普通话现在已成为外国汽车制造商招揽中国消费者的新手段。

有时候甚至是唱歌——比如身为英国人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区市场销售总裁倪恺(Nicholas Speeks),就在上周一的车展上演唱民谣《大中国》,从而引来人们的喝彩。倪恺在公司的展台上用普通话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一天之前,梅赛德斯·奔驰还用一首中国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拉开了新E级车全球首发的序幕。与会者开玩笑称,中国真的是奔驰公司的“希望的田野”。

去年,中国共售出373 500辆汽车,从而成了汽车制造商的最大市场。其中,67%的汽车都是中国制造的,这一数字相比2014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捷豹路虎集团首席执行官斯佩思(Ralf Speth)在北京国际车展上以一句普通话“我爱中国”结束了自己的讲话。他演讲的中心主要是今年早些时候在江苏省开办的全铝车身车间,该车间也是该集团除英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家工厂。在演讲中,斯佩思还引用了一句中西文化通用的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上海艾尔西汽车市场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志凌对此表示,在过去两年里,车展上禁止出现车模,因此车企纷纷尝试能引人注目的新手段。

一位汽车分析师称:“许多汽车制造商已经本土化,这些行为就是本土化的一部分。”

“汉服热”引年轻人追捧

身穿一件以珠子和绣花装饰的古代飘逸长袍,设计师肖航(音)仿佛刚刚从一台时间机器里走出来,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北京地铁里,引来好奇的目光和追问。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中国人接受了西方的时尚和先进的未来技术,但是越来越多的像肖航这样的年轻人开始在穿着打扮上追求复古,穿起了传统的汉服。

汉服这种历史服饰正迎来复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政府致力于推广传统文化。

此外,一些古装电视剧的热播也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兴趣。今年初,以宋朝为背景的古装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首播后,三天内就吸引到了超过4亿观众。

汉服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汉人统治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汉服的共同特征是宽松飘逸的披身长袍和长至膝盖的袖子。

肖航告诉法新社记者说:“我们小时候也会用床单和被子把自己包起来,假装穿的是漂亮衣服。”曾在一家机械制造国企工作的肖航现在经营汉服生意,主要是为汉服摄影顾客提供服装搭配服务,有时还会策划汉服形式的婚礼。

在现代中国,汉服爱好者遍及各个领域:从历史爱好者到动漫迷,再到学生甚至是年轻的职场人士。北京高中生杨佳明(音)把他的古装穿在校服里面。他穿着唐代样式的米色长袍和黑色靴子参加一场汉服聚会。他说:“我的衣橱里有三分之二是汉服。”他还说,他的同学和老师都支持他的穿衣风格。

位于北京的汉服社团墨舞天下的成员江雪(音)说,衣着是“文化的基础”。她说:“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服装或者不穿它们,我们怎么去谈论我们文化的其他重要部分?”

不过,这种风格要在中国得到主流认可还有一段路要走。有人表示,公共场合的异样目光让他们不敢穿汉服。

编剧程夏(音)告诉法新社记者说:“我以前穿着汉服出去感到很尴尬。”然而,高中生杨佳明却更加乐观。他说:“至少,我们可以穿自己的传统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