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简介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这本书是由.范兆雄著创作的,《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共有76章节
1
教学合法化(代序)
信息社会,知识传递具有直达性,跨越了时间、空间,穿透了文化伦理边界,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个多彩的虚拟现实,引发知识合法化危机。利奥塔认为,教学是通往知识合法化的途...
2
目录
目 录 教学合法化(代序) 一、教学合法化 二、教学合法化危机 三、非合法化教学 四、通往教学合法化 第一章 课程变革的文化选择 一、中立与平衡的假设 二、控制...
3
第一章 课程变革的文化选择
现代社会,学校是为所有人“有人性地活着”[1]的公共机构,是实现人的文化存在的专业场所。为适应培养公共意识的需要,“教育系统通过彻底清除人们内心的模糊需求,要求...
4
一、中立与平衡的假设
“课程不是与价值无涉的,价值系统或意识形态不同将产生不同的课程。”[10]欧美历史上三种主要的课程流派都是以自己的价值系统为背景来设计课程的。古典人文主义(Cl...
5
二、控制与选择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具体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设法维护自身的利益与需要,试图控制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控制教育...
6
三、普遍与多元的矛盾
课程改革是对社会如何选择、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它认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的一种调整,它反映了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31]受社会经济政治控制的方式所左右。从社...
7
四、公平与效率的取舍
尽管课程改革的文化选择难免加剧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但由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利益的共同性,发动课程改革的当权阶层不大可能随心所欲地摆弄选择的过程。首先,文化选择的...
8
五、结论
课程改革的当权阶层总是根据利益最大化的标准来进行文化选择的,因此,他们依据对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官僚机构的控制权,实现资本的再生产,保证了本阶层的利益。社会民主...
9
第二章 课程变革的文化阻力
文化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范畴,是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信仰、观念生活方式等。[1]从某一时间点来观察,文化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所创造的成果。从时间流淌的历史长...
10
一、理论与要素分析
课程变革的历史说明,改革所期望的目标总是不容易实现,“预期要引起‘根本性’变化的教育改革最后取得的成果并不可见”[4],也没有实现比期望的目标更好的结果,而往往...
11
二、文化阻力的作用方式
一个课程改革方案都有一个基本的预设,即改变原有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而代之以新的。原有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具有运动惯性的文...
12
三、文化阻力因素、结构和运动形式
文化阻力的研究必然涉及具体的文化环境下的课程变革,它表现为一系列的由文化要素组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运动过程。下面结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揭示课程...
13
四、克服文化阻力的努力方向
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否则就会增加文化阻力的程度,导致变革无法顺利进行,当然难以实现改革的目标。...
14
(一)找准跨越课程改革方案与原有学校文化差异障碍的有效途径
课程改革总是试图改变某种现存的东西,或者增加某些原文化中不存在的文化因素,或者改变某种文化因素的性质。在文化交流日益方便和频繁的当代,课程改革跨越文化的幅度越来...
15
(二)协调好与课程改革有关各方的利益
改革要调整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必定引起利益受损者的不满与消极,他们会给改革制造各种障碍。第一,改革要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花费较多的时间。改革要废除已经驾轻就熟的工...
16
(三)将难度太大的课程改革划分成小步子,稳步推进
课程改革的难度实际上是改革目标与现实的距离。距离越大,则难度越大。改革的难度太大,使操作者望而却步,会阻碍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实现。往往当课程需要做较大幅度的改革时...
17
(四)处理好与教育外部文化环境的关系
课程变革的文化阻力与课程改革方案本身有关,也与课程变革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当课程改革与学校外部环境不协调时,外部环境对课程改革就可能造成阻碍,从而影响学校课程文...
18
第三章 社会进步与新课改的知识选择
在民主意识普遍深入人心的时代,人们关注并讨论话语权的问题,由此,人们质疑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的客观性,揭示提问者的立场。人们发现在客观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
19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课程知识选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工人、农民扬眉吐气,掌握了全部的政治资本,极大地改善了经济资本方面的劣势地位。他们利用政治资本和经济资...
20
二、社会进步与新课改的知识取向
一方面,知识普及的程度在不断地发展。在多数人都能接受较长时间的教育的情况下,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将是拥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中等收入群体既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本,...
21
三、课程改革与未来社会发展变革
教育改革将通过人才的培养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课程改革必然引起学生发展的变化,正如上述访谈所发现的,新课改旨在促进中国产生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22
第四章 教学知识谱系
教学知识是人们对于教学的经验及其认识成果。它是特定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繁衍生息,自成体系,支撑着各自独特的教学实践。中国文化的伦理系统和西方文化的理...
23
一、中国传统的人伦规约教学知识
培养目标表述是教学知识的核心。孔子将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两个层次:“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2]的士,即德才兼备,能辅佐君王的实用人才;“修己以敬”,“修己...
24
二、吸纳客体探究教学知识
仅以道德修炼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其局限性非常明显,早就引起了知识界的批判。汉代王充、王符、崔缇等人曾批评儒家教学。宋代发展实用知识,到了明清时期,以顾炎武、黄宗...
25
三、发展探究教学知识
很早就有人认识到,教学如果能教会学生创造知识则会更有效率,他们将“教会学生创造新知识”纳入教学目标,把体验知识生产的过程作为教学内容。与此相对应的教学知识可以统...
26
第五章 课程变革的文化价值取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方面,积极借鉴国外的课程文化,试图移花接木、为我所用,推动一种全新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努力革故鼎新,批判性地发展中国现代课程...
27
一、新课改的文化理想
改革少不了设定一个理想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来设计方案,并以该目标作为努力方向,指导改革实践朝着这个目标发展。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改革必然有一种文...
28
二、新课改的核心文化价值
课程改革的文化价值取向是指课程倾向于什么样的文化,它包括课程所推崇的文化价值观、符号、知识内容、活动习惯等最核心的课程文化要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课...
29
三、课程变革的未来
改革需要除旧布新,在革除原有课程文化方面的任何迟疑都有可能使新课改被原有课程传统和习惯势力所吞噬。因此,必须弄明白,需要革除什么样的原有课程文化,才能实现课程文...
30
(一)新课改理论是新课改文化的灵魂
课程理论变革是课程变革的先声。由于“没有扎实地展开课程理论的研究”[12],我国课程文化缺乏灵魂,所以课程与教学活动处于自然经验状态。新课改要结束原有课程缺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