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识是学校课程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学校课程重视知识量的积累和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掌握程度,完全忽视了知识在个体头脑中的创造性生成的意义和内在的育人价值,不重视知识在学生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这种知识观指导下,课程注重学生客观知识的积累,学校热衷于给学生补课,增加学生的作业量,加重学生的负担。新课改知识观重视个体的经验,认同知识的个体性,承认知识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要求重视知识学习的意义背景,强调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要求创造“真实学习”的情境,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13]。因此,新课改是适应学生个体需要的,是在“师生之间创生”[14]的,其目标是灵活多样的,重点主要放在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过程上,而不是掌握客观的学科知识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