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统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教育习惯的动力系统
它有悠久的过去和不断延伸的未来。课程改革就是对教育传统的挑战,如果不涉及革除教育传统中的某些因素,那就不能称为改革,但是教育改革并不是完全割断教育传统,而是要在承认并尊重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实现创新。教育改革不能设想在一种与教育传统完全对立的状态中产生和发展。因此,课程改革离不开对教育传统的研究,离开了教育传统的教育改革,即使显得美妙无比,也是注定要失败的。为此,必须以教育传统为基础展开研究,通过对教育传统的反思与批判,制订有关课程改革的方案与实施计划,使教师对教育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保持清醒的认识。
那么,我国教育具有哪些传统是新课改必须认真研究的呢?我国教育传统即是某些延续的、稳定的教育文化因素。近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但是骨子里却仍然带有我国古代教育的某些特征。我国古代教育,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尊师重道;在对待学习知识上,主张述而不作;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温故而知新。这些教育传统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但其核心要义还是保存下来了,时刻会显现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各种场景中,如学校常见教师支配学生,学生奉教师为知识权威;学校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教材知识的场所,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些教育传统已经与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不相适应,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这些教育传统。基础教育新课改反对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反对教师中心、知识中心和教材中心,反对为应试而教等方面的教育传统,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新基础教育又要注重发扬我国的教育传统,继承重视基础知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学校的纪律与秩序等优良的教育传统,但绝对不能让继承优良传统成为阻碍革除教育传统中的消极因素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