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生的习惯既是课程活动的结果,又是推动课程活动的动力
中国传统教育主张师道尊严,教师处于支配地位,是知识的权威;新课改主张师生民主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是平等的协作者。传统教育课程主张教师持片面智力观,竭力利用学生的记忆力,记忆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试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持多元智力观,努力进行教学创新,提倡发展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主的多方面的能力,充当“课程开发者”,[18]进行教学材料的原创作,研究创设教学情境。不可否认,教师的习惯对于新课改具有阻滞作用,因此实施新课改要求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新课改培训要从旧的接受式培训转变为引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要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学习新角色,放弃旧角色”,“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信仰、态度”。[19]
上述各要素共同构成一个课程文化“复合体”,[20]反映着我国新课改改革的基本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