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催眠之谜
催眠术是怎么回事?科学家已对这一现象研究了多年,但到底也没能弄清楚其真谛。有的理论家认为,催眠术打开了通向潜意识的大门,有的倾向于认为,恍惚是非睡非醒的心理边缘状态。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催眠必须借助暗示才能实施,催眠师必须借助暗示的力量,才能将被催眠者带入催眠状态,才能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心理治疗。因为,人在催眠状态下最容易接受暗示,大脑和身体开始被暗示力操纵后,可以做出一些不由自主的事情。
个人接受暗示的能力是催眠实施的基础。不过,不同的人接受暗示的能力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暗示,儿童比成年人和老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老人则是最不容易接受暗示的群体。
在催眠状态下,暗示的治疗作用主要是由于催眠造成病人的意识阈狭窄,其思维与联想受限,分析批判能力减弱,所以被催眠者容易无批判地接受施术者的指令——暗示。也就是说,施术者发出的指令其实就是暗示。
实施催眠术有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你要向病人说明这种催眠术的性质、意义、方法与要求,让病人认真遵嘱去做。同时,你还要先测定病人的“暗示性”高低,如催眠师用语言暗示病人“身体向后倒”,看病人是否有暗示效果(是否向后倒),然后判断这个人是否容易接受心理暗示。重要的是,催眠对于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需要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室内进行,除了催眠师和接受催眠的人,不能有第三人在场。接下来,就要让接受催眠的人自己调匀气息,放松心情和肌肉,凝视某个物体,然后催眠师对病人进行语言的诱导性暗示,这通常需要反复耐心进行,接受催眠者才能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的深浅有所不同,最低层次的为浅度催眠,被催眠的人肌肉松弛,不想动,无力睁眼,呼吸深而缓,有随意运动,解除睡眠仍可记得;中度层次的催眠,睡意较强,不能够随意运动,四肢僵直难屈,催眠解除只保留部分记忆;深层次的催眠,被催眠的人只听见施术者的声音,痛觉减弱对针刺不起反应,解除催眠后完全遗忘。
要想解除深度催眠,同样需要借助暗示的力量。接受催眠者往往在催眠师的再三暗示下才能醒过来。由此可知,暗示力贯穿了整个催眠过程。
催眠术通过对知觉施加影响会对一个人的生理过程起到作用,这个观点不止一次得到了证明。
有一个女士的更年期精神紊乱,感觉浑身疼痛难忍。经做几次催眠治疗后,其更年期“推迟”了五年,不仅不再浑身疼痛,而且变得格外精神。一个音乐学院的女学生来找一个催眠师,说自己演出的时候有些怯场。催眠师在给这个女学生做催眠时暗示她,说她是个天才的钢琴家,并让她对此深信不疑。这个催眠暗示大大增强了女大学生的信心,让她在音乐会上的演出大获成功。
科学家认为人在接受催眠时会分泌更多麻醉物——内啡呔。哈佛医学中心的教授还发现了催眠术的另外一个不可思议的属性:病人处在恍惚状态下,骨折和外科手术的伤口能更快愈合。那些接受过催眠的患者要比接受一般治疗的患者早半个月下地行走。一些生物化学家认为这是内啡呔影响的结果。内啡呔是人体内合成的一种麻醉物,据说患者在接受催眠过程中会分泌得更多,从而减轻了愈合过程中的痛苦。因为它能给人带来精神愉快,所以有一种无痛感觉。
而另一个新研究证明,催眠通过改变大脑特殊区域的活性能够有效地避免认知冲突的发生。研究者用一个经典方法让受试者说出书写字迹的墨水颜色。面对用蓝墨水书写的“绿”字,受试者在回答“蓝色”时往往会犹豫和犯错。如果相同的受试者在经过催眠后再看这个字时,就会把这个字视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认知神经学家在最初的行为研究中发现,面对字义与颜色的冲突,那些接受了高度催眠的受试者比暗示影响较浅的受试者判断得更为准确。这意味着催眠可以用来激活和关闭特定的大脑区域。
由此可见,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
但是催眠和心理暗示有本质的区别:暗示可以在催眠下进行,也可以在觉醒状态下进行。催眠必须让人完全失去显意识,也就是将潜意识暴露出来,这种技术只在心理医生或者专门的催眠师那里才可以实现,并且催眠还有着一定的危险性——被没有道德的施术者利用做一些粗野的事情或者催眠不当而醒不过来;而心理暗示相对则简单得多,你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实施,不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更经济的是,你也不必支付一笔不菲的治疗费,更不用担心会发生什么危险状况,所以,我认为,这种方式应该得到更大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