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阻碍进取的信念
我们也许猜想,有多少人希望获得完美的终身事业(当问到是否希望时,总有人会给出肯定的答复),但是却又能立即找出一大堆原因,说明他们为什么无法做那些成功人士所做的那些事。这些“原因”其实根本不是以当前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原因,而只不过是信念,是易受改变的信念而已。
还记得吗?行为和情感都源于信念。要想根除促成情感和行为产生的信念,就要问自己根除它的原因。对于那些“做不到”的事,为什么不扪心自问“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相信自己做不到?”然后问自己,“这一信念是建立在确切的事实上,还是基于某个假设,或者说以一个错误的结论为基础呢?”
接着,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1.这种信念的产生有没有合理的原因?
2.我固执地坚持这一信念会不会犯错?
3.在类似情况下,如果别人是我,我会不会对他们得出相同的结论?
4.如果并没有说得过去的原因让我信奉它,为什么我必须表现得、感受得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不要心不在焉地放过这些问题,而要认真考虑它们,怀着感情去思索它们,你是否发现你在自欺欺人、你在低估自己,其原因并非某个“事实”,而只是由于某个不合理的错误信念?如果是这样,不妨试着激起自己的某种愤慨甚至怒火。愤慨和怒火有时候可以作为一剂释放的良药,让你摆脱错误的想法。
艾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对自己、对他的老师“发疯”,从而得以摆脱对自己的消极定义。一位老农说,他永久戒烟的那一天,是因为发现自己把香烟丟在家里,而要回家拿烟又要走上两英里。走到半路时,他觉得自己在被某种坏习惯所“利用”,这让他很觉丟脸。他疯了一样调头就往回走,一直走回地里,此后再也没有吸烟。
美国著名律师克拉伦斯·达罗说,一天,他企图拿一件物品作抵押,想换2000美元买一套房子。他说,那一天让他发疯,也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当天这桩交易即将顺利完成时,债主妻子对债主说:“别傻了,他根本挣不了那么多钱赎自己的东西。”达罗本来也对这件事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但一听到对方这句话时,“某种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变得非常愤怒,这种怒火既对那个女人,也针对他自己。于是他决定要当一个成功者。
我有位朋友也有过一段类似经历。年届四十仍然毫无成就的他总是为将来怎么办而担忧、为自己无能而懊恼,但又不放心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每一项投机业务。怀着恐惧而焦虑的心情,他想通过赊账买一台机器,但被对方的妻子拒绝。这位女士并不认为他将来还得起借款。一开始,他因希望破灭而沮丧,但随后便开始义愤填膺。这种场面唤醒了他身上的“某种东西”(即某个“新我”)。他立即发现:这个女人的话(以及他的自我看法)是对“这种东西”的公然冒犯。他的确没有钱、没有商业信誉,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目标,但却找到了一条蹊径。不出三年,他就获得了自己从未奢望过的成功——不在单单一项业务上,而是三项业务。如此看来,“发疯和被激怒”不失为扭转习惯性信念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