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误区
对于孩子来说,他出生之时只是一片空白。至于他的性格和品质怎样,就如同这个孩子的智力一样,完全归因于他得到了怎样的教育。积极的暗示,特别是这种暗示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几平无一例外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我和哈勒先生持有不同观点,我们的最大分歧在于:他认为一个人的才能、智力以及品质都是天生的;而我却和他恰恰相反,我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大多是来自于这个人得到的教育。每当我们讨论这个话题都会发生争执。他还常常一口气说出一大串有杰出成就的人的名字,并言之凿凿地说他们的才能和品质都是天生的。
我前些日子亲眼目睹了他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你终于把自己的衣服弄破了!”哈勒先生气鼓鼓地说,“跟你说过多少次,让你不要上蹿下跳的,你从来没听过。衣服破了是小事,弄伤了自己你会吃大苦头的。”说着,他拿起那白色的运动衣看了一下,神情中充满着惋惜。
“爸爸,对不起。”弗里德显得内疚之极,低着头向父亲道歉。
“道歉已经于事无补了,你真是太不听话了。”哈勒先生很生气,仍然不停地责怪着弗里德。
这时,我看见弗里德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便走了过去。
“哈勒先生,这是怎么回事?你瞧,这小家伙多么难过啊!”我笑着向他打招呼。
“你问问他自己干了什么?”哈勒先生又看了弗里德一眼,顺手指了指手中的衣服。
“我看不出什么问题啊!”我装作毫不在乎的样子,“孩子嘛,把道理给他讲清就行了,不必那么严厉。”我笑着说道。
“我不能纵容他,否则他更目中无人。”哈勒先生说。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使我对弗里德及他所得到的教育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弗里德之所以胆小、自私,大部分原因可能要归咎于他父亲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哈勒先生对儿子不是个案,很多父母遇到类似的情况可能都会大声地斥责孩子,虽然这看上去没什么不妥,但却极其愚蠢。
孩子划破了自己的衣服之后,心里一定很难过,若是再去斥责他,就会更难过,这很容易使他陷入自责和不安之中,以为自己是一个罪人。大人夸大了这件事的危害,使孩子产生害怕的心理,就会导致孩子胆小。当孩子做了错事,大人完全可以用中肯的态度告诉他今后应该注意什么。
大人说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玩儿是瞎闹,这就会使孩子把过错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孩子就会认为如果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这直接导致了自私这种不良品质的出现。那么下一次呢,他肯定会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才去想别人的感受。
所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品质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人们总是责怪自己的孩子,说他们不听话,缺点太多,甚至说他们糟糕透了,但就是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正确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不良的品质和行为。
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
简单地命令孩子“不要这样做”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反倒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这时,你不妨给孩子讲一些引导性的道理和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领悟处理事情的方式。
实现中,不但父母不懂“教育”的含义,有些老师也不懂得教育的真谛,不但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糕。这样的老师是不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