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暗示”的方法和理论归入到催眠术或者心理治疗之类的范畴。但作为一个专门从事心理暗示研究和实践的人来说,我认为“暗示”这种方法是一种与爱和本能密切联系起来的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积极的暗示,特别是这种暗示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这一观点得到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的证实。他把一群孩子随机地分成两组,然后告诉老师,A组是优等级组,在智力、意志品质和特长上明显较好;B组则相反。老师收到这种信号后各自开始相同课程的教学。一个学期后,A组的成绩和各项测评真的优于B组。后来又经过几组实验,这一原理同样被证明。
性格在心理学上是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遗传对于性格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这是否意味着人的性格无法改变呢?华盛顿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任何种类的遗传基因对寻求新奇者的性格影响还不到一半。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场所对同一种类型的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这说明,你的一切品质、性格、气质、禀赋,多是后天养成的,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来自父母和周围人的暗示。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他们懵懂无知地来到这个世界,因此,只能靠着模仿来认识这个世界。大部分孩子的成长都有着父母的相伴,随着长时间的相处,父母的一举一动在孩子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他们最早的行为标准。比如,如果你的父母是外向而热情的,他们会不停地引逗你,努力让你作出积极的反应;如果你的父母是内向而含蓄的,他们会静静地看着你,轻声细语地和你交流。毫无疑问,这两种不同性格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在性格、行为方式和为人处世方面的风格会迥然不同。
“暗示”可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积极的暗示,例如,父母用果断、坚定、不容置疑的口气说出他们的观点,孩子在接受到这种影响时,不但会听从父母的建议,且会逐渐学会坚定和自信地表达。消极的暗示会腐蚀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懦弱、敏感、自私,产生自卑心理。比如,说“不听话我就把玩具送给别人,再不吃我给别的小朋友了”,这样的暗示形成了你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和性格。
关于性格的行程,心理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就是人的性格从出生的时候开始,至五岁左右基本完成。确切地说,到了五岁左右人格的塑造已经基本上完成了80%,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另一项来自马丁教授的调查表明:几平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家人的积极的暗示。
那么对父母来说,如何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进行有益的暗示呢?
◎切勿使用消极的暗示
在同孩子的接触中我们还发现,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家长认为有问题的习惯和性格,大部分是由直接抚养人的消极暗示造成的。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会经常听到周围的人在聊起自己的孩子时常常会语气低沉地说:“我的孩子不行,智力不行,学不会。”“我的孩子怎能和你的孩子比呢?”有的家长让孩子和别人打招呼,孩子不肯。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就这样,胆小、害羞。”这种对孩子的解释方式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暗示孩子“我胆小、害羞”。再和人打招呼时孩子就真的变成胆小、害羞了。有些家长在和别的家长交流时,常常羡慕别人的孩子哪儿都好:“他要是像你家孩子四分之一就好了!”反过来马上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就不如这个小朋友。”世界上没有比出自父母口中的这些话更伤孩子的心了。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暗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有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叛逆和对环境的仇视情绪。这些消极暗示要不得。
◎要饱含着爱
一般的暗示和饱含了丰富真挚爱的情感的暗示,其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经常受到夸奖的孩子,他也可能因为这种夸奖太频繁而产生反感。特别是这些夸奖有些不实之处时,有的孩子就会产生过大的压力,使他不希望得到这种夸奖。相反,包含着爱的积极的暗示,总是显得真实可信,也没有明显的功利目的。这种暗示作用,就像血液一样,深入而持久。
只有爱、无私的爱才能真正发现对孩子有益、有用的暗示,这是和所有科学所不同的。它有时能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有时是对他性格中优秀成分的敏锐捕捉,有时是对他智力的真诚赞美。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知不觉地会给孩子们一些暗示。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果父母从孩子一生下来,就不断发现他身上一些特别的东西,并总是以自豪的、赞赏的口气说出来,结果,这种暗示被孩子所接受,就会真的表现很出色。
◎要能引起孩子身心的愉悦
在与孩子的谈话中,父母或者老师要尽量保持平和的性情,交谈的时候尽量使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这样孩子就会变得很服从,而不会产生出逆反心理。态度也要温和,要尽量避免尖刻和粗暴。因为这种态度会将怨恨和畏惧带到自我暗示中。比如,当女佣不小心打碎了客厅的东西,切记,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斥责她——孩子会在日后效仿你这种做法,引发一些祸端。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常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
要给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清晰而幽默的回答,这样能唤醒他们心中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使他们乐于探索未知的事物。绝不能不耐烦地说“天,你又来烦我了”,或者“长大了你就懂了”。我们很多人都会这样做,不是吗?这会让他们失去兴趣。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打击孩子,不要告诉孩子他或者她懒惰、爱撒谎、愚蠢或者粗心。因为那样会让这个孩子身上产生你所指控的缺点,正如暗示能使人变得优秀一样。相反,你可以对一个有懒惰或者粗心大意倾向的孩子说:“很好,今天你比以前做得都要好,你进步了,我对你的努力感到高兴。”可能这不是真的,但是这些话中的“进步、好和努力”的暗示会深入孩子的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为现实。
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疾病,因为这会让他们产生不良的自我暗示,引起你本来要避免的疾病。所以,你应该教导他们:健康是身体的常态,生病只是偶尔的例外,人们只有在不遵守自然法则的时候才会遭受那样的结果。
不要故意吓唬孩子,让孩子对坏天气产生恐惧。你应该告诉孩子,人生来就能够经受住四季的更迭,也能够抵抗疾病的侵袭。用妖魔鬼怪之类的东西吓唬孩子更是残忍的,你对孩子说:“再哭,妖怪会把你带走的!”也许,你这样说,孩子会停止哭泣,但是恐惧的思想就会让他在心里多哭一百次,会让他在孩提时代就变得胆小、敏感、懦弱,甚至一生都会如此。
由此可见,暗示对孩子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孩子要慎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