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了,谁来掌管钱袋子
“结婚”,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说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也不能像小孩子摆家家过日子那样随心所欲。可以说,从结婚之日起,诸多难解就接踵而来,而谁来掌握两个人的钱袋子就更成了一个大难题。也就是说,结婚了,谁来掌握家庭的财政大权呢?看到这里,或许你正为此问题抓耳挠腮,曾几何时,你的小家庭不也正为这个“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事情纠结不已,严重时,不是还引起了一场不小的纷争吗?
的确,结婚远非童话书所说的那样浪漫,从此以后,王子与公主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不过,请记住: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而不是童话世界。结婚虽然不是一件难事,但关系到两个独立生命体的结合,以及两种独立理财模式的合并。说白了,就是将两个钱包里的钱合在一起,放进一个钱包。
马苏是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人,一天晚饭后,他与妻子娟子坐在沙发上看一期小夫妻理财的栏目时,娟子一上来就先发制人地说:“按照传统观念,男人挣钱女人管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再者说,我现在也挣钱,至于谁来管钱嘛,当然应该由我管喽。”令娟子没有想到的是,马苏简直够“绝情”,张口就来了一句,“就你,还管钱!算了吧,还是先管好你自己手里的东西吧!一天到晚丢三落四,什么时候把这个毛病改了,再来向我夺权吧!”
娟子讨巧地说:“如果你让我管了钱,我就有压力,这样就能产生动力,不正好督促我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啊。”看得出,虽说马苏是个“无情郎”,但是厚道的娟子却没有对他无义,而是显示出几分请求的意味。
可是,马苏偏偏不是那种吃软不吃硬的人,就在娟子为此而窃喜,觉得自己的计谋会得逞时,马苏却依然不屈不挠:“你今天没丢钱,不表示明天不会丢,在你改掉毛病之前,让你管钱,没门儿!”
看到这局面,娟子心想:家里的钱又不是他一个人的,还这么理直气壮,真是让人不爽。不过,转念间,娟子又犯嘀咕了,“唉,谁让人家披着稳重踏实的外衣呢?我总不能采取传统妇女那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抗争方式吧!”结果,娟子还是放弃了对“管家婆”的争夺。
的确,现在多数新婚夫妻都有着各自的工作,各自的收入,经济上也相对独立,所以,即使两人结婚时口口声声地说,“你的钱就是我的钱,我的钱就是你的钱”,但是,为了这个财政大权,双方还是会因“谁来主导管理权、支配权”的问题而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在他们看来,失去了理财权就意味着失去了主动权、安全感,再加上,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着对“被管理、被操控”的反抗本能,所以,这些人往往会觉得,与其让别人操控自己,不如自己操控别人,尤其是对于那些新婚不久的年轻夫妻人来说,这种想法就更为普遍与鲜明了,而这也恰恰成为大多数年轻夫妻吵吵闹闹的原因所在。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刘女士和她的先生都是国企职员,两人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还有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小日子过得很惬意。婚前刘女士有存款4万,先生有6万。结婚费用由父母双方支付,所以婚前两个人的积蓄就成了一笔数目不小的“流动资金”,而在“钱该归谁管”这个话题上,他俩也探讨了很久,只是一直都没有解决。刘女士认为,婚后财产应该不分彼此,两个人的存款应全部由她这个“贤内助”来集中管理,而她的先生却认为谁的钱多归谁管。
当然,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还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夫妻双方应该金钱独立,各自管各自的收入,典型的“谁的钱,谁做主”。对于新婚家庭来说,夫妻双方自然想到的就是各理各的财,这种方式也不是不可,目的不外乎是为了避免因为开支而引起双方不必要的争吵和抱怨。但是,这里却要明白地告诉你,这是夫妻理财方法的一种极端,双方都不想对方对金钱有绝对的控制,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对金钱的自由支配权。其实,在这件事情上,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不可回避,那就是夫妻双方在考虑经济独立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保证家庭财产的增值。
总而言之,理财作为婚后生活最重要的问题,夫妻之间应该有商有量,不要凭个人意志一意孤行,而且夫妻理财要定好位,明白这不是“谁说了算”的问题。各理各的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家庭生活也不能说是谁帮了谁,谁就依靠谁。此外,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消费习惯,但是我们也应给予彼此尊重和理解,如果两个人分歧较大,就应该尽早在对待“钱”的态度上达成共识,避免在曰后家庭生活中为它发生争执。要知道,谈钱就伤感情,分道扬镳的残局恐怕是没人希望的吧。只有夫妻一条心,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无论谁理谁的财,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夫妻双方的财产态度一定要坦诚。双方都不应设“私房钱”和“小金库”,因为一方一旦发现另一方隐瞒收支,非常容易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引发家庭矛盾。做到了这些,才能保证资产的稳定增值,让家庭的钱袋子越来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