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做错事后拒不认错怎么办

女孩做错事后拒不认错怎么办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做过大大小小的错事。犯错后拒不认错也是常事,孩子犯了错,父母通常都会怎么做呢?有没有逼他认错?而且还有的孩子明明做错了,却固执地拒绝认错,真是让父母又头疼又生气,还担心孩子拒不承认错误,肯定还会再犯。父母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认错”。

通常,父母要的认错,是要孩子来向父母“承认错误”,要有一个明确的认错过程和认错形式。比如:“爸爸/妈妈,我错了,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而孩子拒绝认错,拒绝的往往也是这个形式和过程—其实他可能明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或者不好,自己心里也后悔了,也觉得惭愧,但就是坚决不肯乖乖走到父母面前来,说上这么一句话,让父母消气且放心。于是,父母就更加生气—孩子怎么这么固执,这么气人呢?

那么,面对拒不认错的孩子,父母要怎么做呢?

弄清事实,鼓励孩子说实话

孩子做错了事拒绝认错的原因有很多,父母要去找到关键点。有的孩子不认错是因为觉得“我没错”。大多数孩子都天生好动,喜欢探索身边的事物,常常把家中的各种物品当作玩具。而如果父母平时没有和孩子说清楚,哪些东西不能玩不能动,孩子藏了重要东西或者弄坏了某样东西时,父母要求他认

错,他确实会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有的孩子个性强,倔强、执拗、任性、自以为是,做错了事不愿承认,怕认错后丢面子。有的孩子则从来没有认错的习惯,这与父母的教育有关系,如孩子摔倒了,父母不教育孩子走路要当心,反而怨地不平;小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父母往往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的不是。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做错事又拒绝认错的原因。如果你的孩子正是如此,那么,父母不要急于追究错误的大小,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承认错误上。

首先,父母必须改变以往不正确的做法。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怨天、怨地,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

接下来,要鼓励孩子说实话,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也应严肃地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

待孩子表示认错后,肯定他的进步。再帮助孩子分析他错在什么地方,其严重程度、不良后果等,教孩子今后应该怎样做。让他从错误中接受教训,为今后正确的行为打下基础。

不要过多责备孩子

有时年幼的孩子做错了事,是因为他自己全然不知道那样做是错误的。比如,三四岁的孩子,常把衣服的纽扣扣错位,

将袜底穿到脚面上,把两只鞋子穿反等现象。再大一点的孩子顽皮、好打闹,有时会把衣服弄破,或是为了探个究竟,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这些都是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错。对这类错误,父母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孩子,更不要说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比如:“你真笨”“你真是没用”等。

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如何做”上给予孩子以具体指导,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积极、主动进取的愿望。教孩子在一次次战胜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本领,学会辨别对与错。

不要打骂孩子

虽然孩子的年龄不大,但他已经出现了独立的愿望,自尊心开始增强。所以,在孩子做了错事后打骂孩子是一种非常失败的教育方法。

有些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骂,这常使孩子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当孩子做了错事后,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就只好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所以面对犯错的孩子,父母要持冷静的态度,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原谅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

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有时候,孩子犯错的原因并不像成人所想的那样。比如,两个孩子打起来了,父母看见的话会立刻制止。可能父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别的孩子道歉,可有时先动手打人的正是对方。那么,要孩子先认错,孩子就会很不服气,不肯认错。即使孩子知道打架是错的,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先动手的人应先道歉才对。因此,有时孩子犯了错,父母要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等了解了整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让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时,再让孩子认错也不迟。

惩罚的时候要讲信用

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错之后,虽然承诺不会惩罚孩子,但在孩子承认了错误之后,却因为做的事很不好,还是遭到了父母的批评,有时甚至会挨打。父母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让孩子记住了,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了。其实,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觉得父母说得到做不到。由于孩子“上过一次当”,以后再要孩子认错,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父母要敢于向孩子认错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是权威,往往会为了自己的面子,不向孩子认错,特别是在自己犯错的时候,比如,弄坏了孩子喜欢的玩具等。这时父母可能会用实际行动进行弥补,但

却不乐意认错,由此导致孩子也学会了不认错。所以,父母要学会向孩子认错。其实,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尊敬父母。

不必强迫孩子认错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已经认识到错误,不等于一定要“认错”。父母坚持认为孩子做了错事,一定要明确“认错”,要有认错形式和认错过程,是因为觉得孩子认了错,才会改正。但孩子是“认识到错误”,才有可能改正,而“认识到错误”,不等于一定要表现为“认错”这个具体形式和过程。

所以,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需要他改正时,第一步要做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不是走到父母面前来“认错”。很多时候,当父母批评孩子、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时,孩子内心已经“认识到错误”,父母批评孩子的目的已经达到,再对孩子下次遇到同类事情该如何做的引导,孩子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改正错误”的过程。而一些父母一让“认错”,就来乖乖“认错”的孩子,他的内心可能根本还没“认识到错误”,即便是有了明确的“认错”行动,他也未必能做到“下次不犯”。

比如,有的孩子很敏感,特别担心父母会生气,每次做错事都会条件反射地说“对不起”,一看到父母生气就马上抱着

父母哭,哀求父母别生气。这样的父母往往特别容易生气,稍不高兴,一定会表现出来,告诉别人“我不高兴了”,然后要别人来道歉、承认错误,说一些“对不起”“我错了”“求求你别生气了”之类的话,才满意,才肯“放过”那个惹他不高兴的人。这样的父母对配偶采用这样的方式,也很容易对孩子采用这样的方式,孩子不听话了,或者做了什么大小错事,他会首先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高兴”“爸爸(妈妈)很生气”之类,甚至威胁孩子“你再这样,爸爸(妈妈)不要你了”,非得孩子承认错误、道歉,才会不情不愿地表示接受,然后恢复对孩子的好言语、好态度。长以此往,孩子的“认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或许孩子根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会唯唯诺诺看父母的脸色,严重影响他身心健康。

归根到底,“认错”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父母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很多时候也没必要坚持一个徒有其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