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性别意识的女孩如何引导

毫无性别意识的女孩如何引导

现在,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女孩的性教育,教会她们自尊自爱并且保护自己,已经成了孩子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性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有两个重要阶段,一个阶段是两三岁的幼儿时期,另一个关键时期是青春期。让孩子从小意识到男女有别,对自己的性别有正确的认识,将影响到孩子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能否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3周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培养。为何要强调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呢?主要是针对父母的溺爱保护和错位教育。

孩子从一出生就已经宣布了自己的生理性别,但其性别意识的形成需要后天的培养。性别意识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对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孩子一般要到两岁左右,才能意识到不同的性别。这时,他们眼前开始有了性别分类,开始分辨自己是一个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开始观察父母,从中获得与性别相关的典型特征,比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并非常愿意模仿与自我形象相一致的特征。

从幼儿期开始培养

在幼儿期,父母可以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从服饰、玩具的选择、游戏方式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异。比如,为男孩多选择素色单一的服饰,而为女孩多选择颜色鲜艳、款式多样的服饰等,这样可以使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别意识。在适当的时候,父母可以用裤子和裙子来区别孩子性别的不同,为他们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好铺垫。

不要把女孩当男孩养

有的父母喜欢把女孩当男孩子来养,这是不正确的,会人为地造成孩子心理性别上的混乱甚至扭曲,即导致孩子的性别意识混乱,甚至还可能会导致孩子以相反的性别来塑造自己。而在心理性格和生理性格严重不一致时,孩子会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认同困难,这也是个别的人长大之后想变性的原因。

正确应对孩子的性提问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对一些关于性的问题感兴趣,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往往由于父母羞于开口而被敷衍过去了,这是不好的做法。对孩子来说,性器官不过是身体的一部分,对自己以及异性的性器官产生好奇心是很自然的事情。父母应该正面地对待孩子的好奇,帮助孩子健康了解生理现象和性知识,并对

孩子进行合理的疏导和引导。父母对于这些问题,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觉得这是不好或是不正常的问题,而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孩子问及这些事的时候,父母应该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并告诉孩子正确的性知识,以此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性意识。虽然态度要严肃,但是回答却可以有趣。孩子还小,如果就这么直接地解释的话,孩子也不一定能听得懂,所以可以用一些比较简单,甚至是比较有趣的语言来进行回答,让孩子好理解。此外,父母还可以购买一些儿童的性知识读本,跟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性知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通过玩伴,强化孩子的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整个文化认为男性或女性的行为、爱好、态度、技能以及个性特质。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在做出性别特征行为之前,会从环境中提取性别相关信息,一旦儿童认识到他们的性别,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文化认为男孩和女孩“应该如何”相匹配。

学龄前儿童通常喜欢与同性别和同年龄的儿童一起玩。经常跟同性别的玩伴在一起,可以强化孩子的性别角色。不过,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没有兄弟或姐妹,出门也难觅同龄小伙伴。这就需要父母尽量给孩子寻找几个固定的同性别的玩伴,比如,小区邻居家的、亲戚朋友家的、同学和老乡家的孩子。

通过榜样,增强孩子的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指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女性特征或男性特征,并明白他们的含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儿童认同同性别的父母时,性别认同就出现。

孩子通常会选择他们认为强大或养育他们的人作为榜样,通过模仿榜样的性别行为来获得性别角色,增强性别认同。最典型的榜样就是同性别的父母,孩子还会模仿其他同性别的成人或同伴的行为。

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需要父母更用心,母亲需要多给女儿做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