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出现“偷窃”的坏毛病,如何纠正

女孩出现“偷窃”的坏毛病,如何纠正

有些孩子,不懂什么叫偷窃,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尽管有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毫无使用价值,也照拿不误。他们把幼儿园的东西或别人家里的东西带回家里,或者悄悄把商店货架上的东西拿走,等等。他们是由于自控能力差,并且尚缺乏“物品归谁有”的概念,因此,还不能称他们的上述行为是“偷窃”。

五六岁的孩子在自我意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太满足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完全受到父母的掌控,于是想自己有一个秘密,而当他们选择了不恰当的方式时,不良行为可能就会出现。从朋友家里偷一件小东西,计划、实施和完成这种“挑战”,有时会让他们费些心机,不像3岁的孩子可能只是1秒钟的冲动。而且五六岁的孩子逐渐出现了攀比心理,当看到和他要好的朋友都拥有某件玩具而他没有时,心里会不好受。再加上各种形式的商业广告的影响,拥有新潮玩具似乎是生活的必需,“偷”这种看起来简单和直接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成为潮流中的一员。

偷东西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大多数孩子并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因此,父母要在这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偷窃”的习惯,以免贻害终生。

冷静面对,问清原因

孩子发生偷拿行为之后,父母最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先冷静两分钟。在自己情绪不再冲动的状态下,再与孩子正确地交流,了解孩子偷拿东西的原因。千万不可当着他人的面训斥孩子,以免使孩子产生羞辱感。孩子产生偷拿行为的原因各式各样,一定要准确了解孩子偷拿行为的背后因由,才有可能真正地引导和教育孩子。除了与孩子谈话,听孩子说出理由以外,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判断孩子说出的理由是表面的还是深层的。因为孩子年龄小,往往说出的理由是表面的,甚至说不出来什么正当的理由,父母这时候一定要自己去分析孩子偷拿的原因是什么。

给孩子强化“所有权”的观念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应该懂得所有权的概念。建议父母专门教会孩子所有权的概念,并能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加深他们的所有权意识。比如,教育他们懂得公私之分的道理,比如,给孩子一个专用的箱子,放他们的玩具、书本等,父母用他们的东西时,也要先征得他们的同意才能拿走。生活中给一些物品贴上标签,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东西不属于他,拿之前要先打声招呼。

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如果孩子偷了东西,父母要思考如何把东西还回去或用钱进行补偿,而不是指责或责骂孩子。要告诉孩子,偷来的东西必须还回去,并且需要她想出一个归还的计划。如果需要,可以先给孩子一笔钱进行补偿。要制订一个她能承受的还钱计划,并每周从她的零花钱里扣除。要保存一份还款记录,以便孩子能看到自己做得怎么样。

适当给孩子零花钱

对学龄儿童,父母可以每周给适当的零花钱,同时也要教育并教会孩子怎样合理计划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但不要粗暴地参与孩子零花钱的使用。让孩子通过对自己零花钱的管理学会怎样理财和合理预算规划使用零花钱,并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用品等。同时也要教会孩子控制自己“见什么要什么”的欲望。

父母的榜样作用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因此,父母首先要严于律己,不贪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发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应该耐心教育,让孩子归还,并且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应该拿。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偷窃”行为,不要大声训斥,严厉惩罚,更不要把他的行为公布于众。与他交谈时,切勿说出“偷”字,不要让孩子对他

所犯的错误产生不恰当的犯罪感。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及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对3岁以内的孩子,父母尽量不要与其长时间分离,使孩子有被抛弃、受冷落的感觉。长期分离,会使孩子因为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导致产生焦虑、孤僻。而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偷拿行为。确实因工作困难需要与孩子分离时,父母尤其是母亲,要经常回家探视孩子,或通过电话、视频等现代化手段与孩子多联系,多沟通,增加感情的交流,减轻孩子的焦虑不安和孤独感。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都至少偷过一次东西。当孩子偷东西时,绝大多数父母会过度反应。在惊慌中,父母会指责孩子是“小偷”或者“骗子”。父母往往会因此而错误地打孩子、禁足或羞辱孩子,认为这会防止孩子长大后成为小偷。但是,评判和惩罚孩子,只会使情况更糟糕。处理偷窃行为可以为父母提供一个机会,帮助孩子练习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并思考互相尊重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