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变得胆小怕事该怎么做
女孩变得胆小怕事该怎么做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胆小怕事了,有时候做错事了,父母还没教育呢,孩子就在那儿瑟瑟发抖;有的孩子出去,不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总是要父母抱着;还有的孩子在家很“横”,出门后就什么都不敢做……那么,这些孩子胆小是天生的吗?其实孩子在成长的各个年龄段都会害怕一些事物,会有胆小的表现,比如,两岁的孩子听见打雷会有惊跳反应,害怕父母无声地离开;5~6岁的孩子害怕妖魔鬼怪,不敢单独睡觉,害怕受伤流血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不过,如果孩子在各方面表现都很胆小,比如,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能独立做事情,有较强的依赖性;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等,他们缺少了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可能就需要父母好好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不给孩子贴标签
当发现孩子有胆小退缩的行为时,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际的孩子比较,要体谅他的心情。有的父母会当着孩子面,跟朋友说:“这孩子一到外面就打蔫儿,不会说话。”或者遇到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就生气地责备:“你怎么这么胆小,看别人玩得多开心!”如果孩子经常听见父母这类评价与抱怨,不仅会从内心削弱对自己的肯定,也会让他们给自己贴上“我是胆小的”“我不会说话”的标签,觉得自己就如父母描述的那样,继而会变得越来越胆小、不自信。
其实很多情况下,孩子的一些胆小表现是符合他们年龄发展需求或者性格特征的,父母应该理性地看待他们这种表现,就事论事,不要简单将某次的具体行为认为是性格缺陷,给他们贴上“胆小怕事”的标签。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胆怯和退缩。
顺其自然,耐心引导
孩子胆怯的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要积极强化孩子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努力克服所遇到的困难。比如,孩子不敢自己去买东西,父母可先带着孩子一同购物;告诉孩子购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励要买多少等。开始时,孩子
可能不敢说话,父母可帮他开个头,然后让孩子接着往下说。几次下来,孩子渐渐熟悉了这家商店后,父母就可以在远处看着孩子自己去购买,以后再让孩子单独去其他商店。
不要恐吓孩子
有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房间灯亮着,只要灯熄了就会一直哭闹,包括晚上睡觉也要开着灯。原来,当孩子不听话时,奶奶就会吓唬她:“不听话,就把你关进黑屋子,让屋里的黑猫猫咬你。”在奶奶的描述下,孩子对那个“黑猫猫”充满了可怕的幻想,认为那是一个张着血盆大口、满嘴獠牙、只想咬人,还一直待在黑黑的地方静静地凝视你的可怕生物。在这样的恐吓中,她经常战战兢兢,越来越胆小了。
在生活中,很多女孩都是从小被吓到大,诸如“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不听话就把你关黑屋,让黑猫咬你”“不乖乖睡觉,怪物就来抓你了”等。这类恐吓的语言往往让孩子陷入恐惧,这也是孩子“胆小怕事”的源头。如果孩子想做的事很危险,父母也不应该恐吓,而是要直接告诉她:“危险!这样会划伤手指,不可以这样做!”
不要太过严格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过严格,经常会要求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让孩子失去判断能力,长期下来孩子感到无主见不知所措,自然内向胆小很怕事。对孩子要求严格些没用
错,但如果太过苛刻,要求太高,对孩子来说很好奇的事物都表示不让触摸或者不许玩,甚至不让过问,长期下来孩子习惯跟着“规矩”办事,就缺少了创新精神,自然更孤僻一些,容易胆小怕事。
带孩子“走出去”
如果孩子外出活动的机会和时间都十分有限,孩子就习惯于在一个相对“稳定安逸”的状态下生活,一旦接触到更广阔、多样的环境,难免显得胆怯、畏缩,这一点在隔代教养的孩子身上尤为突出。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和社会接触,利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场景和对象,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去朋友家,鼓励孩子主动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孩子一起爬山、下河、捉鱼等,找寻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等。
当孩子出现一些“胆小”的表现时,父母一定要淡定处之,冷静分析是否为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正常反应,如果孩子确实表现为过度脆弱、胆小,那就要引起注意,及时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