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一年(1841)5月,清政府又革去林则徐的卿衔,和邓廷桢一起遣戍伊犁。在林则徐赴伊的路上,正逢黄河决口开封,清政府于是就命他折回开封祥符工地,襄办河工,“效力赎罪”。到第二年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工程完工,林则徐仍遣往伊犁。而邓廷桢在前一年已到达遣戍地。这样,林则徐和邓廷桢又在新疆开始了遣戍生活。

邓廷桢先林则徐来到伊犁后,曾做七律诗一首,题目是“伊江中秋”。他在诗中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两年前在广州抗英期间,与林则徐、关天培在沙角炮台眺月的情景:

今年绝域看冰轮,往事追思一怆神!

天半悲风波万里,杯中明月影三人。(道光己亥,余与少穆以筹海驻虎门,中秋之夕,偕军门关滋圃登沙角炮台望月,遂陟山之极巅)

英雄竟污游魂血,枯朽空余后死身。(滋圃以辛丑二月八日战殁于靖远炮台)

独念高阳旧徒侣,

单车正逐玉关尘。[25](少穆亦戍伊犁,闻将出关)

这首诗感情真挚,一往情深。邓廷桢在遥远的边塞之城伊犁,追怀为国牺牲的战友,回想昔日沙角的盛况,不胜感慨系之。对老友林则徐将要出关,进入新疆,又悬念备至。旧情新愁弥增伤感。他还寄给正在赴新疆路上的林则徐两首七律诗。诗中说:

浮生宠辱公能忘(公有印章曰宠辱皆忘),

世味感酸我亦谙。

闻道江乡烽燧远,

心随孔雀向东南。

相从险难动经年,莫救薪中厝火然,

万口褒讥舆论在,千秋功过史臣编。[26]

林则徐答诗中有“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以及“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双何妨老戍边”等诗句[27],表达了两位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胸怀。

林则徐来到伊犁后,和邓廷桢朝夕相处,艰苦的生活和政治上不公平的待遇都没有使他们忘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国事,对英国步步加紧的扩张深感忧虑,对自己抗敌不成,报效无门极为痛楚。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初七日,林则徐和邓廷桢等人一起度过七夕之夜。林则徐触景伤情,写下《七夕次懈筠韵》诗二首,悲愤地发出“银潢只见填乌鹊,壮士何年得洗兵?”的呼喊[28]

不过林、邓二人并没有沉湎在伤感之中,他们仍然努力去做些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他们一起去考查边疆的山川形势,并经常向当地官员提出有益的建议。他们确实做到了无论在朝在野都是关心国家和人民的。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邓廷桢奉旨释回。在他赐环东归的时候,林则徐既为老友得以返回而高兴,又为即将分离而依恋不舍,特地写下诗二首,诗中说:

得脱穹庐似脱围,一鞭先着喜公归。

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

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天山古雪成秋水,替浣劳臣短后衣。[29]

共同的遭遇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使林则徐和邓廷桢成为生死与共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