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道光帝下令林则徐、邓廷桢交部议处。林则徐罢官之后,怡良没有忘记旧日共事之情谊,仍与林则徐保持密切联系,并常常将谕旨送给他,相互鼓励,共商策略,决心将禁烟运动继续下去。林则徐也丝毫没有失望之意,并密切注意事态变化,帮助怡良,殷切希望他能在议和的气氛中维持广东的抗英局面。怡良受命暂行护理两广总督,所要处理的第一件公事,就是奉旨撤兵,也就是要和英国妥协和谈,将原先准备的抗英部署予以裁撤。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怡良深感不妥,但又迫于谕旨,进退两难,他整整考虑了10天,才起草了一份复奏折稿,但撤兵数字仍旧空着。他将奏折草稿送给林则徐审阅,征求他的意见。林则徐明白他的心思,就建议“片内所空撤兵之数,拟填二千如何?仍祈酌之”[15]。怡良认为适当,于是上折奏称:“查虎门内外各隘口,兵勇共有万人,督臣林则徐前次奉到谕旨,当即会同臣将次要口隘各兵,陆续撤减二千余名,臣复移咨水陆各提镇,降各路中可以撤减者,再为酌核情势,分别撤减以节靡费。”[16]怡良这样做,虽撤少数兵勇,但毕竟保留了主要力量,同时也可以向道光皇帝应付了事。
在清廷决定与英国议和之际,英国舰船非常猖狂,它们接连截夺中国船只,使中国官民极为愤慨。林则徐乃鼓励怡良据实陈奏,怡良于是上奏道光帝,说英军“狎侮尚托诸空言,跋扈意见诸实事,臣虽与之无怨,而国体所关,臣亦同立复载之内,此心实非常愤懑!惟叠奉谕旨,不敢轻率尔,静俟钦差大臣到粤后相机办理。若该夷等凶心未已,敢来窥伺生事,开炮滋扰,势不能任其蹂躏,亦唯有尽力轰击,以固口隘”[17],表明了坚决抵抗来犯之敌的决心。不久,英国谈判代表义津率英军抵达澳门,通知琦善英方谈判代表到达,沙角炮台守军在陈连升指挥下,开炮将英军轰走。此事激起广州军民的抗英热情,澳门、大鹏营等处水陆官兵“跃跃欲动”,希望再战,人民的抗战热情激励着怡良,怡良乃下令“彼若果来犯,仍须开炮”。这时,澳门报刊刊载英国侵略者的战争叫嚣,说什么“非用武不能了事”[18]。林则徐即刻敏感到“逆夷惑于谎言,恐有先下手为强之意”,故接连写信提醒怡良,“凡新节(指琦善)一日未来,所有事非,无一不归于前手”[19]。若对英军“贸然开一二炮,则来者转有所借口”[20],这将对抵抗派十分不利,林则徐不在其位,大可不谋其政,但他为了国家利益,仍积极主动地帮助怡良,为他出谋献策,建议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既避免与琦善的冲突,又坚持对英国侵略者进行斗争,怡良“深服则徐正大”,故“言无不听”,依计行事。
然而,怡良维持抗战局面的时间并不长。道光二十年十月,大学士琦善正式接任两广总督。他一上任,便向怡良宣布,“夷务”乃系钦差大臣“专办”,“不便稍为宣露”,巡抚乃“专管地方事件”,无须过问“夷务”[21]。琦善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排除怡良,也即是间接排除林则徐的参与,从而便于他独断专行,妥协投降。琦善还到处网罗林则徐的“罪状”,想置于死地而后快,他首先以检查义律缴烟印文为名,欲求林则徐罪,没能得逞。继而又诬林则徐不收英吉利国王通商之书,但怡良深明大义,“为正言而止”[22]。琦善弹劾林则徐的阴谋破产了。由此表现出怡良在林则徐身处逆境,琦善以势压人之际,不顾个人得失,坚决地与林则徐站在一起,同投降派进行斗争,这是应当肯定和赞扬的。
怡良虽然“专管地方事件”,但他时时挂念海防事宜,他多次向琦善建议,加强海防,积极备战,做好抵抗侵略者的准备。而琦善却一点也听不进去,他“一切力反前任所为”,一意要拆除防御措施,遣散兵丁,坚持妥协投降的路线。怡良非常气愤,一面向道光帝揭发“琦善到粤以后,甘受英人播弄……非系开脱洋人,即属代求恩宥。于一切防守剿堵事置之不问”[23],一面接受林则徐的建议,“备出应用器具杂物”,“知会众绅齐集筹议,激以天良义愤,励以保卫身家,使之转相维系,团结莫解,始可以安众志而保会垣”[24]。尽管如此,琦善仍加紧他的卖国行径,当他赴狮子洋与义律会晤时,林则徐料到事态将要严重,建议怡良,立即将大角、沙角炮台失守的实情单衔上奏,“自行剖明”责任所在,不然“恐不免于波及,若俟奉有严旨,始行申辩,则已晚矣”,劝他千万要“细为筹度”[25]。然而狮子洋商议已经达成,琦善竟擅自将香港许予英国,义律发布了公告宣布对香港统治开始。怡良接到被香港居民撕下的布告后,大吃一惊,随即转给林则徐,林阅后,“彷徨夙夜,心急如焚”,只因削职被贬,无权弹劾,而忧心忡忡。为了制止琦善的卖国行径,保卫国家的领土主权,挽救危局,林则徐劝告怡良弹劾琦善擅自割让香港的罪行,他说:“人民、土地皆君职,(琦善)今未奉旨而私以予叛逆之夷,岂宜缄默受过?”[26]林则徐揣测到怡良唯恐证据不足,反被琦善所噬,“必俟绅士呈请而后奏”[27]。于是,林则徐召请爱国士绅梁廷柟一起,在人民中掀起公议,上书怡良,陈诉事情原委。这样,怡良应以郡绅之请,上奏皇帝,奏报“英人盘踞香港,称系琦善说定让给,已有文据。并擅发告示,称该处百姓为英国子民”[28]。清廷收到此折后,即以“辜恩误国,实属丧尽天良”的罪名,将琦善“革职锁拿”[29]。
怡良敢于不畏权势,据理奏劾,表现了怡良坚持正义的无私品德,也表现了林则徐与怡良提携合作,爱国爱民,共同与恶势力斗争的深刻事例。他们能够这样密切合作,不惜丢官免职,与投降派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在面临“洋夷”入侵的危机时刻,走到一起,共同领导人民抗御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显示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力量。鸦片战争初期,中国的禁烟抗英运动所取得的成绩,是林则徐的意志坚定,方针得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结果,同时也是和怡良的支持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林则徐以一位汉族高级官员的身份,与怡良这位满族贵族,同心同德,团结合作,共抵外侮,为汉满民族间的团结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崇高品德将流芳千古。
(本文曾在1985年福州举行的“纪念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提出,这次又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
(与廖菲合作)
(原载《清朝的建立阶层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注释】
[1]《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一六。
[2]《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一八。
[3]梁廷枏:《夷氛闻记》卷二。
[4]《清史稿·怡良传》。
[5]《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一六、三一八。
[6]《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一六、三一八。
[7]《严办续获烟犯以杜外人窥伺折》,《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655页。
[8]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27页。
[9]《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20件。
[10]《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7件。
[11]《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36件。
[12]《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88件。
[13]《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89件。
[14]《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119件。
[15]《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138件。
[16](道光)《筹办夷务始末》卷十七,第557页。
[17](道光)《筹办夷务始末》卷十七,第571、573页。
[18]《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141件。
[19]《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139件。
[20]《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141件。
[21](道光)《筹办夷务始末》卷二十二,第167页。
[22]梁廷枏:《夷氛闻记》卷二。
[23]《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四六。
[24]《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158件。
[25]《林则徐书简·致怡良》第154件。
[26]梁廷枏:《夷氛闻记》卷二。
[27]梁廷枏:《夷氛闻记》卷二。
[28]《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三四六。
[29](道光)《筹办夷务始末》卷二十三,第8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