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历史事实清楚地显现出林则徐和邓廷桢关系发展的进程。林则徐自始至终是禁烟抗英中一位坚决的领导人物,而邓廷桢则如上述,在开始阶段,是一个弛禁派。但共同的事业不仅使邓廷桢洗刷了身上的污泥,而且通过林则徐的团结和帮助,他还成了坚决禁烟的重要人物。另外,林则徐的品德和才华也确是邓廷桢所钦佩的。他公开承认自己比不上林则徐。在“寿星明”一词中,邓廷桢说:“谓公才胜我,天语如春。”原注云:“去冬引对养心殿,蒙谓朕看林某才贝,似似于汝。”[30]过去林邓二人并没有在一起共事过,一旦林则徐来到广东,两人来往就密切起来。道光二十四年(1844)邓廷桢做五言古诗一首,题目为“寄怀少穆”,其中的诗句有:
五年逐形影,辗转婴百忧,遂令平生交,直与骨肉俟。厥初事筹海,颇欲驯夷酋,商略辄中夜,肝肾穷雕锼。逾年困围城,越俎取代谋。……谪戍天山西,振策万里游……眠食互存问,疾病相噢咻,患难转益亲,下逮仆与驺。……相期保百岁,安敢论千秋?大地东南浮,吾道宜沧州,咄哉此二老,长作寻盟鸥。[31]
这首诗把林则徐和邓廷桢关系发展的过程说得很生动。他们五年来的交往,使两人亲如骨肉。在广州禁烟斗争的岁月里,两人商议抗英策略,常至深夜,废寝忘食。林则徐对邓廷桢十分信任,不存任何成见;邓廷桢也毫无顾虑地为林则徐出谋划策,两人的合作如鱼得水。后来又一起放逐新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患难之中愈加亲密。他们志同道合,在垂暮之年成了挚友。
1840年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失败了。但是林则徐和邓廷桢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们在抗英斗争中所取得的伟绩,却永垂青史!
(与林延清合作)
(原载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福州1984年)
【注释】
[1]《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一册,中华书局版,第6页。
[2]《清宣宗实录》,转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1册,第377页。
[3]梁廷枏《夷氛闻记》卷一。
[4]《清宣宗实录》卷三〇一。
[5]《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二。
[6]《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一册,中华书局版卷五,第117页。
[7]《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一册,中华书局版卷二,第46页。
[8]《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一册,中华书局版卷五,第133页。
[9]《信及录》,《本部堂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
[10]《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一册,中华书局版卷五,第141页。
[11]陈世镕:《求志居诗集》,转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2册,第603页。
[12]《林则徐日记》,转引自《鸦片战争》第2册,第12页。
[13]根据《林则徐日记》所载统计得出的次数。
[14]《清宣宗实录》卷三〇〇,第42—43页。
[15]《清宣宗实录》卷三〇〇,第44页。
[16]此段参见杨国桢著:《林则徐传》,第189—190页。
[17]《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一册,中华书局版卷九,第223页。
[18]《巡阅澳门情形折》,《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682页。
[19]《云左山房诗钞》,转引自《鸦片战争》第2册,第548页。
[20]根据《林则徐日记》统计得出的数字。
[21]《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一册,中华书局版卷九,第261页。
[22]《道光洋艘征抚记》,转引自《鸦片战争》第6册,第145页。
[23]根据《林则徐日记》统计得出的数字。
[24]《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二十六,中华书局版,第940页。
[25]《双砚斋诗钞》,《鸦片战争》第2册,第576页。
[26]《双砚斋诗钞》,《鸦片战争》第2册,第576页。
[27]《云左山房诗钞》,《鸦片战争》第2册,第550页。
[28]《云左山房诗钞》,《鸦片战争》第2册,第554页。
[29]《云左山房诗钞》,《鸦片战争》第2册,第555页。
[30]《双砚斋诗钞》,《鸦片战争》第2册,第581页。
[31]《双砚斋诗钞》,《鸦片战争》第2册,第579—5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