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宣传、动员与沟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党报新闻评论的功能表征
政治宣传、动员与沟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党报新闻评论的功能表征
张 寅 尉雨曈
【摘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在党的机关报上发表评论。作为政治传播手段的新闻评论主要具有政治宣传、政治动员、政治沟通等功能。具体而言,通过“政治主张的传递”与“政治观念的诠释”,实现政治宣传的功能,彰显政党主体的正当性;借助“设置动员议题”与“建构政治认同”等手段,发挥出政治动员的功能并助推政治参与度。此外,党报新闻评论还具备政治沟通功能,促使政治流通顺畅,凝聚社会向心力,进而提升政治的稳定程度。
【关键词】党报 新闻评论 政治宣传 政治动员 政治沟通
作为媒体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news commentary),是一种“政论性新闻体裁”[1]。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对媒体的使用,特别是在党的机关报上发表评论,实现政治影响。
新闻评论具有极强的政治功能。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级机关报发表新闻评论,传递党的理论、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报在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一方面,新闻评论的政论性直接表征评论的政治功能属性;另一方面,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实现也是一种政治的需要,党利用新闻性言论,表达自己的政治目标与政治价值,实现社会总动员。
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剖析作为重要政治传播手段的党报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即政治宣传、政治动员与政治沟通。
一、政治宣传:党报新闻评论彰显主体正当性
从符号学的角度而言,“宣传”符号的能指是“漂浮的能指”。有学者基于此定义宣传是“宣传者有意图地操纵象征符号,塑造群体的认知方式和对现实的认知”,进而影响被宣传者的态度、行动。[3]
毋庸置疑,党报评论传递政党的政治主张,诠释政治观念,是一种典型的宣传活动。政党通过新闻的形式进行宣传活动是极为常见的,特别是借助观点性信息、意见性信息为主的新闻评论实现“政治言说”。政党政治宣传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4],这种行为表征的是宣传主体存在的“正当性”。[5]
(一)政治主张的传递
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通过在机关报上发表新闻评论,传递其政治主张,彰显其执政正当性。党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的社论性“发刊词”——《本报宣言》,开宗明义地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主张——实现中国的“统一与和平”[6]。
党报评论传递政党的政治主张,通过传递政治主张的方式来彰显政党主体的正当性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党报新闻评论是充分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之上的政治性言说。政党传递其政治主张是基于具体的政治活动展开的。借助新闻的形式进行党的宣传,不仅要考虑党媒的特殊规律,也要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新闻活动必须以事实信息为本位,作为“传”“受”之间的观点性、意见性交流方式内容的新闻评论,要以新闻事实为前提。纵观近百年的党报评论发展历程,唯有基于新闻事实的党报评论,才能使评论的立论清晰、扎实,使传递的政治主张深入人心。
其次,党报新闻评论为党立言,正面回应群众关切。政党主体的正当性源自民众对政党的认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党报评论,多是直抒胸臆式地传递党的政治主张,是“公开的、旗帜鲜明的,不是遮遮掩掩的”[7],及时正面地通过正确的言论回应民众的关切。
(二)政治观念的诠释
从新闻评论业务实践的角度看,党报新闻评论传递政治主张是一种立论的过程。一篇党报新闻评论的立论,代表着党对论题的主要见解。党报新闻评论不仅传递党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论断主张,还对党的政治观念进行生动缜密且具有逻辑的诠释,实现“以理服人”的效果;不仅注重“摆事实”的基本要求,还追求在“讲道理”上卓有建树。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观念宣传具有优良的传统和独特优势。早期中共领袖人物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在《向导》上投入大量精力于理论宣传之中,颇令国民党感慨,甚至国民党拥有的《广州民国日报》有时会抄袭《向导》上的评论内容。[8]胡乔木、邓拓、陆定一、范敬宜、艾丰等一大批共产党人的名篇佳作皆充分地体现着党报新闻评论所具有的积极的政治宣传功能,清晰缜密的论证使政治观念更具说服感,使民众对党的正当性产生认同感。
党报新闻评论并非一般的通俗性观点内容,它是具有政治立意的言论。党报新闻评论的话语表达是兼顾政治宣传术语与大众话语表达辩证的统一。这种辩证统一的实现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有读者给《向导》写信,反映《向导》的文字有些深奥。《向导》的回应是,这份刊物之所以不能通俗化,是因为中国革命中切实地需要《向导》这样的刊物,“这应该也是公认的事实,顾此则失彼;《向导》既然担起指导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的责任,自不能兼顾通俗化……”[9]党成立初期的革命观点对当时的中国民众来说是新鲜的,而为了彰显党的正当性,言论的表达多多少少会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随着党的政治观念不断地深入群众,党报新闻评论在语言表达上也不断创新,政治术语的大众化表达具备了实现的环境,话语表达既可以高屋建瓴,同时也可生动鲜活、接地气。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新闻评论在诠释政治观念时,亦对党组织建构一个意识形态认同团队发挥着重要作用。1930年3月26日出版的《红旗》指出:“但是党报并不只是一个宣传鼓动的中心,他同时是一个组织的中心……党与群众的关系,因为党报的作用而更加巩固与扩大,这就是伟大的组织作用。因此,列宁告诉我们,党报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与鼓动者,并且同样是一种集体的组织者,这是非常重要的。”[10]具有政治宣传功能的中国共产党党报的组织作用并非从诞生之初就发挥作用。当党报的组织功能越来越被深化时,其对党组织本身的严密性起到了极强的助推与指导作用,甚至在有些时候发挥一种形塑的作用。党的组织越严密,组织内成员的意识形态认同就越深刻。当然,这种作用的方向会进行一种有效的反哺,即意识形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组织的严密性也会随之提升。[11]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壮大,党内成员深刻地意识到党报新闻评论所具有的强大组织功能,特别是政治宣传所具有的现实组织指导作用。这样一来,意识形态认同团体在党报言说的促进下,就处于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中。党员通过党报新闻评论的指引,不断地加深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建构。
简而言之,一方面,党报新闻评论要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树立的是党的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党报新闻评论借助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来诠释党的政治观念,不仅实现了政治语言表达上的“陈言务去”,也使得政治观念更易于被群众广泛接受,夯实群众对党的正当性的深刻认同。
二、政治动员:党报新闻评论助推政治参与度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政治动员进行过翔实的阐释。他说:“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怎么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12]”“政治动员”(political mobilization)是一个政治学概念,主要用于描述政治权威对公众行为的某种诱导或操纵。一般来说,对政治动员的研究体现为对动员中“集体行动形成机制”的解释[13]。政治动员的目标被政治动员的客体所接纳认同,就能激发与引导政治动员客体参与政治,调控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提升政治参与的有效度。[14]政治动员与政治宣传是一脉相承的。党报新闻评论政治宣传的功能意在使党的主张、观念得以传递,彰显党的正当性,政治动员功能的落脚点则在于使党的主张、观念能够影响到客体的情感、思想、行动等。
从1931年抗日战争开始,党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充分运用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鼓动国民参与抗日,发挥党报新闻评论的政治动员功能,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的一大特征。此外,新中国成立前创刊的《人民日报》更是担负起中央机关报的角色,同国民党进行了“殊死一搏”。党报新闻评论不仅不断构建各类动员议题,在动员的进程中还努力实现多数人对党的政治认同。
(一)设置动员议题
政治动员的灵魂是“动员议题”,议题需要动员主体进行解释与鼓动,提供具有主观色彩的观点性信息内容。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党报既具有鲜明的党性,又具有新闻媒体的一般属性,具有设置议题的“看家本领”。党报设置动员议题,通过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嫁接”政治动员议题,实现政治动员功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党报新闻评论为政治动员议题提供“质料”。政治动员议题涉及两个要素——“质料”和“形式”。新闻评论提供的新闻事实、观点性信息、意见性信息等内容便是动员议题的“质料”。评论作为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是设置动员议题的“形式”。党报新闻只有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还不足以构成强大的政治动员议题,政党通过新闻评论将动员议题象征化、符号化,易于凝聚动员对象的注意力。
党报通过发表新闻评论,设置政治动员议题,实现政治动员功能是党报实践的重要法宝。《解放日报》著名的“皇甫平”评论,是党报新闻评论设置动员议题的成功典范。1991年2月15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了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15]。中国当时处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交替点上,这篇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何以解忧,唯有改革”的立论。随后,又有三篇署名“皇甫平”的新闻评论相继发表,引发了国内外、党内外的强烈反响,思想界、舆论界等围绕“皇甫平”文章展开讨论,这一交锋一直持续到1992年的春天。评论撰写者——时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的周瑞金等人深刻地阐释了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思想。“皇甫平”评论涉及的是当时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运用党报这一媒介资源,将动员议题进行言论性的“符号编码”,即不能对改革开放任意地进行“姓资姓社”的诘难。四篇评论大造舆论声势,深刻地发挥了党报新闻评论所具备的政治动员功能。
(二)建构政治认同
政治动员议题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新闻评论的传播要考虑受众的接受与认知。通过评论设置动员议题,实现“认同聚合”效应,建构政治认同,是政治动员的终极目的。
事实上,政治动员的客体是理性认同群体与非理性情绪群体的“混合体”。政党通过政治宣传等手段,往往能够较为容易地影响理性认同的群体。非理性情绪的群体对政党的认同需要政党通过说服等手段去实现。一般来说,符合规律的新闻评论内容具备理性说理的特质,当理性说理不断作用于非理性情绪群体时,说服的机制慢慢会建立起来,进而实现动员主体与非理性情绪群体的“互惠性”,转变这一群体的既往认知,实现政治动员的“认同聚合”效应。
讨论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指出,政治动员并非万能的,政治动员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要辩证地适度使用,“过度政治动员可能危及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16],特别是在一些具有监督性质的政治传播活动中,新闻评论要格外遵循适度原则,切忌“捕风捉影”“上纲上线”,把握好对动员议题进行评论的分寸。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不当的网络政治动员往往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新闻评论在网络上所发挥的功能,亦应从以政治动员为主的功能延展到以政治沟通为主的功能上来。
三、政治沟通:党报新闻评论提升政治稳定度
党报新闻评论的政治宣传功能在于彰显政党主体的正当性,传递政治主张,诠释政治观念;政治动员功能则在于对动员客体实现政治“认同聚合”的集体行动形成效应。但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还不足以表征全党报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政治活动中源源不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需要政党面对民众做出解释,民众也需要了解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背后的意义、影响等。党报提供的新闻评论擅长揭示内在缘由、阐明道理,具有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特征。换言之,党报新闻评论为政党与民众搭建沟通的“桥梁”,党报新闻评论具备政治沟通的功能。
这里我们需要对政治沟通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从政党学的视角来说,民主政治是民众和公共权力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是由无数信息流构成的,“完全可以说,从运行的角度看,民主政治就是各种与政治有关的信息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流通的过程。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政治流通(political communication)”。值得注意的是,政治流通的主体绝非传播者这一种身份,同时也是“接受传播者”。进而,他对政治沟通进行了阐释。所谓政治沟通是指,“执政者因应政治流通的需要疏通信息渠道、促进政治互动的行为,是执政者对政治流通客观现象的主观应对”。[17]
(一)促使政治流通顺畅
如果政治流通不通畅,政治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对此,王长江用下面的等式将政治流通、政治沟通和政治稳定三者勾连起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政治稳定的程度=政治沟通/政治流通。在这个公式中,政治沟通的量肯定小于政治流通的量。二者相差不大时,政治稳定的程度是趋于100%的;二者差距越大,则说明政治体制越不稳定。
党报的新闻评论活动是主观色彩较强的政治流通活动,其文本及其所对应的沟通性的强弱表征的是政治沟通程度。一篇新闻评论文本所发挥出的政治沟通功能越强,它起到的对政治稳定程度的正向增加功能则越大;倘若新闻评论文本不注重对象感,缺乏政治沟通的品质,那么它发挥最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的功能,甚至造成“对空言说”的现象。
不同时代的媒介形态、新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政治活动的开展方式、政治权力的运用方式。[18]当下,我们正处于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大众自传播”(mass self-communication)时代,人人皆可以在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畅所欲言”,对新闻事实发表观点,政治流通的量势必大于大众传播时代,进而对党的政治稳定程度形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融媒体实践的传播环境下,党报这一纸质媒介平台发挥机关报的言论功能,不足以提高政治沟通的量。党报新闻评论构建的言论文化要与融媒体传播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政治沟通的量,进而提升政治稳定程度。
融媒体实践为党报新闻评论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例如,《人民日报》旗下的新媒体传播端“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推出了“睡前聊一会儿”等融媒体新闻评论产品,这是党报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发挥新闻评论政治沟通功能的典型案例。基于微信公众号传播的“睡前聊一会儿”评论内容,实现了文字符号与声音符号的联合运用,特别是“聊”字发挥的功能颇具口语文化“拉家常”的情感沟通功能,党报评论主体所发挥的政治沟通功能得到新形式的实践。
(二)凝聚社会的向心力
一个政治稳定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凝聚广泛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需要建构社会的向心力。特别在网络社会的舆论场中,谋求“最大公约数”,成为党报新闻评论所应发挥的新功能。党报评论尤其要具备“导向意识”“问题意识”“过程意识”,理性传递“中国好声音”。 [19]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将公众表达原有的障碍清除,新闻无须经过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进入公众的视野。人们针对某一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已经变得轻而易举。但是,网络中的理性观点未必总能占据上风,言说呈现多元化的交锋态势。面对跟民众切身利益有关的社会现象,网络舆论场中会出现不少嘈杂之音,其中一些言论会裹挟情绪。党报在网络空间中借用评论的方式,同这类言论博弈,展开交锋,已成为一种惯用的手法。2016年3月,G20杭州峰会的筹备工作进入城市建设的“阵痛期”,一些市民对城市建设过程中表露出不满情绪实属正常的社会现象,新闻机构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解疑释惑。但是,一些自媒体为了赚取“流量”,毫不负责地宣泄一些市民的不满情绪,并对此加以放大,煽动抵制峰会的负面情绪。《浙江日报》的记者在观察到这一舆情动向之后,决定撰写新闻评论,以和受众谈谈心的方式阐述G20杭州峰会对于杭州和每一位杭州市民的意义。[20]作者列举了杭州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并表示这一轮城市建设是对“痛点”“难点”一并解决的良好时机。评论标题“喧嚣很近,请把情怀放远”一度成为网络热词。文章在《浙江日报》头版和浙江新闻客户端传播后,迅速被各种类型的社会化媒体转载,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引导攻势,让负面声音偃旗息鼓。奋战在建设一线的建设者们表示,党报为他们的建设工作撑腰,说出了建设者们的心里话。
在“众声喧哗”之时,导向尤为重要。在党言党,为党立言,党报新闻评论势必要在网络社会中发挥“引领舆论导向”的功能,尤为需要满足建构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网络社会让每个人发言的机会都趋于平衡,党报要想将言论传播活动形塑为公共说理的模式,彰显新闻业所应具有的公共性属性,就不得不在“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中,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用“我和你”的平等方式,展开主体之间的言论交往活动,试图说服更多的传播活动主体,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向心力。[21]
互联网技术的“无中心”性使得每个个体都是互联网上的一个信息节点。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其他信息节点的言论性信息统一到党的意志与主张上来,凝聚社会向心力,提升政治稳定程度,是新时期党报新闻评论要解决的新命题。
结语
党报新闻评论绝不仅仅是一种新闻文本。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党报新闻评论不仅具有媒介文本一般的表征性功能,更具有强大的媒介建构动力。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在党的机关报上发表评论,体现政党意志,形塑意识形态;通过媒介发表政治性言说,搭建政党与民众沟通的“桥梁”。
法国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媒介域”的概念,中国的媒体实践活动已进入“数字域”[22]。党报新闻评论积淀了近百年的传统,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和生命力,只有建构与新的媒介技术相匹配的政治宣传、政治动员与政治沟通文化,党报新闻评论方得在“众声喧哗”的传播环境下继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数字域”时代,党报评论主体通过数字媒体实现政治宣传、政治动员与政治沟通功能实践方兴未艾,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张寅系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副教授、主任记者、新闻学博士,尉雨曈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编辑)
[特约编辑:丰纯高]
[1]李舒. 新闻评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
[2]李舒,张寅.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党报新闻评论功能的嬗变与启示[J]. 出版发行研究,2021(9).
[3]刘海龙. 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44.
[4]陈力丹. 新闻理论十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0.
[5]刘海龙. 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16.
[6]本报宣言[N]. 向导,1922-09-23.
[7]杨保军. 新闻规律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92.
[8]王奇生.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 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71.
[9]冬原. 豆腐涨价与向导周报[N]. 向导,1926-08-06.
[10]问友. 提高我们党报的作用[N]. 红旗,1930-03-26.
[11]张寅. 党报新闻评论功能的嬗变研究(1921—2021)[D].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2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45-46.
[13]张凤阳,等. 政治哲学关键词[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96-298.
[14]杨小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4.
[15]皇甫平. 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N]. 解放日报,1991-02-15.
[16]杨小明. 政治动员的功能新探[J]. 浙江学刊,2012(1).
[17]王长江. 政党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7-238.
[18]杨保军. 新闻规律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21.
[19]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年编·2013·人民观点[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编辑说明.
[20]霍翟羿,童桦. 喧嚣很近,请把情怀放远[N]. 浙江日报,2016-03-29.
[21]张寅. 党报新闻评论功能的嬗变研究(1921—2021)[D].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21.
[22]陈卫星. 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J]. 南京社会科学,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