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视域下中华美学精神的创新传播

互文视域下中华美学精神的创新传播

——以河南卫视《洛神水赋》节目为例

赵 娜

【摘要】中华美学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内涵。新时期,如何创新传播中华美学精神,让中华美学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河南卫视制作推出的特别节目《洛神水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与启示。该作品不论从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在意蕴都体现出了极为深刻的中华美学价值。本文试图立足美学维度,从西方后现代的互文性理论切入,采用互文见义的方式,以《洛神水赋》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结合美学、传播学、艺术学等知识,分析中华美学精神的创新呈现,以期探寻中华美学精神创新传播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互文性 中华美学精神 《洛神水赋》 创新传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

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非常博大的课题。它既来自中国审美文化的实践,又与中国经典艺术紧密相连。经典艺术作品往往历经时间涤荡和考验,以其独特的价值穿越时空被人们记住。

不同的时代,创作理念不同。身处时代洪流,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一方面为传播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另一方面也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播提出了新思路。所以,依托经典的创新,在新媒体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就会呈现出如河南卫视《洛神水赋》般新的审美热潮。《洛神水赋》以传说中的洛神为蓝本,依托曹植的《洛神赋》创作而成。

《洛神水赋》作为河南卫视端午节推出的特别节目,于2021年6月12日在河南卫视和大象新闻播出。该节目以新颖的水下舞蹈形式,呈现出洛神的飞天之美。节目一经播出,就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的新媒体平台,以及其他平台广泛转载,迅速火爆全网。截至2021年10月底,据哔哩哔哩新媒体平台显示,《洛神水赋》的观看量已达到657万次。

本文基于互文性理论,分析《洛神水赋》与经典艺术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和跨媒介性,从而了解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叙事场域中中华美学的创新传播,以期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创新传播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一、互文视域下《洛神水赋》的创作脉络

互文性最早由法国文论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的结果”[2]。由此可知,任何文本都是对文本的重读、更新、浓缩和深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互文性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经过后现代主义者重新界定和阐释,互文性理论从单一文学阐释中扩展,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义特征。相较于传统经典注重精英文化,大众传播媒介更加注重的是大众文化,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经典已经有了新的传播呈现方式,体现在外在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传播与受众参与度的扩大等多个方面。河南卫视《洛神水赋》就是基于互文视域下文本的跨界转化,利用媒介优势创新传播方式,从而进一步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而创作出的作品。这里对《洛神水赋》创作“元”本的脉络做些简要追溯和分析。

(一)人物形象的互文:洛神的“元”本渊源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母体,是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记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悠久的华夏文明中,神话叙事的方式由来已久。神话的传播方式不仅通过口耳相传,很多传统典籍中都有所涉及,如《诗经》《山海经》等。神话作为元叙事不仅是一种原始文化现象,而且是人类文化中永存的记忆。从美学意义上看,很多神话至今仍可以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感,以及强有力的精神震撼。

在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中,神因其勇敢、奉献、正义和善良的内在精神在世界神话体系中独树一帜。一提到神大家就会有种敬畏之感,认为神是庄重的、威严的、超世俗的、神秘而不可思议的。

在中国先秦神话中,洛神即宓妃,是水下神灵的代表。端午节这天,在民间有河边祭祖的习俗。因此,《洛神水赋》将河南的“洛神”作为“元”本,以水下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现,其人物形象的设置具有互文性,能够成功引起大家的关注。

(二)叙事主题的互文:文学作品中洛神的演绎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洛神的身影也多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例如,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此后,在两汉文学作品中洛神也相继出现,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刘安的《淮南子·俶真训》、张衡的《思玄赋》等。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描写洛神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曹植的《洛神赋》。曹植创作的《洛神赋》,其实是取自民间故事,描绘了人们的审美理想。请看曹植笔下的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生动细致的描写,让洛神美丽的形象栩栩如生。

《洛神水赋》将曹植的《洛神赋》作为创作蓝本进行重塑,从而形成互文关联,之后通过与当下文化记忆相契合的神话叙事脉络不断地完善、重塑,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

(三)图文间的互文:文字向图像的转化

自曹植的《洛神赋》流传以来,其表现形式也日益多元。书法作品就是《洛神赋》呈现的一种方式。中国书法在创造之初,就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它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也具有艺术美的价值。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在三国时期《洛神赋》的书法作品就已出现。之后,《洛神赋》成了书法家纷纷临摹、拓写的对象。例如,王献之、柳公权、宋高宗、赵孟頫、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等人均有书写过《洛神赋》。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书法、绘画是一体的,相互融会贯通。曹植的《洛神赋》不仅以书法作品的形式进行呈现,而且也出现了绘画作品——《洛神赋图》。自此,《洛神赋》由文字向图像转化,从诗词、文字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可见形象,让洛神的形象跃然纸上。

图文间的相互转化被赋予了浓郁的象征性意味。我们可以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摹本中看到,长卷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具有很强的故事叙事感染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品传神地描绘出山水的意境,显示出古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在互文视域下,通过文字与图像的相互印证与比较阐释,内在主题的关联性得到了充分挖掘。

(四)多维互文性:《洛神水赋》是多个叙事的集中体现

在古往今来的众多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形式之美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因此,对于形式美的研究也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乔治·桑塔耶纳指出:“美学上最显著最具有特色的问题是形式美的问题。[3]”

河南卫视的《洛神水赋》将有史以来关于洛神的很多元素,如文学作品《洛神赋》、书法作品《洛神赋》、绘画作品《洛神赋图》等进行融合。这些元素间的互文性运用,呈现出多维度、多样态的景观。此外,《洛神水赋》虽然以曹植的《洛神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长卷为原型,但是又超越了原有的文学、艺术范畴。在作品的画面中,不仅有演员的舞蹈表演,而且还出现了《洛神赋》的书法作品,以及《洛神赋图》的画面。荧屏中一个画面闪过,仿佛从《洛神赋图》的画面飘出,又静静“飞”向画中,然后消失。这些画面的出现极为恰当。这种形式进一步拓宽了《洛神赋》的传播广度,让《洛神赋》更加具象化,表现形式也愈加丰富。

《洛神水赋》把想象视觉图像化,让受众在同一空间中仿佛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构建起对神话世界直观而又深厚的认知。整个作品虽然没有语言叙述,但是通过演员的舞蹈、动作、表情等,对传统神话进行了极致的展现,让受众在观看表演过程中不仅没有媚俗之感,反而心生敬畏,肃然起敬。

二、《洛神水赋》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其中,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美学层面,是传统文化审美观的集中体现[4]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就在于以艺术为载体,从审美的角度来表达意向之美、自然之美、思想之美等多种精神养分。河南卫视的《洛神水赋》就兼备了意向之美、自然之美、思想之美的特点。

(一)意向之美:彰显中华传统文化

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要义之一。《洛神水赋》采用实虚结合的方式,表演充满诗情画意。演员的动作轻盈柔美,神态亲和温婉,整个表演做到了形神兼备而意蕴深远,宛如洛神就在眼前。在观看的过程中,受众的想象力可以无限扩大。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洛神水赋》将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表演中涉及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等元素。服装也极为考究,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丝绸面料。在水下,衣裙飘然而起,显得美轮美奂。此外,配乐采用古典音乐,运用传统乐器,如竹笛、古筝、弦乐等,起到了渲染情感的效果,使得时空构造与哲思意味相契合。作品彰显了中国古典审美传统的“乐教”“诗教”,突出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其中,舞蹈用敦煌飞天舞表现,背景画面配合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更增加了受众的代入感。

(二)自然之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环境美学告知我们,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占据与被占据、观赏与被观赏这种主客体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惠关系,应把人理解为环境的一种连续体。此观点与中华美学所讲究的“和”不谋而合。中华美学所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和谐,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和谐,正所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洛神水赋》的创作就体现出了敬仰、善待自然的天人和谐的中华美学精神。在作品的画面中,海底的画面时而波光粼粼,时而阳光普照,背景画面既有山的轮廓,又有宇宙的形态……虚拟影像和演员灵动的舞姿合为一体。这些细节的刻画,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仙境般的画面揭示了创作者从人与自然联系的角度出发,构建起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精神的相互从属和相互统一,形成统一和谐的生态世界。通过这个美的世界,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从而激发人们从内在情感出发对于自然的尊重和敬仰,而且也能找到人在自然万物之中的价值。

(三)思想之美: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和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共同的文化和历史将人们凝聚成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群体认同,进而增强集体归属感[5]。根据传播仪式观的理论,《洛神水赋》在端午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到来时播出,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集群性和规范性,在社会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个舞蹈不仅寓意端午节祈福的美好愿景,而且五色丝线、配饰等细节突出了传统文化元素。受众可以通过画面效果、视觉欣赏等内容,更加有效地产生共情。

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传统节日形成互动,在叙事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凝聚力,从而为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

三、《洛神水赋》传播路径的创新

(一)技术赋能创新传播形式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的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6]。相比诗词、书法、绘画等形式,短视频既降低了受众的门槛,又提高了作品的可传达性。此外,新技术的使用让中华美学的美感呈现得更加鲜活。

艺术直接作用于观众,唯有美的形式才能征服观众的感官,进而打动其内心。《洛神水赋》的创作者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洛神与受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衔接。创作者对“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以及后期的精心剪辑,使洛神从《洛神赋图》中飘然而出的瞬间,便吸睛无数。光的渲染让整个画面极具科技感,其色彩、构图与古典绘画、诗词的意境融合得恰到好处,呈现出古韵浓郁、神秘浪漫、空灵唯美的荧屏意境。背景的山水画卷或影像画面交相辉映,仿佛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水中高清摄像机的加持下,洛神的服饰、妆容华美艳丽,尽显出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态。

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著名理论认为信息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洛神水赋》用媒介本体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讲述,让受众调动起各项感官,全方位体验《洛神水赋》承载的古典浪漫主义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

(二)互文视域下依托经典创新传播内容

虽然中华美学精神博大精深,但是其核心内容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因此,在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播中就应利用经典文化,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例如,《洛神水赋》就是以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作为关联,加上传统节日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从互文性出发,依托《洛神赋》的框架,但又不拘泥于《洛神赋》本身,而进行再加工、再创新的建构。

为何要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我们需要利用记忆文化制造关联性,激发大家的共情;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受众的审美观亦会发生改变,如果还是一味地用过去的刻板模式进行中华美学的传播就不会吸引受众的关注。《洛神水赋》就是基于传统与当下受众求新、求奇的心理特点,以及短巧精悍的审美诉求,在水下用短短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唯美地展现了洛神之美。因此,在中华美学的传播中只有充分了解经典文化,了解受众的内心诉求及其审美观,从而不断创新,才能让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期依旧耀眼。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适应了当代年轻人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和追求新奇的审美口味,受到热捧也在情理之中。

(三)多媒体渠道创新传播路径

《洛神水赋》的成功与其多媒体渠道的传播路径密不可分。《洛神水赋》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在河南卫视频道播出,而且联合哔哩哔哩等平台在新媒体端发布。这种全媒体呈现、多平台发布的模式,让《洛神水赋》的受众面不断扩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了新的传播范式。

《洛神水赋》既可以让受众跨越时空,随时随地感受洛神之美,又可以让大家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互动,还可以通过评价、转发进行二次传播。同时,转发传播的平台不仅局限于国内的传播平台,而且还涉及国外的YouTube、Twitter等。这就让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做到了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华美学、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结语

综上,中华美学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虽然河南卫视《洛神水赋》利用互文性的创新传播模式为今后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播起到了借鉴作用,但是其传播方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传播的互动性不足,精神文化的阐释稍显单薄。在新媒体平台上,河南卫视只是将《洛神水赋》作品传到平台,没有对深层次的内涵进行解读,不能与受众形成互动。受众仅是进行欣赏、点赞、转发,彼此之间没有深入探讨,未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了解到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

其二,互文性的使用范围还可以深度延展,在中华美学精神的对外传播上稍显不足。在哔哩哔哩平台,不少国外受众谈到其观看感受时,只是简单地认为《洛神水赋》很具美感、很新颖,但是不了解其历史渊源,不了解其蕴含的中华美学价值[7]。

因此,在新时期要想做好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播,一方面,需要加强传播互动,在挖掘中华美学精神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加强解读、深度化的内容跟进;另一方面,在互文性的使用范围上可以继续扩大、深度延展,其互文性不仅局限于中国古典元素,还可以扩大到全球视野,找一些与国外受众相贴近的叙事内容,将中华美学精神的相关元素契合到全球化的元素中,用互文性将中华美学精神与世界相连,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赵娜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内蒙古日报社编辑)

[特约编辑:郎劲松]


[1]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2]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M]. 史忠义,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87.

[3]乔治·桑塔耶纳. 美感[M]. 缪灵珠,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55.

[4]张晶. 中国古代画论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J]. 中国文艺评论,2021(3):24.

[5]韩水法. 现代民族- 国家结构与中国民族- 国家的现代形成[J]. 天津社会科学,2016(5):6.

[6]侯宏堂. 宗白华中国美学研究的三大贡献[J]. 阴山学刊,2008(5):13.

[7]参见《外国人看河南台惊艳水下舞蹈“洛神水赋”〈祈〉!她飞起来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o4y1y75m?p=1&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plat=android&share_session_id=2f46046c-cled-4a2d-932a-d524c430071e&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imestamp=1638092771&unique_k=UI0TM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