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综艺”的价值引领与传播策略分析

“他综艺”的价值引领与传播策略分析

——《披荆斩棘的哥哥》的守正创新之道

孟 鑫

【摘要】芒果TV推出的《披荆斩棘的哥哥》成为2021年夏天最具话题度的热门综艺节目,作为一档聚焦男性的全景音乐竞演类“他综艺”,该节目从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中立意,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以“披荆斩棘”为口号,对当下媒介构建出的单一扭曲的男性审美发起挑战,基于观众诉求塑造出正面且立体的男性形象。从融合综艺元素以创新节目叙事表达,到聚焦群像及个体展现生动人物性格,再到借力多元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都集中体现了这档综艺节目的守正创新之道。

【关键词】《披荆斩棘的哥哥》 他综艺 价值引领 传播策略 守正创新

2021年夏天,由芒果TV打造的全景音乐竞演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综艺中异军突围,成为2021年现象级的原创综艺节目。该节目召集了33位涵盖“老中青”三代的男性嘉宾,经过三个月的合宿培训和主题考核,最终胜利者们集结成“滚烫唱演家族”成团出道。《披荆斩棘的哥哥》上线第一天,单日播放量达1.4亿次,成功超越了《乘风破浪的姐姐》创造的收视纪录。在节目播出期间,全网声量持续发酵,蝉联多平台综艺热度头把交椅。作为一档全方位聚焦男性的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在传播正面价值取向的同时,创新了“他综艺”的叙事表达,引起了媒体和公众对于男性形象、男性精神的讨论和思考。

一、女性凝视下“他综艺”中的男性呈现

福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提出“全景敞视主义”的概念,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全景敞视之下,所有人都是被规训的对象[1]。凝视是观看主体依托权力关系施加于被观看者的一种具体行为,凝视不仅代表着权力,更生产着权力。在父权制影响下的“男性凝视”权力模式下,男性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建构着他者化的特定女性形象,成为观看和凝视的第一性,“白幼瘦”的畸形审美标准就是男性凝视的典型外化。

随着大众传播带来的媒介话语权下放和消费社会逻辑的盛行,女性打破了男性占绝对强势地位的坚冰,“女性凝视”被唤醒后开始展现出其力量,逐渐挑战并颠覆传统的价值取向,文化工业为了满足女性的消费诉求,正在建立新的社会文化景观。

在大众娱乐的实践中,伴随女性用户的崛起,消费主义下的主导群体正在从男性向女性转移。云合数据报告《2020年综艺网播表现及用户洞察》显示,2020年腾讯、优酷、爱奇艺和芒果TV四大平台上新季播自制综艺用户的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女性占比60%左右,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以女性观众为收视主力的网络综艺节目为了巩固和开拓更广阔的女性市场,开始挖掘女性视角下的流量密码,迎合女性观众审美取向的“他综艺”应运而生。

“他综艺”泛指采用全男明星阵容、叙事发展围绕男性展开的电视或网络综艺节目。女性在观看“她综艺”时,是对理想自我的符号化映射,通过反抗传统的“男性凝视”来向内寻求情感共鸣;而“他综艺”则是女性群体向外发出的对男性情感的投射,反映了她们对异性的窥视欲望,因此对男性特质的创新呈现成为该类综艺节目破圈的编码规则。

近年来,类型多样的“他综艺”井喷式发展,以《极限挑战》《二十四小时》《元气满满的哥哥》等为代表的游戏竞技类快节奏“他综艺”,通过游戏挑战和相互对抗的方式来展现男性的智慧和力量;以《花样爷爷》《爸爸去哪儿》《真正男子汉》等为代表的纪实类慢综艺在节目中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将男性角色与社会价值相联结;《创造营》《偶像练习生》《追光吧!哥哥》等竞演类的选秀综艺则是将专业竞技与娱乐并行,以女性的审美标准来选拔男性偶像。

《披荆斩棘的哥哥》向当下“他综艺”中构建出的单一扭曲的“油腻”或“幼态”男性审美发起挑战,以精彩的舞台表演和丰富的生活互动,立体展现男性的人格魅力。根据艾漫数据,《披荆斩棘的哥哥》的女性观众占比接近九成,年龄分布上以25—34岁群体为主。因此,节目除了给哥哥们注入男性传统的阳刚、力量元素外,增添了“女性凝视”视角下被高度青睐的特质。节目涵盖“老中青”三代的33位嘉宾阵容,囊括了演艺行业各领域精英。哥哥们风格各异且自带光环,随着组建部落团体、人际关系互动、演绎唱跳舞台等节目进程的推进,他们颠覆了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凸显男性在事业、友情、家庭等方面的担当,这也是观众从女性视角去见证男性成长和自我和解的过程。

二、切中时代问题,输出正向价值引领

当今的大众文化传播版图中,综艺节目无疑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大众消费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综艺节目,除了具有商品属性外,在文化层面也设置了观众收看和谈论的议程。综艺节目通过收编多元文化内容和创新节目形式,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赋予了自身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3]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央视网、芒果TV、腾讯视频等10家视听节目网站,制定并发布《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意在强调网络综艺节目在追求点击率的同时,也须重视价值引领和社会影响。盲目追求流量效应和过度娱乐化而忽视节目精神内核是当今综艺节目亟待解决的问题。综艺节目作为大众文化产品,规避娱乐化、低俗化倾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是其社会责任所在。

《披荆斩棘的哥哥》从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中立意,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定位于男性嘉宾挑战合作并存、生活舞台兼具的全景音乐竞演节目形式,以“披荆斩棘”为口号唤起勇于挑战和奋斗的全民精神。

一方面,《披荆斩棘的哥哥》是对偶像时代“流量为王”这一价值标准的颠覆。快餐化的“偶像文化”影响了近年来的综艺节目发展趋势,导致大众给“偶像”一词贴上了负面标签。《披荆斩棘的哥哥》将业务能力作为选择嘉宾(称为“哥哥们”)的标准,囊括了演艺行业各领域精英,文武类型演员、多元流派歌手、钢琴舞蹈等领域的艺术家们“破圈”合作,他们靠扎实的作品获取国民关注度,而非小圈层的狂热追捧。哥哥们通过严谨努力的态度和高质量舞台表演的呈现,持续输出正向价值,重新定义了大众偶像群体。

另一方面,《披荆斩棘的哥哥》切实观照当代女性和男性的精神需求,构建理想个体形象的成长过程,鼓励观众直面焦虑和困境。《披荆斩棘的哥哥》在呈现男性特质时,着重展现哥哥们的阳刚气质和情感担当:面对高难度的公演舞台,刻苦练习、勇于尝试,突破职业和年龄的极限;节目中时刻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关切,凸显出男性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这种理想与社会现实中男性整体之间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想象和批判的空间,这个空间通过《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的构建而被唤醒和弥合,无形中起到了正向引领的作用。

三、节目的传播策略探析

1.融合综艺元素,创新节目叙事表达

《披荆斩棘的哥哥》在叙事表达上的创新集中体现在“明星竞演舞台+仪式化建构规则+真人秀纪实”三线并行的节目类型融合上。有学者将当前综艺节目的十大基本元素总结为:规则与权谋、表演与才艺、游戏与竞技、纪实与访谈、叙事与悬念、场景与奇观、人物与感情、运气与意外、体验与投射和益智与知性[4]。《披荆斩棘的哥哥》成功地将这些元素进行了创意发散,结合嘉宾特点和观众期待将元素融合的效果最大化。

首先,《披荆斩棘的哥哥》定位为全景式音乐竞演综艺,对竞演舞台的整体概念进行了艺术包装,将舞台剧场化。五次公演分别围绕“太空留言板”、“第25小时”、“等我找到你”、“三万天”和“世界上另一个我”的不同故事情景进行呈现,为每一个唱演舞台的创作搭建主题框架。舞台编排中加入X-part创作段落,赋予哥哥们发挥差异化优势和融入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突破歌曲本身限制,采取各种演绎形式去呈现新的作品。舞台设计充分满足观众的沉浸感体验,根据歌曲的风格和内涵,营造与之契合的剧场氛围。例如,在“世界上另一个我”的主题概念下,张智霖、张晋、尹正三位本职身份是演员的哥哥用迷你剧场的形式演绎了《给电影人的情书》,将歌曲变成个人的自传式叙事。表演从武打演员张晋冲破玻璃开始,三位哥哥置身于演员化妆间和电影的布景中,用歌词诠释“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的故事。

其次,舞台呈现的背后用游戏规则做底层逻辑,通过建构仪式感来激活哥哥们的竞演欲望。规则常与权谋相连,遵从规则之下的人、事物之间必然发生关系,节目的戏剧性也容易因此出现。 [5]

节目不再将重心放在竞争与淘汰上,而是以男性集群意识为支点,采用“部落兼并重组”的团队模式,在完全自愿组合的前提下建立独有的家族式文化。每一次的打破重组,哥哥们都在融入团队的过程中改变和成长:“街道办事处”是赵文卓带领下的侠士江湖;大湾区的老友们因地缘而紧密团结;张晋与白举纲、高瀚宇上演喜剧版的“父子”情深;“Nice组”则是互为同道的音乐知音。哥哥们为了部落的集体荣誉而战,为了总决赛中更多兄弟可以加入“滚烫唱演家族”而战。节目还引入了竞拍环节,巧妙地呈现了男性特有的少年感与胜负心。火力值竞拍的结果决定了舞台表演的内容和顺序,激发了男性竞争的潜在欲望,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本是搅局的张晋掉进了自己的陷阱,“All in”梗贯穿节目始终;白举纲、胡海泉展现出超强的推理能力;不懂规则的张淇将“无脑玩家”贯彻到底。正如《披荆斩棘的哥哥》的总导演吴梦知所说:“在节目中,只是去激活与释放。我这个选择摆在这里,每一次同盟、组团队,你选谁,情、义、艺、利、智……全部都是取舍。”[6]

同时,《披荆斩棘的哥哥》还对嘉宾们进行了真人秀式的生活纪实,全方位展现男性的集体生活状态,成功挖掘到哥哥们有别于舞台的“反差面”。节目中设置了大量的开放式空间,最大化促进哥哥们的集体相处。合宿生活中公共空间的设定成为哥哥们在互动中展现真实生活状态和个人形象的场域:夏夜party、绝活大赛、礼物互赠、哥哥模仿秀、短视频创意大赛等娱乐环节展现了哥哥们的真性情,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部落联结,如赵文卓沉迷绣花的铁血柔情,rapper热狗的冷酷形象下暗藏对赵文卓的敬畏;忧郁内向的言承旭其实很擅长冷幽默等。

2.塑造男性群像,聚焦个体性格

《披荆斩棘的哥哥》的嘉宾阵容是对当代中国男性的一个理想化缩影和折射,他们的年龄阶段、个性气质、情感和婚姻状况、职业身份、瓶颈挫折等都不尽相同。从赛制到表演,节目叙事的创新表达都指向如何展现男性魅力,通过塑造男性群像和聚焦个体性格来实现节目和观众的情感搭建。

不同于《乘风破浪的姐姐》突出个人标签和群体化差异,《披荆斩棘的哥哥》从团队视角出发,抓住男性的集群意识和侵略特性塑造群像。每个人物带着本身的自我特质去划分阵营、结成团队,即“家族部落”,每一次公演都是以团队之名的战斗,从部落建立到兼并重组,再到家族诞生,个人的表现关乎团队存亡和队友去留。在部落机制的驱动下,哥哥们展现出团队至上的协作精神,并且流露出兄弟间的真诚友谊,就像陈小春在采访时说:“我不喜欢输,也不喜欢分离,所以哪里有兄弟,哪里就有陈小春。”“大湾区”“街道办事处”“晋舞团”“全员nice”等部落都形成了独特的团队标签。陈小春、张智霖、谢天华、梁汉文、林晓峰五人组成的“大湾区”代表着怀旧的港风文化,同时在异地的文化语境转换中展现出独特的“顿感”;“街道办事处”在大哥赵文卓的带领下凝聚着“以和为贵”的团魂,热狗与赵文卓之间的反差互动也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张晋和李承铉互称为团队中的爸爸和妈妈,和白举纲、高瀚宇两个“干儿子”间的“亲情式”互动表现出男性柔性温情的一面。

随着群像的成功构建,团队中个体的性格和魅力也在逐步释放。节目组基于对嘉宾的深入了解,着墨于每个人高度差异化的人生故事和行为方式,成功规避了强行少年感的“油腻”风格和过于老成的陈腐“爹味”气息。说唱歌手们放下高冷,尝试舞蹈;抒情见长的林志炫解锁rap;赵文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强烈反差……颠覆并重塑了大众对每个人的刻板认知,并且将男性身上坚强隐忍与活泼少年气同在的多面性呈现得淋漓尽致,承载着观众对男性形象的完美想象。

《披荆斩棘的哥哥》中对情感和家庭的观照切中了当代男性、女性对于恋爱婚姻、夫妻相处、代际关系等现实问题的情感困境。节目十分重视对良好夫妻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呈现:合宿生活中对陈小春、赵文卓、李承铉、张智霖、张淇、欧阳靖等已婚男性牵挂家庭行为进行镜头捕捉,成团之夜邀请“嫂子天团”到场助阵,李承铉戚薇夫妇、张晋蔡少芬夫妇表演合作舞台等,成为塑造立体男性形象的重要侧面,在提升节目话题热度的同时,也有利于将现实中缺失的情感关怀召唤归位。

3.多元化的节目样态和传播渠道

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发生深刻变化的内容观看习惯,以及随之改变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显著特征。除了在价值引领和内容创新方面发力,《披荆斩棘的哥哥》同时注重开发衍生节目和拓宽传播渠道,以增强节目的曝光度。

除了在芒果TV上线节目正片之外,还提供舞台纯享版,这一版本剪掉了正片中哥哥们的生活和排练过程,只保留了每一场的公演舞台。《披荆斩棘的哥哥》还将完整版内容剪辑出若干个片段,将节目中具有亮点的精彩内容作为一个微型传播单位,观众可以从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观看。同时节目深挖素材,每一期都为VIP用户额外提供“超前营业”和“Plus”板块,展现哥哥们更多面的生活和排练日常。《披荆斩棘的哥哥》还推出了多个衍生定制节目:深度访谈节目《定义》以专访的形式对话哥哥们,直面男性内心世界;《哥哥的下午茶》结合互动和采访,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哥哥们人生故事的挖掘;《哥哥的少年时代》则是一档微型综艺节目,哥哥们在精心设计的环节中制造综艺效果。它们的播出和正片彼此独立,但内容又嵌套在一起,迎合观众多层次的收看需求,达到互相造势、互为补充的效果。

在新浪微博端,名为“披荆斩棘的哥哥官微”的账号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发布节目相关内容,主动发起#《披荆斩棘的哥哥》总决赛#、#哥哥漫画技能海报#等微话题激发网友参与讨论,每日更新多条哥哥们的台前、幕后动态,维持节目非更新日的话题度和讨论度。话题营销成功、提升节目热度之后,《披荆斩棘的哥哥》在短视频传播上发力,搭载抖音这个当下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分享平台,建立官方账号,跟随节目播出节奏,及时发布正片中的高光片段。例如,李承铉《天上飞》的表演舞台在抖音上引起极高的话题讨论度,#天上飞#和#全抖音都在天上飞#阅读量分别达到17亿次和10亿次,并在抖音作者们的二次创作中完成了裂变式传播。

节目同时协同发挥微信视频号、快手、哔哩哔哩、知乎,以及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客户端等海量新媒体平台,成功将相关话题和碎片化的素材在多个渠道进行裂变式的扩散传播,引发媒体和公众对哥哥们的关注,以及对“披荆斩棘”男性精神的讨论和思考。

结语

《披荆斩棘的哥哥》跳脱出传统男性综艺节目庸俗化、同质化的窠臼,从女性视角出发释放节目的价值和叙事魅力,成功开创了“他综艺”的全新图景。节目从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中立意,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定位于男性嘉宾挑战合作并存、生活舞台兼具的全景音乐竞演节目形式,以“披荆斩棘”为口号唤起勇于挑战和奋斗的全民精神,实现了文化作品的正向价值引领。《披荆斩棘的哥哥》充分融合综艺元素,“明星竞演舞台+仪式化建构规则+真人秀纪实”三线并行,创新了节目的叙事表达,通过塑造多面的男性群像和聚焦个体人格魅力来实现节目和观众的情感搭建。节目同时注重开发不同视听样态的衍生节目,跨越多个媒介平台,推动话题的裂变式传播。

在先锋性的探索和尝试之中,《披荆斩棘的哥哥》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选择节目嘉宾前对受邀人的全面考察有所欠缺,导致出现劣迹艺人在节目录制中途退出,影响整体舞台效果和节目口碑;其次,在话题营销方面本末倒置,着重剪辑CP组合和情感冲突的片段,而忽视表演舞台本身的宣传亮点,难以避免炒作之嫌。这是节目在追求艺术性与商业性动态平衡时导致的必然结果。但瑕不掩瑜,《披荆斩棘的哥哥》的守正创新之道无疑为我们带来了媒体性别群体形象建构和综艺节目创新发展的深层次思考。

(作者孟鑫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9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方毅华]


[1]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杨远婴,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参见云合数据《2020 年综艺网播表现及用户洞察》,2021 年1 月13 日.

[3]参见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 年11 月30 日。

[4]刘俊. 元素散发与风险规避:综艺“大时代”的节目策划理念创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5):105-111.

[5]刘俊. 元素散发与风险规避:综艺“大时代”的节目策划理念创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5):105-111.

[6]参见《如果说“姐姐”是突围,那“哥哥”做的就是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