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在线访谈节目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网络自我表露研究
疫情期间在线访谈节目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网络自我表露研究
姜人文 崔蕴芳
【摘要】本文选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网络进行自我表露的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研究该群体在电台节目中自我表露的层次与原因。研究发现患者的自我表露可以被清晰地分成四个主要层次,患者在意见和态度、人格与性格方面表露的频率最高,而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是患者进行自我表露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自我表露 青少年 抑郁症
一、研究背景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公共卫生是个大挑战,对民众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也是考验。中国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项涵盖5万余名居民的线上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及急性应激症状的发生率为30%左右,其中前线工作人员、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堪忧。《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可见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1]
“渡过”是中国目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民间抗郁组织之一,成立于2015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渡过”原计划组织的线下活动被迫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在此期间“渡过”创办了网络访谈节目《青少年之声》,每期节目邀请一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主持人进行网络语音通话。在访谈的过程中,患者对主持人和听众进行充分的自我表露,话题涉及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次研究希望透过《青少年之声》节目内容对患者自我表露行为和动机进行深入探究,以揭示网络对于抑郁症患者病情产生积极影响的潜能。
二、研究问题
在每期节目中,青少年患者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对听众表露不同的内容,如自己患病的原因、就诊过程、遭遇到的社会歧视。但是,患者们的网络自我表露是否只是杂乱无章、缺乏层次的情绪宣泄呢?笔者希望透过对《青少年之声》访谈内容的量化统计进行探究,这里的“层次”主要指自我表露的不同维度。
问题一:青少年患者的线上自我表露涉及哪些层次?
除了患者的自我表露内容之外,笔者还希望进一步了解患者参加节目的原因。患者参加节目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还是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帮助其他患者早日康复。从某种角度来说,参加节目的动机既是自我表露的起点,又是自我表露的最终目的。
问题二:青少年患者参加节目进行自我表露的原因有哪些?
上述两个研究问题之间是递进的关系,笔者将通过回答问题一对青少年患者的自我表露进行整体的把握,问题二是对患者参加节目原因的追溯,两个问题对于理解自我表露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理论基础
(一)自我表露
20世纪中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首次提出了自我表露这一概念,他认为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他随后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自我表露既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也可以作为心理治疗中的自我调节方法。同时,自我表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表露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浅层的自我表露内容是人们的兴趣、爱好;第二层次会更进一步关注到态度;第三层次将直接涉及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最深层次的自我表露是隐私,如自己不能被社会规范接受的想法或行为。[2]
随着以个人传播为中心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平台上抒发自己的情绪、发表意见和态度,自我表露行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中逐渐走向常态化。在自媒体发展初期,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对自我表露理论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例如,申凡和肖丹(2011)研究博客平台用户的自我表露行为时发现,博客中的博主自我表露体现在直观、文本和互动三个层面,博客的匿名性、自控性等网络环境特征都会对博主的自我表露心理产生影响。[3]随着媒介形式的发展迭代,自我表露理论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童怡(2018)研究网络游戏平台的玩家行为,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发现,自我表露对玩家社会临场感起到了正向作用。[4]
(二)有关抑郁症群体的研究
作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抑郁症的研究始终是学界热点。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以往关于抑郁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对抑郁症患者的媒介形象呈现方面,研究方法多采用文本分析和结构性访谈。例如,魏逸茗(2018)对《南方周末》杂志15年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患者作为“受难的弱者形象”依旧深入人心[5]。类似研究往往将抑郁症患者置于被建构的客体地位,而不是作为行动的主体存在。
随着近年来健康传播方向在国内的发展,学界对该群体的研究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系统化的趋势。例如,陈佳芝和高雁(2010)对网络社群“百度贴吧-抑郁症吧”的聊天记录进行内容分析编码发现,抑郁症网络社会支持群体能够提供较为及时的信息和情感支持,[6]同时一些来自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也能够提供研究抑郁症群体的新思路。例如,任志洪等人(2016)采用随机对照组试验考察抑郁症网络化干预程序MoodGYM中文版对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的在线干预效果[7];王思萌(2014)对北京市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田野调查发现,抑郁症患者之间的互助行为能够成为唤醒患者能动性的重要驱动力。[8]
四、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研究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青少年之声》节目内容进行量化统计,以了解患者自我表露的层次与特征。由于样本总量有限,本次研究的内容分析法在执行中采用全样本编码,涉及从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7月30日播出的共70期的音频。笔者删除有明显缺损、音量过小的音频后,样本总量为65期,分析单位为每期《青少年之声》的音频录音,每期时长约70分钟。编码员为1人,同一位编码员在不同时间对同一资料编码两次,借助霍斯提公式考察编码员内的信度,计算结果为95%,信度检验结果通过。
编码表的1—5题是为了描述每期节目抑郁症患者的个人基本情况;第6题是对患者直播中的情绪状态进行整体评估;第7题是参考西尼·朱拉德设计的自我表露问卷后,对节目自我表露进行的层次划分,结合本次研究对象,研究者补充了“家庭”和“个人信息”两个层次;8—9题是对患者自我表露具体内容的分类;第10题是为了初步了解患者进行自我表露的动机,由于内容分析法自身的缺陷,研究者将通过深度访谈法对自我表露的动机进行深入探究。
(二)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主要用于了解青少年患者自我表露的心理动机。笔者将对部分参加过节目录制的青少年患者与《青少年之声》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以探究患者进行自我表露的心理动机。
表1 访谈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的访谈对象共7人,包括1名心理咨询师(兼任访谈节目主持人),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5名抑郁症患者。采访对象中共有3名男性,4名女性。
五、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青少年患者的自我表露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可以被清晰地分成四个主要层次,患者在意见、态度、人格与性格方面表露的频率最高。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是患者自我表露的主要原因。
(一)自我表露包含四个层次
在西尼·朱拉德的自我表露层次中,最浅层的表露是兴趣、爱好;第二层次涉及态度;第三层次涉及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最深次的表露是个人隐私[9]。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学科的不同,研究者根据节目的特征和通过采访了解到的中国青少年对于自我表露的理解,重新将自我表露的层次划分为10个方面,分别是兴趣或品位、工作、学习、家庭、联系方式、钱、身体、态度或意见、人格和个性。浅层的表露包括兴趣或品位;第二层次包括工作、学习和家庭;第三层次包括钱和身体;第四层次包括态度或意见、个性和人格。《青少年之声》节目负责人为了保护患者个人隐私,防止节目过后患者受到听众骚扰,不建议患者在节目中提及联系方式,因此涉及个人信息的内容不属于以上四个层次。
表2 自我表露不同层次出现的频数

表2为不同层次的自我表露在节目中出现的频率,青少年患者在第四层次,即态度或意见、个性、人格表露的频率是最高的。可见,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能够在访谈节目中触及态度、意见及人格等深层次话题,并与主持人进行探讨。在线节目提供给抑郁症患者群体抒发个人意见的时空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患者能够打开日常生活中封闭的内心。从临床经验来看,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对于抑郁情绪能够起到改善效果,这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在线访谈节目的价值。
(二)自我表露的原因是利己和利他的权衡
患者们参加节目的动机是复杂的,并没有统一的答案。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青少年之声》节目中的自我表露能够体现青少年患者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的权衡,如图1所示。
利己动机是指想要发泄自己内心承受的压力,为内在的抑郁情绪寻找出口,另外也希望利用被访谈的机会锻炼自己,让自己尽快从封闭的情况下走出来,这在抑郁症病情有好转迹象的患者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例如,HHZ在访谈中提到,“我这个人之前一直很压抑,在公众场合总是放不开,通过这个节目我尝试去放开自己。我之前因为生病休学了,现在疫情过去之后准备复学,正好借着这个节目可以锻炼一下自己讲话的能力,所以就参加了”。
利他动机也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出于和主持人的私人交情,患者从给朋友帮忙的角度接受节目录制。YX在访谈中讲述自己参加节目的原因时说:“当时QRF老师和我联系说希望我参加这个节目,因为做到后面几期实在找不到人了,我看他也挺不容易,就算帮他一个忙。”另一方面,患者的想法和节目设立的初衷相符合,患者想要帮助患者家属了解青少年患者内心的想法,从而接受了这项任务。比如MB在访谈中提道:“我现在的情况已经好多了,非常希望把自己治愈的经历分享给其他患者,这样大家就能少走弯路了。”从访谈的结果看,青少年患者并不是完全出于一种使命感才进行自我表露,单纯从给主持人QRF帮忙的方面考虑的情况十分常见。

图1 青少年患者的自我表露动机结构图
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认为,自我表露是让自己变得透明的一种能力,允许他人理解自己是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在建立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网的过程中,自我表露是首要的环节。[9]而抑郁症患者群体普遍在人际关系网的搭建环节存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表露不充分引起的,他们缺少社会支持和可以倾诉的对象,每天都像戴着面具在生活。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为患者的自我表露提供了空间,本文研究的《青少年之声》节目就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无论是出于利己还是利他动机,患者们都能够通过这一渠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抒发自己的情绪,与听众分享自己的疗愈经历,体现出网络技术蕴含的对抑郁症患者病情产生积极影响的潜能。
(作者姜人文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崔蕴芳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特约编辑:丰纯高]
[1]傅小兰,张侃.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43-165.
[2]JOURARD S M. The Transparent Self[ 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71.
[3]申凡,肖丹. 试析博客传播中的自我暴露心理[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52-156.
[4]童怡. 网络游戏中的互动与自我揭露对玩家行为形成机制研究——基于社会临场感视角[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61-64.
[5]魏逸茗. 重塑中的抑郁症患者媒介形象——以《南方周末》(2005—2018)抑郁症报道为样本[J]. 西部学刊,2018(12):5-11.
[6]陈佳芝,高雁. 传播网络社会支持:以网络抑郁症支持群体为例[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69-72.
[7]任志洪,李献云,赵陵波,等. 抑郁症网络化自助干预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以汉化MoodGYM为例[J]. 心理学报,2016(7):818-832.
[8]王思萌. 抑郁症患者互助行为研究[J]. 思想战线,2014(6):62-65.
[9]李红梅. 自我暴露——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J]. 当代青年研究,20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