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闻教育开拓者小野秀雄新闻教育思想研究
日本新闻教育开拓者小野秀雄新闻教育思想研究
何 婧 哈艳秋
【摘要】小野秀雄是日本著名的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家,1929年小野秀雄创办了日本第一个新闻研究机构——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1932年小野秀雄创办了日本第一个新闻学专业——上智大学新闻学科,被誉为日本新闻教育的开拓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本文主要研究小野秀雄的新闻教育实践,从而探讨他的新闻教育思想,分析其新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并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小野秀雄 新闻思想 研究
一、小野秀雄与
日本新闻的不解之缘
小野秀雄是享誉日本新闻界的著名学者、日本新闻教育的开拓者,对日本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日本新闻学界的泰斗、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日本新闻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1885年8月14日,小野秀雄出生于日本滋贺县草津市立木神社神官家庭,由于受到明治维新文明开化思想影响,小野秀雄的父亲并没有用传统思想束缚他,而是不惜重金订阅各种书刊供他阅读,如《万朝报》,这份充满新思想的报纸成为引领小野秀雄走上新闻道路的启蒙读物。1906年7月高中毕业后,小野秀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学习德语专业,熟练掌握了德语并接触到大量德国文学著作。1911年1月,小野秀雄进入日本《万朝报》工作,从此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1917年,小野秀雄以记者身份进入当时著名的《东京日日新闻》。1919年,他边工作边以研究新闻学为目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期间曾拿奖学金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国进行新闻教育与研究调查。1926年4月8日,小野秀雄成为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志愿讲师并积极筹划成立新闻研究室。1929年10月12日,在小野秀雄的指导下,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成立。此后小野秀雄还指导创办了上智大学新闻专业,这标志着新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发展。小野秀雄长期致力于日本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1955年荣获日本新闻文化奖,他在新闻学方面做的研究与贡献得到日本各界的肯定,成为日本新闻教育与研究的代表人之一。
二、在新闻教育实践基础上积累的新闻教育思想
1929年10月1日,小野秀雄在东京帝国大学创办了隶属于文学部、法学部、经济学部三学部共同管理的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这是日本较早以大学为依托创办的新闻研究机构,指导和培养新闻研究人才,推动了日本新闻教育的发展。1932年4月,小野秀雄在参考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基础上在上智大学创办新闻专业,招收新闻本科生以培养新闻记者,是日本最早的新闻专业。1932年4月,小野秀雄在明治大学创办短期新闻学科,主要招收社会上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尽管小野秀雄在新闻教育方面没有专门的著作,但是他在1926年便以兼职讲师的身份在东京帝国大学讲授新闻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且一手创办成立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上智大学新闻专业和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他在丰富的新闻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独特的新闻教育思想,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
(一)新闻学教育应重视培养新闻研究人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闻业的快速发展,新闻研究与新闻教育在欧美各国也开始备受关注,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纷纷开设新闻学科或者新闻研究所,以推动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的发展。在日本,尽管新闻业蓬勃兴起,但是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非常滞后,在学界处于边缘地位。1923年7月到1924年7月,小野秀雄到欧美各国访学,参观了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等新闻学院及新闻研究所,回国后他深感日本的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滞后于欧美各国,于是萌生在东京帝国大学成立新闻研究所的想法。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1929年10月1日,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在各方的关注下正式成立,新闻研究室在文学部、法学部、经济学部招收学生11名,进入新闻研究室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与研究。
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主要以新闻研究和培养新闻人才为主,以期推动日本新闻研究的发展。小野秀雄曾经在自传《新闻研究五十年》中说到,相比于培养记者,他更愿意培养新闻研究人才,尽管他也重视对新闻记者的教育与培养,但是日本新闻研究当时并不为学界所重视,且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处于空白阶段,所以相比起来他认为首先应该着手的是培养新闻研究的人才。因此小野秀雄非常重视对新闻研究生的培养,在提出成立新闻研究室申请的时候,便已经制定好研究生的培养与研究工作,“一、研究资料的收集:内外新闻文献的收集、本国主要报纸的保存、外国主要报纸的收集;二、研究调查:研究员研究会(周一回)、研究调查的分担(各研究员皆分担研究调查)、共同调查;三、研究调查的发表:发行研究调查报告、研究调查发表会;四、研究生的指导讲义(周一回)、演习(周一回);五、公开演讲:研究室职员的演讲(随时)、学部外的学者及业界人士做新闻相关的演讲(每年数回)[1]”。新闻研究室除了进行研究调查外,培养研究生也是其主要任务之一。在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生负责搜集研究资料和协助研究调查,在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得到学习与锻炼。研究生在第一学期主要的工作是搜集和整理资料,资料搜集的范围包括国外的报纸、日本报纸及新闻相关的著作,并将学界业界捐助的新闻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供研究使用,研究生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库成为新闻研究室建设的重要部分。从1929年新闻研究室创办起到1942年新闻研究室关闭13年间,共出版《东京五报纸的内容分类》《本邦新闻的企业形态》《日本小学生阅读习惯调查》《日本中学生阅读习惯调查》等6份调查研究报告。6份研究报告是在研究生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的,研究生主要负责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并且整理分析问卷,研究生在协助完成调查研究的同时,也能得到锻炼和提升研究能力。除了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外,新闻研究室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还进行相关的课程指导。为了提升研究生的研究素养和新闻研究室的凝聚力,小野秀雄规定所有研究员和研究生必须每周到研究室开会学习,彼此交换研究心得。由于所有研究生都是从文学部、法学部、经济学部招收而来,所以他们没有学习过相关的新闻学课程,为了提高他们的新闻知识和新闻素养,小野秀雄亲自讲授《新闻发生史》《日本新闻史》《世界各国新闻史》等新闻相关的基础课程。此外,他还经常邀请业界著名的新闻人士给研究员和研究生开设新闻相关的讲座,有《东京日日新闻》经济部的部长讲授“新闻道德论”,《东京日日新闻》的社会部长讲授“现代新闻论”,《东京朝日新闻》的副社长讲授“新闻记者”,《中外商报》记者讲授“欧美新闻概观”等。除了讲授基础课程之外,他还给研究员和研究生讲授新闻记者的实践经验和新闻记者的使命。从1929年到1942年新闻研究室成立的13年中每年招收11名到15名研究生,尽管他们进入新闻研究室学习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是在短短的一年中却学得了新闻相关的知识和新闻研究的方法。1942年,因为战争的原因新闻研究室停止招生,但是在过去的13年中为日本新闻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闻研究人才。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开始对日本各界进行民主化改革,新闻界以及教育界亦不例外。小野秀雄借助教育民主化改革的契机提出在东京大学(1947年东京帝国大学改名为东京大学)成立独立于学部之外的新闻研究所。他认为在日本成立新闻研究所和培养新闻人才非常必要,“培养新闻记者是很应该的,但是现在没有新闻研究教育的专家,缺乏相关的专家要组织新闻教育是不可能的。难道不是首先要创办新闻研究所,着手培养新闻学者吗”[2]。日本的新闻研究者数量不多,要开设新闻学科,如果没有具备新闻研究素养的研究者作为教师进行指导,那么新闻学科的基本教育无法进行,所以要先培养新闻研究人才,在此基础之上大力发展新闻学科的基础教育。1949年4月,日本教育界进行学制改革,大学由原来的三年制改为四年制。在学制改革之际东京大学成立研究所,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便是其中之一。1949年5月31日,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成立,“进行报纸以及新闻相关的出版、放送和电影研究,并对从事研究事业和有志于从事相关研究的人进行指导和培养”[3],成立之初设立了新闻理论研究、报道研究、社论研究三个部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增加舆论宣传、放送等部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等待,小野秀雄终于成立了梦寐以求的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所是以教授指导为基础,从青年学者中招收研究员,从而指导研究生,即沿袭了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的三级指导模式。但是由于日本缺乏新闻研究教授,所以在引进教授方面异常困难。在小野秀雄看来,担任新闻研究所的指导教授必须“要有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能掌握一门语言,并且必须具备学习能力,而且必须具备教育者应该有的素养”。要求严格,能够符合引进条件的人极难找到,说明当时日本新闻研究人才不多,所以成立新闻研究所、培养新闻研究人才很有必要。第一批研究生招收了52人,对研究生的指导同样沿袭了新闻研究室时期的方法。
小野秀雄认为,要推动新闻教育发展,首先应培养新闻研究人才。1924年7月他从欧美考察回国后,便萌生创办独立新闻研究所的想法,培养新闻研究人才,促进日本新闻教育的发展。1949年,新闻研究所成立,培养了如小三荣山、内川芳美等新闻研究人才,他们成为日本新闻教育的中流砥柱。
(二)培养日本的记者应该以日本的教育为基础
随着日本新闻业的快速发展,至1932年前后日本日刊报纸数量达到2200余种,但是新闻记者却供应不足。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虽培养专门的新闻研究人才,但是招收人数从11人到15人,满足不了日本新闻行业的发展。此时,日本的大学还没有专门的新闻学科,在新闻记者教育方面处于空白阶段,成立新闻专业势在必行。1931年,上智大学校长赫卢曼·赫夫曼邀请小野秀雄协助创办新闻学科。小野秀雄考虑到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培养专门的新闻研究人才,应该开设新闻专业培养新闻记者,于是他欣然答应赫卢曼·赫夫曼的邀请,开始着手筹备创办上智大学新闻专业。他参考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等欧美著名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教育模式,最终决定以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为模式创办上智大学新闻专业。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新闻基础必修课程,如新闻史、新闻法、新闻应用等课程;二是提高综合知识素养的普通必修课程,如世界史、世界文学、哲学等课程;三是为了培养专门的职业方向的选修课程,如为有志于从事经济新闻的学生开设经济学相关的课程、为有志于从事文艺新闻的学生开设艺术类课程等。此外,苏黎世大学还增加了一个新闻研究所,以培养专门的新闻研究人才。小野秀雄认为,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的课程设置和体系框架,相较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重视新闻实务培养的模式更适合日本,因此他决定采用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来建设上智大学新闻专业。但是,他同时又提出日本的新闻学科建设应该建立在日本文化特色基础之上,再吸收欧美先进的新闻教育模式,只有结合日本本土的教育才能培养适合日本的新闻记者。“我参考了德美折中的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模式,但是想起卡尔·毕歇尔教授的话,于是认为日本的新闻记者教育应该以日本的新闻为基础,因此结合日本的大学专门学校的科目构成,提出了独创的科目构成。[4]”1903年,苏黎世新闻协会与苏黎世大学共同协作创办了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以培养更多新闻记者。基于此理念,小野秀雄将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的模式和日本本土教育相结合,创造了适合日本新闻业发展的新闻记者教育模式。“本学科教习作为新闻人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此外还有新闻制作相关的实习,通过新闻制作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习,以培养学生掌握新闻采写技巧以及成为新闻记者为目的。本学科的学生除了可以从事和新闻密切相关的职业外,还可以在杂志、出版社等一般出版事业从事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出版业、银行、公司、各种团体机构、事业机构、百货商场、商店的宣传部门从事相关的工作。[5]”通过1933年1月公布的招生简介可以看出,上智大学新闻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新闻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有新闻概论、比较新闻史、新闻学各类新闻相关的基础必修课,也有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世界史、英语等普通必修课程,选修课与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一样为了培养专门方向的记者而设置,有政治学、经济学、文艺学等相关的课程,此外还有最近日本外交史、最近日本史、日本新闻史等课程。从课程设置来看,尽管经济学和法学相关的课程被列为选修课程,但是在必修课程里面也有,比如有劳动问题、经济原论、财政学、宪法、法学通论、行政法等。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经济学和法学在课程设置中均占有一定的比重。1929年10月24日,随着美国股市的暴跌,拉开了影响全球经济的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亦不可避免地陷入经济危机当中,关于经济问题的报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小野秀雄在课程设置上加大经济类课程的比例,目的是培养精通财经类的新闻人才,以满足日本社会对财经报道的需求。在《上智大学新闻学科五十年的记录》中所列的课程设置发现,上智大学在此后发展的过程中亦沿袭小野秀雄课程设置的理念,以日本新闻为基础培养适合日本社会的新闻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开设了放送论、视听教育、媒体教育等课程,培养符合日本社会发展及时代变化的新闻人才。
(三)新闻教育应重视培养新闻记者的品德
1.新闻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培养没有“恶德”的记者
小野秀雄在新闻教育方面提倡培养没有“恶德”的记者。“恶德”的记者,即品质卑劣、没有新闻职业道德的记者。小野秀雄对“恶德”记者持批判的态度,而且他坚持新闻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素养的记者,即没有“恶德”的记者。1932年4月,上智大学创办之初宗旨是“这是创办以培养新闻记者为目的的专门学科,为新闻界提供思想健全且有能力的新闻记者,以对我国的文化传播做出贡献”[6]。“思想健全”,即品行和道德良好、有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成为有能力的新闻记者。因此无论是上智大学新闻专业,还是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他都重视开设新闻伦理教育课程,请业界的知名人士讲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记者的使命和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品德。比如《东京日日新闻》经济部部长讲授的《新闻道德论》等,在上智大学新闻专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让小野秀雄退而却步。1932年4月,在明治文化研究会发起人尾佐竹猛的邀请下,小野秀雄同意协助创办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学制为一年,面向社会招生,以供社会上对新闻记者职业感兴趣且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进行学习。招收的学生有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的毕业生,也有在社会已经工作的但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士,甚至有中国的留学生。由于学生来源不同、水平参差不齐且他们在校学习时间比较短,所以在第一学年结业考试时有20%的学生不合格。在第二年、第三年招收的学生中,甚至有学生拉帮结派现象,以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的名义在外作恶,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的学风受到极大的影响,并且在外名声也受到影响。“我有志于新闻学最大的目的是没有恶德的新闻记者,在我所管理的新闻学科中有如此不良的流言让我惭愧至极。[7]”小野秀雄失望至极,最后离开明治大学。1934年10月,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停止对外招生。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由于是面向社会招生,学生的来源既有应届毕业生也有社会人士,来源比较复杂,而且短期新闻学科学制只有一年,目的是给对新闻感兴趣的人提供新闻教育的平台。虽然当时已经有三年制的上智大学新闻专业,但是上智大学新闻专业的本科教育导致很多人没有接受新闻培训的机会,所以小野秀雄认为很有必要开设面向社会的短期新闻学科。为此他还辞去上智大学新闻学专业的职务,一心投入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的建设中,在新闻课程的设置上煞费苦心,除了基础的新闻课程外,还请来业界人士讲解报社、广告公司的组织功能等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知识。此外,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与上智大学新闻专业一样设置了“新闻法制论”“出版法以及著作权法”等法制、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重视对学生记者职业道德和职业使命感的培养。尽管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出现品质道德恶劣的学生,令小野秀雄很失望,但是通过两所大学新闻教育实践可以看出,小野秀雄新闻教育中重要的理念是培养没有“恶德”的记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基础上再进行记者职业培养的新闻教育才有意义。如果学生品行恶劣,就会成长为“恶德”的记者,从而利用报纸的公器作用制造出“恶德新闻”,戕害人们和危害社会。因此小野秀雄提倡新闻教育要杜绝培养“恶德”的记者,重视新闻记者的品德教育。
2.新闻记者要有批判精神
小野秀雄提出新闻记者要有批判精神,无论是在新闻研究室招生中还是在上智大学新闻专业、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招生中,他都对学生提出了要有批判精神的要求。1929年,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文学部、政治学部、法学部报名的学生多达50人。“研究室招聘的学生是从经文法部中选拔的,大概有50多人报名,指导教授除了经营管理研究室还根据各自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当然无论是研究生还是研究员,都只有我一人进行新闻学的指导。选考的人数是各学部5人以下,我认为记者是需要批判精神的,于是我们进行面试是否入选,因此第一期的研究生是法学部3人,文学和经济学各4人,共11人。[8]”他认为由于新闻记者是瞭望者,是无冕之王,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勇于创新和批判的精神,所以小野秀雄在面试选拔中除了对学生的成绩有要求外,学生是否具有批判精神成为他评分的重要指标。追溯小野秀雄的新闻生涯可以发现,他关于新闻记者的批判精神思想来源于《万朝报》工作时期,他的思想深受《万朝报》主笔和《万朝报》精神的影响。《万朝报》于1892年11月1日创办,其创办人和主笔黑岩泪香是日本著名的记者。《万朝报》以“眼无王侯,手有斧头”“扑灭社会的恶”的精神闻名于日本新闻界。《万朝报》的精神,即是黑岩泪香的精神。黑岩泪香认为报纸要做到不畏强权、勇于报道社会的丑恶现象,新闻记者作为报纸的掌舵者,更应该具备批判精神、不畏强权的勇敢精神,以揭露社会的恶,从而还事实真相与公道于社会。“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以此精神用来扑灭社会的罪恶,因此必须勇敢,记者的诱惑很多,朝报记者必须经受住诱惑,无论什么事都抢先一步报道以指导社会。[9]”黑岩泪香每个月都会在编辑会上反复强调《万朝报》的精神和记者的职责。《万朝报》的精神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他的新闻教育理念,所以他在选拔学生的时候非常注重观察学生是否具备批判精神,并认为这是成为新闻记者的条件之一。
(四)新闻教育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新闻意识
1947年3月,新制定的《教育基本法》公布,《教育基本法》的颁布促进了日本教育民主化改革的发展。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及陶冶学生人格,在教育民主化改革中,根据盟军总司令部的指示和《教育基本法》的要求,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要开设社会学科相关的课程,而新闻课程成为最贴近社会、备受欢迎的课程,于是各中学和大学纷纷开设新闻相关的课程,并且创办校报,一时间新闻教育备受教育界瞩目和关注。小野秀雄被教育界邀请担任各中学、高校新闻课程,以及校报和新闻组织机构的顾问,以指导中学和高校的新闻教育。
1948年到1950年间,日本新闻教育在各中学和大学得到加速发展,学校组织学生到报社等新闻机构去参观学习,并模仿报社出版报纸。由于新闻专业教师供不应求,于是出现社会学专业教师、文学专业教师指导中学、大学的学生新闻教育和创办报纸。新闻课程和校报在各中学和大学遍地开花的现象令小野秀雄感到不安。“尽管大学生已经达到一定的年龄,但是作为大学生却是意气风发、不接受父母干涉、对老师的教育产生牢骚的年龄阶段。这样大学生团队制作的报纸会影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对此我无法再袖手旁观。[10]”新闻教育在教育界备受关注,说明新闻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校报的兴起对于传播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精神的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报纸在舆论宣传方面起强大的作用,中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且意气风发、有独立的思想见解,如果缺乏专业新闻教师的正确指导,他们利用报纸发表错误的意见便会影响到周围的同龄人,这正是小野秀雄所担心之处,于是小野秀雄开始着手指导中学和大学的新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新闻教师供不应求的问题。新闻专业教师需要接受四年的新闻本科教育,这个方法见效比较慢,只能开设培训班组织教师进行高强度的新闻学训练。在进行调查后,他决定采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培训教材对教师进行培训。于是他向驻日盟军司令部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提出申请,采用美国的新闻学教材和美国模式的新闻教育,这是驻日盟军司令部所乐见的事情。在征得驻日盟军司令部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同意后,小野秀雄拿到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将教材与日本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重新整理,向东京帝国大学申请培训教室,以组织开展新闻培训会,每个府、县(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派一名教师到东京参加新闻培训。1950年8月4日,在东京帝国大学正式开始为期五天的新闻培训,培训教师主要由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的研究员构成,讲授新闻史、报社的机构、新闻写作等课程内容。此外,除了讲授新闻相关的知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培训,便是树立正确的新闻意识,给教师树立正确的新闻意识,才能正确指导学生的新闻学习和创办报纸。“应该利用学校报纸,促进学校精神统一、共同精神培养的作用,致力于维护学校名誉,维持学校环境的和平、肃静、清洁;报纸是老师和学生或者是学生之间意见交换的场所,应该体现民主主义生活正确的观念;校报是包括教职员工、父兄、前辈在内的学校全体的机关报,不是一部分学生独占的机关报。[11]”新闻培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由于有文部省、新闻协会等机构的经费支持和反响较好,此后每年都在东京大学举行新闻培训会。东京大学是日本高等教育的顶尖学府,办好东京大学的校报可以为其他的大学树立榜样。东京大学成立了学生新闻会,小野秀雄任学生新闻会的会长,以指导学生新闻会创办报纸。在小野秀雄的带领下,1950年2月8日《东大学生新闻》创刊并颁布了《东大学生新闻编辑措施纲要》。“报道要始终严守客观性;公平是编辑的根本方针,不偏袒一方,要拥护和增进学校全体的福祉;学生编辑的报纸属于全体学生,不是一部分或者学生团体机关的。[12]”在小野秀雄指导下公布的《东大学生新闻编辑措施纲要》强调了校报应该与其他报纸一样在新闻报道方面要做到客观公正,且要起到促进学校全体福祉、维护学校名誉的作用,此外再次强调了校报作为公共的舆论机关,不能被部分学生或者团体操控和服务,而是属于全校师生所有。对于新闻教育在日本中学、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小野秀雄既欣喜也担心。无法为新闻教育提供专业的新闻教师,便通过新闻培训会培训教师;无法指导所有的校报,便以东京大学校报为例,创办校报模范,以让其他学校作为榜样去学习。但是无论是教师培训还是指导校报,小野秀雄都十分强调校报在学校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作为校报的责任,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要为学校全体福祉服务,校报成员要树立正确的新闻意识,以使校报为学校全体服务。
小野秀雄关于新闻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他的新闻教育思想都是在长期的新闻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如重视培养新闻研究人才来源于他对欧美各国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实践调研,认为培养新闻研究人才可以推动日本新闻教育的发展;重视培养新闻记者的品德则来源于他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对于新闻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新闻意识,则是在新闻教育被社会疯狂推崇后,他深感新闻对学生价值观和思想的重要影响,无法袖手旁观决定介入指导学生,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新闻意识。小野秀雄的新闻教育研究成果并没有新闻理论研究成果、新闻史研究成果丰硕,但是从新闻教育实践中来,经受住了新闻教育实践的检验。
三、小野秀雄新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一)小野秀雄的新闻教育理念源于德国新闻教育
日本新闻学界长期以来流传着“德国重视理论,美国重视实践”的说法,即德国的新闻教育偏向于新闻理论教育,美国的新闻教育偏向于新闻实践教育。德国的新闻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卡尔·毕歇尔于1916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德国第一个新闻研究所(又名报学研究所),主要从事新闻研究。此后,柏林大学、科隆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在德国蓬勃兴起。经过十年的努力,卡尔·毕歇尔于1926年11月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德国第一个新闻学专业。卡尔·毕歇尔也对日本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早期新闻学者杉村楚人冠、小野秀雄都读过卡尔·毕歇尔的著作,小野秀雄的专业为德语,经常阅读德语新闻学著作,他的新闻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国新闻学的影响。1929年,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创办成立。与德国一样,日本的新闻学发展首先也是以新闻研究为主,培养新闻研究人才,在此基础上创办培养新闻记者的新闻专业。1932年,上智大学新闻专业创办之初采用的是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的模式,小野秀雄认为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是德国新闻理论教育和美国应用新闻教育的折中模式,但是在德国新闻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新闻理论教育,这也影响了上智大学新闻专业的模式。新闻学者卓南生教授认为日本新闻学“都是以德国新闻学为范本的。在当时的日本学界,只有‘德意志学’才被推崇与重视。加以小野秀雄是出身于东京帝国大学德文系,他最早接触的新闻史与新闻学,都是德国人写的,这就大大地影响了战前日本新闻学研究的方向,上智大学的新闻学课程,更是在德国新闻教授的指导下编成的……两者的共同特征是以德国新闻学派为主流”[13]。尽管日本的新闻教育发展并不是小野秀雄个人意志所能左右的,但是苏黎世大学新闻学科模式由他引进,课程设置也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上智大学新闻专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德国新闻教育理念的影响,而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日本新闻教育的发展。
(二)培养新闻研究人才可以推动新闻教育发展理念具有先进性
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主要以新闻研究和培养新闻研究人才为主,上智大学新闻专业主要以新闻教育和培养新闻记者为主,两者都是由小野秀雄一手创办,相辅相成为日本新闻教育和新闻界提供人才。但是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的成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波三折。1924年,小野秀雄便萌生在东京帝国大学创办新闻研究机构的想法,直到1929年10月1日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才成立。在日本民主化改革中,小野秀雄提出的创办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的提案曾被盟军最高司令部拒绝,但小野秀雄始终坚持认为在日本成立新闻研究所和培养新闻人才非常必要,最后在他的坚持努力下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才得以成立。如果没有小野秀雄的执着与坚持,便无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和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这证明小野秀雄十分重视培养新闻研究人才。在高等教育中,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并成为评价教师发展的重要标准,教学和科研也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研究可以反哺教育,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日本的新闻教育处于发展阶段,新闻教师数量少,新闻研究型教师数量更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培养研究型的新闻学教师,才能更好地推动日本新闻教育的发展,因此小野秀雄重视培养新闻研究人才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三)培养记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新闻教育的根本
小野秀雄重视培养记者的品德,认为新闻记者的业务能力虽然很重要,但新闻记者的品德更为重要。“上智大学新闻专业因为第一目的是培养记者,重点是培养记者需要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专门知识的涵养,在此基础上增加对新闻方法的理解内容和以陶冶人格为目的的新闻学相关课程。[14]”以陶冶人格为目的的课程为新闻记者的品德教育课程,新闻记者品德是新闻行业对新闻记者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新闻记者无品、无德,不仅仅是人格的问题,还会破坏新闻行业的发展,所以小野秀雄认为在新闻教育中培养新闻记者的品德尤为重要,此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先进性和重要性。
从1929年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成立到1949年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成立,20年间小野秀雄一直致力于推动日本新闻教育的发展、培养新闻研究人才;从1932年上智大学新闻学科成立到1974年开始招收新闻专业博士,上智大学新闻专业升格为上智大学新闻系,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不断壮大。从明治大学短期新闻学科到早稻田大学新闻学科、庆应大学新闻学科,都与小野秀雄有密切关系,承袭了小野秀雄新闻教育理念。小野秀雄为日本新闻教育打下夯实基础,是日本新闻教育体系构建的奠基者。他的新闻教育思想呈现的先进性时至今日亦值得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小野秀雄.新聞研究五十年[M].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71.
[2]小野秀雄など.新聞と教育[M].東京: 日新出版株式会社,1958.
[3]《回想小野秀雄先生夫妻》编委会.回想小野秀雄先生夫妻[M].日本:协荣印刷株式会社,1985.
[4]東京大学新聞研究所.東京大学新聞研究所25年小史[M].東京:東京大学新聞研究所,1974.
[5]上智大学文学部新聞学科.上智大学新聞学科五十年の記録[M].東京:三美印刷株式会社,1981.
[6]宁新.日本报业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内川芳美,新井直之,张国良.日本新闻事业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8]小野秀雄.内外新聞人列伝六黒岩周六[J].新聞研究,1953(2):31.
[9]卓南生.从新闻学到社会情报学——日本新闻与传播教育演变过程[J].新闻学研究,1997(54):9-31.
[10]马嘉.重学轻术: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44.
[11]张昆.简论小野秀雄的新闻思想[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9(3):9.
[12]刘兰珍.卡尔·毕歇尔与德国新闻学的兴起[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4(6):126-130.
(作者何婧系广西财经学院广播电视学新闻史论、外国新闻史方向讲师、博士,哈艳秋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约编辑:丰纯高]
[1]小野秀雄. 新聞研究五十年[M]. 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71:245.
[2]小野秀雄. 新聞研究五十年[M]. 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71:280.
[3]東京大学新聞研究所. 東京大学新聞研究所25 年小史[M]. 東京:東京大学新聞研究所,1974:1.
[4]小野秀雄. 新聞研究五十年[M]. 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71:257.
[5]上智大学文学部新聞学科. 上智大学新聞学科五十年の記録[M]. 東京:三美印刷株式会社,1981:66.
[6]上智大学文学部新聞学科. 上智大学新聞学科五十年の記録[M]. 東京:三美印刷株式会社,1981:4.
[7]小野秀雄. 新聞研究五十年[M]. 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71:261.
[8]小野秀雄. 新聞研究五十年[M]. 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71:246.
[9]小野秀雄. 内外新聞人列伝六黒岩周六[J]. 新聞研究,1953(2):31.
[10]小野秀雄. 新聞研究五十年[M]. 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71:290.
[11]小野秀雄. 新聞研究五十年[M]. 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71:291.
[12]小野秀雄. 新聞研究五十年[M]. 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71:294.
[13]卓南生. 从新闻学到社会情报学——日本新闻与传播教育演变过程[J]. 新闻学研究,1997(1):9.
[14]上智大学文学部新聞学科. 上智大学新聞学科五十年の記録[M]. 東京:三美印刷株式会社,19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