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意义
人类与海洋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类对海洋的感受、认识、利用和保护将影响地球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我们对海洋的重视和保护不仅关系到国家主权的维护,也关乎国民长期发展的福祉。宏观上来说,海洋教育的重点,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让人们正确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培育人们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达到人与海的关系平衡。
中国是海洋大国,管理着300 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任务目标,我国全社会对海洋相关主题保持高度的热情。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海洋教育方面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且海洋教育的模式多是通过海洋相关社会议题零碎地体现在其他学科中,所以目前我国海洋教育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历史上,我国国民长期处于海洋意识薄弱阶段,海权意识比较匮乏。近年来,南海问题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中国南沙群岛领土争端问题。南沙群岛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海洋开发的重要基地,对于我国主权权益、国防安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在当前形势下,通过中国南沙群岛海洋科普,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南沙群岛的历史、自然和人文等原始信息及其内涵,所以加强海洋科普教育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海洋教育,增强人们对海洋知识的了解,培养人们对海洋事业的兴趣,也正是加强海洋教育的意义所在。作为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全民海洋意识教育、培育全民海洋意识刻不容缓。国民亲海、知海、爱海的海洋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爱国意识的体现,加强海洋科普教育将助力我国海洋事业新发展。
通过对海洋科技文化,特别是中国南沙群岛历史、海洋文化和海洋人文等原始数据进行多维空间整合和重构,可建立数字化科普资源库系统,构建海洋教育服务平台。科普服务平台构建南沙群岛历史事件和地理信息图谱的时空特征科普库,制作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包,实现三维化、时态化和互动性科普,实施海洋科普服务应用工程,研究科普服务平台教育机制,适应复杂网络环境下面向海洋科普服务的大数据集成分析与服务,促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传播,为社会公众提供海洋科普服务,加强公众海洋意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数字人文”领域,本书以海洋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视角对海洋教育服务平台建设进行了系统探讨,融合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和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为海洋科普教育提供信息技术研究工具,进行知识化、可视化、游戏化海洋科普教育设计与应用,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