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干预理论依据
2025年09月26日
二、教育干预理论依据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其中“实际发展水平”是指单独解决问题的已有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则是指在外力强有力的支持和干预下解决问题的水平。学习者发展可能的区间就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例如,学习者表现能力和实际学习成就存在一定的差异[1]。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界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人员从不同方面推动并发展了相关理论。由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具有强大的研究生命力,教育工作者常常将它应用于教学研究理论指导。该理论揭示了教学、学习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因素,是学习者目前尚未到达但有可能最大达成的一种学习状态,帮助其发挥学习潜能,为平台进行教育干预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二)感知价值理论
感知价值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该理论是对个体行为决策机制的高度抽象。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的个体行为决策机制和认知因素,平台在进行教育干预过程中要借鉴个体学习行动逻辑路径“学习认知→学习意愿→学习行为”的研究范式。由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效应系数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变量系数具有一定共通性,教育干预路径可同时参考感知价值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范式,借力于系统动力学机制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