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言的亲切感
播音主持语言的亲切感是指创作主体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言之有物,心中有人,以真诚平等的交流,营造和谐沟通的氛围,使人愿意接受所传播的内容。广播电视的语言传播是有对象、有目的的传播,它强调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如果它所传播的东西不为受众接受,那么所传播的内容就是无效的,是毫无意义的。在语言传播过程中,面对不同受众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应去了解他们,满足他们,杜绝不顾受众特点和需要的自说自话、自我表现、假装亲切。传受双方是平等的,播音员、主持人一方面要积极真诚地与受众交流,满足受众的愿望和期待;另一方面也要担当起社会责任,不能为了收听率、收视率满足某些受众不合理的需求,应避免媚俗,这样才能满足更广大受众的需要。
亲切感并不是一种语言模式,低声细语、柔声软语不一定就具有亲切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语境,亲切感的表现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亲切感重要的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态度恳切,使传受双方息息相通,形成和谐共存的氛围。要使语言有亲切感,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依据内容,有的放矢。广播电视每天都传递大量信息,播音员、主持人要重视受众“新鲜、易懂、可信、情真”的期待心理,确定传播重点,调整声音状态,把握语气节奏,契合受众心理。
第二,把握好传受之间的关系,用心交流。交流双方关系不同交流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其亲切感的把握和呈现也会有差异。我们常说,受众是我们的朋友,传受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但仅仅这么把握传受关系还太笼统,而且朋友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挚友也有诤友,所以我们还可以再具体些,比如可以从年龄角度、亲疏角度、职业特点角度等进一步把握传受关系,让我们的亲切感由衷而发,因人而异,合情合理,分寸得当。
亲切感不是为了亲切而亲切,它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传播主体依据具体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点进行具体把握。它与传播主体的理解感受有直接的关系,理解感受越深,表达得越真诚、越自然,亲切感也就越强。
以上我们对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三性”“三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规范性是指语言规范、清晰流畅;庄重性是指真实可信、落落大方;鼓动性是指情真意挚、爱憎分明;时代感是指胸襟开阔、鲜明跳脱;分寸感是指准确恰当、不温不火;亲切感是指亲切谦和、息息相通。
播音主持语言的这六个特性,内涵各有侧重,都担负着各自的职责,所以它们是具体的;同时,它们彼此又相互关联、相互交融,构成了播音主持语言特点的整体。播音主持语言特性的要求,来自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需要,体现在播音主持的具体实践中,可看作是播音主持语言的一个基础性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语言传播主体语言功力的不断提高,播音主持语言特性的内涵也将会不断丰富,层次也将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