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感的获得与应用

三、对象感的获得与应用

具体的对象设想对完善我们的工作大有裨益。为了获得对象感,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熟知各种对象的情况。具体对象,应该是我们最了解、极熟悉的人,一想起他们,音容笑貌、举止神态都时时可感、历历在心以便更简捷、实在地感觉到。

(一)对象感的获得

在了解和设想受众对象的特点后,播音员、主持人就要调动内心的感受,寻找和获得对象感。这一过程既是简单的又是困难的。简单的是,了解了受众对象的各种特点后,便很容易在心理上构建起一幅对象的图景。甚至可以“精细”地设想出对象的长相和表情。但同时,如果仅仅构建起这样一幅图景,并不能说明就找到了对象感,真正的对象感并不只是一幅关于对象的图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给人打电话,或者躺在宿舍的床上与舍友彻夜长谈的经历。在这两种情境中,我们都没有直接看到交流对象,但是在脑海里,会想到他们在听,会清晰地感知到他们的反应,这时的感觉和播音主持中所强调的对象感十分相似。

寻找和保持对象感是播音主持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获得对象感的一种途径是:在构建起受众对象的图景后,不要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形象”上,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指向上,即“在对谁说”。实际上,这样的意识就是对象感的引线。

获得对象感的另外一种途径是:生活中具体感受的积累。当我们打电话,或者是在宿舍与舍友夜谈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感受一下当时所有感官和心理上的体验。尽管看不到交流对象,但我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指向其实都集中于 他们。

(二)对象感的应用

对象感是播音员、主持人通过电子传媒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自觉引发播讲愿望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是其独有的特征。对象感运用得好坏,对播音员、主持人作用最为明显,因为只有播音员、主持人在电子传播中最具活力、最有能动性,如果对此问题掌握得好会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播音主持创作时,要秉持有稿时,字字句句都要讲究“目的地”和“归宿”;无稿时,言谈话语都要追求“落脚点”和“目标”。所谓“及于受众”,就是“由己达人”及于耳际“达于脑际”化入心田。

1.对象感内化的应用

在充分了解栏目、稿件、主持词的前提之下,对象的设想和对象感的获取,无疑对播音员、主持人在头脑和内心之中树立准确的受众形象,并使之产生巨大的能量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比如说,当设想我们的交流对象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时,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童真之情;当设想我们的交流对象是同龄人时,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同代人之间的亲切感;当设想交流对象是一群老人时,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尊敬关怀的情感。因此,对象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刺激播音员、主持人产生与设想的交流对象相匹配的内心情感,避免出现不恰当的用语和态度。这便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未开口之前,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心理和情感上与对象达成了沟通。

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基于了解和熟悉,我们也会从芸芸众生之中,选取最适合担当对象的个人和群体,首先活跃在我们的心目中,然后融化在话语中,进入相似、相近的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感应圈。即便当时并没有这些个人或群体在场,也会毫无例外地被在场的广大受众所接纳和感染。

2.对象感外化的应用

由于有对象感,因此在节目的整个运行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与对象关联的态度、语气、眼神、姿态等外化结果,这样的结果会使受众感到播音员、主持人似乎在对“我”讲述,增强了节目的效果。比如说,当播音员、主持人了解到对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事件的真相时,自然就会让自己的播讲更富神秘感、悬念感;当想要说服对象接受某种观点时,自然就会让语言听起来很严肃、很诚恳,甚至其中的各种细微之处,都会为对象讲解清楚;当了解到受众想听些有意思的事时,便会产生一种“抖包袱”的心理,将那些带有娱乐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铺垫,再突然地打开“包袱”,产生娱乐的效果。对象感是一种感觉上的引导,它不需要多么严谨的理性,只要构建了正确的对象,并激发出围绕这一对象的交流感,就会辅助我们完成对语言和情感表达的设计。这就是对象感外化的作用。

对象在创作主体心目中越具体、越鲜活,就越能激发创作热情,话语的指向性越强,受众心理的接受愿望就越强。这个道理,并不深奥,现在流行的“接受美学”,一样在强调读者的不可或缺,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对象感”是播音员、主持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绕不开的一个课题,如何能够掌握理论并且真正地运用于实践,将伴随播音员、主持人的整个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