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连位置的确定与类别

三、停连位置的确定与类别

(一)停连位置的确定

1.区分语意之处应注意停连

一篇稿件,播音员、主持人自己理解了,但在播出过程中如果停连处理不当,也很可能造成语意不清,使受众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曲解其本来的意思。这中间,需要对词语序列进行符合有声语言要求、符合听觉习惯的整理、加工,通过停连来区分语言序列的各种成分,表达出清晰的语意。因此,在区分语意的地方需要我们注意停顿和连接。

如果例句比较长,且没有明确的标点符号来提示意义的区分,这就需要播讲者运用停连来区分出语句中的意思,并且从容换气,流畅表达。语句中存在的语法关系也需要我们用停连加以区分,使句意更明确,且避免歧义的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要运用停连来区分语意,但是区分过细也可能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另外,区分语意的地方不仅指稿件中词或短语之间,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部分与部分之间也要注意,其中是灵活多变的,要从稿件内容出发进行把握。

2.前后呼应之处应注意停连

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常常遇到前后呼应的内容,这就需要运用停连来表现这种呼应关系。呼应关系也有不同情况,有一呼一应,逐层呼应,即大呼应套小呼应,也有一呼几应、几呼一应的情况。表达过程中要弄清楚哪个词是呼,哪个词是应,二者如何呼应等问题,然后再来确定停连的位置。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推行∧错峰上下班、公共交通车辆和地铁延长运营时间、临时交通管制、鼓励市民少开私家车等措施。

这个例句表现的是一呼多应的关系,“推行”后需要有适当的停顿以引出下面要说的内容,“错峰上下班、公共交通车辆和地铁延长运营时间、临时交通管制、鼓励市民少开私家车”则是并列关系,是对“措施”的具体解读。在这一句里,“推行”是呼,“措施”是应,句子强调的是呼应的内容,即推行的措施。其实“呼”和“应”是一种内在联系的表现,在稿件中,在语句中,有呼无应,显得不完整;有应无呼,显得没头脑。总之,有呼无应和有应无呼都会造成语言序列的紊乱,给人以“前言不搭后语”之感。

恰当的停连会使语句内部各词、词组的关系明晰、确定,语意严谨、贯通,在较长的语句中,在多概念的语句中,尤其能发挥它的作用。另外,在全篇结构,尤其是倒叙、插叙、补叙的表述上,停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3.强调转换之处应注意停连

每篇稿件在内容上都有主次之分,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有很多地方是重点,需要我们进行强调和突出。运用停连不仅能够突出重点,还能够使表达富于变化。在想强调的词或词组的前边、后边或者前后同时进行停顿以使想强调的词或词组凸显出来。

照你这么一说,这事办起来岂不是∧易如反掌!

“易如反掌”之前的停顿不仅强调出了问题可以解决,而且还能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情绪和感受。

从文章整体来看,凡是重点层、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都要学会使用恰当的停顿来强调的方法。有时这些重点非常明显,有时却需要深入理解才能发现它们,这里涉及“重音”的有关内容,留待重音部分再讲。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随着稿件内容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话语会由一个意思变成另一个意思,一种感情变成另一种感情,这中间需要有相应的停顿,以显示内容的转换,表现语意、文势、感情。

我国目前拥有约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引起世界瞩目,∧但在1980年时,我国不仅没有外汇储备,∧而且还背负着外债。

很明显,例句中有转折和递进的语句关系,在关联词前停顿,能更加充分地表现出语句意思的转换。即便有时句子中并没有出现“但是”“然而”等关联词,也不能忽视对语句关系的把握。在层与层、段与段、句与句之间,也有这样的逻辑关系存在,同样要注意停连的位置和时间,具体把握,随势而变。

4.并列分合之处应注意停连

在稿件中经常会出现属于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句式的情况,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停顿及各成分内部连接。凡属各并列关系之间的停顿,要求位置类似,时间近似,以显示并列关系,而它们各自内部的连接又较紧,所以停顿小,时间也不长。

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这是《雷锋日记》里的一段话,说明了雷锋同志的人生态度,四个“对待”分句是并列的,在停顿处理上基本一致,分句间既要有停顿又不能停顿时间太长,以免造成不连贯从而破坏整个句子完整的语意。再来看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节日期间供应品种有红、黄香蕉苹果,鸭梨、酥梨、瓢梨、京白梨、子母梨、雪花梨、胎黄梨,还有哈密瓜、伽师瓜、白兰瓜、黄金瓜、西瓜、鲜桃、葡萄、海棠、红果、石榴、沙果、香果、猕猴桃、菠萝、柠檬、洋桃、柚子、椰子、龙眼等50多个品种。

这个例句中出现了较多的并列成分,如果生硬地停顿,虽然显示了并列关系,但听起来却是干巴、呆板的,给人不顺畅、不明快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为了既显示并列关系,又使表达较为灵活,一般釆取分组的方法。分组时,可根据内容,也可根据数量、类别等,尽量避免一个一个地读出来,造成单调乏味、机械拖沓的感觉。上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大致分成三类,梨类、瓜类和其他,每一类中内容多的地方再进行细分。在有内容关联的时候,要把相近的并列成分归为一组,在保持并列感的基础上,组内并列成分之间停顿时间可以稍微缩短,各组之间停顿时间可稍长,但要匀称;在无内容关联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分组,或二、三、一、二或三、四、二、一等,尽量避免各组数量相同,以减少一板一眼的印象。分组表达时,还要注意组内和组间的停顿时间不可过于悬殊,保证各并列成分的相对独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并列关系之前,往往会出现领属性词语;在并列关系之后,往往有总括性词语。在领属性词语之后、总括性词语之前,都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来引起下文或进行总结,这个停顿要比并列关系之间的停顿稍长一些。

大杂院不大,里面却住着四户人家:∧大奶奶家、五大娘家、刘二婶家,还有我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加在一块儿足有二十余口。

这个例句先总说有“四户人家”,再分列出都是哪四家,最后总结人数还挺多,这样就形成了“总—分—总”的关系。还有一些短小的并列关系,在表达时往往不必有明显的顿挫,而常常采用曲连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后面讲解停连处理的方式时我们会详细介绍。很多文章在结构全篇的时候也釆用这种“总—分—总”的方式,引出下文的领属性停顿和总结上文的总括性停顿。

5.思考判断之处应注意停连

稿件中经常出现表现判断、思索的内容,在这些地方需要进行恰当的停连,以表达出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和思维过程,播讲者要跟随文字的描述展开相应的思考,听众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反应,从而更好地理解稿件内容。

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上。∧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听那屋瓦上的响声。

这段话描写的是余新江在判断“哗哗哗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几个停顿的地方表现出了他边听边想的判断思考过程,同时也把听众带到了当时的情境中,和他一同思考判断。

他在屋中慢慢地踱着,思考着每一个细节,∧时间、∧地点、∧人物……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望着窗外渐白的天际,他突然眼前一亮。

这段话表现的是思考的过程,每一个停顿都能展示思维的运动,思考的结果便在想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

停顿绝不是思想感情的空白,不仅要在播讲中已经“明其意”,而且要表现出正在“成于思”,即有思维过程。我们在表达“看”“听”“思”“想”等行为时,尤其需要注意运用停顿和连接展现思维过程。但是一定要避免“走过场”,也就是没有判断的真实感受,还要“乱判断”,也就是处处判断、句句判断,这样会导致句子零碎、不连贯,意思不清楚。

6.回味咀嚼之处应注意停连

很多文章的词、句、段,尤其是在结尾时的词、句、段,都不是戛然而止的,而是希望给受众留有想象、回味的空间,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处理好结束时的停顿。这种停顿是播讲者具体的思想感情运动延续的结果,它使文章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受众可以据此展开联想,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锅里的水吱吱地响,老大娘里屋外屋地忙,烧完热水又端饺子又端鸡蛋,香味儿∧伴着腾腾的热气在屋里弥漫。

这个句子描写了老大娘在屋里忙碌的场景,“香味儿”之后的停顿仿佛香气扑鼻而来,一下子把人带入了现场环境中。

无论是生动的情景、深刻的哲理还是丰富的感情、驰骋的神思,都需要我们用准确的停连为大家营造出丰富的想象天地,引人入胜,让人回味。

(二)停连的类别

从准备稿件的全局出发,以稿件的内容、脉络、听者心理为依据,结合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停连使用的位置,可以将停连大致分为十种类型,虽然它们之间有交叉错杂、灵活演变的情况,但可以某种主要性质为根基,帮助我们在学习时更加清晰明确,在运用时更加自然流畅。

第一,区分性停连。区分性停连在表达中具有切分层次、区分语意的作用。例如:

由中国海运集团自行设计建造的4.8万吨远洋教学实习船“育明”号今天正式命名交船,这是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最先进的远洋教学实习船。

第二,呼应性停连。呼应性停连在表达中具有体现呼应关系、突出逻辑意味的作用。例如:

去年12月3号,贝尔法斯特市议会决定取消在市政厅全年悬挂英国国旗的传统。这一决定引发了支持英国政府的当地民众的抗议。

第三,并列性停连。并列性停连在表达中具有展现并列关系、调整语言节奏的作用。例如:

人民政协要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更加主动自觉地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自身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分合性停连。分合性停连在表达中具有体现领属关系、突出总分意义的作用。

第五,强调性停连。强调性停连在表达中具有突出重点、明确目的的作用。

第六,判断性停连。判断性停连在表达中具有刻画场景、展现过程的作用。例如:

一阵暖风吹过来,感觉脸上润润的,鼻子里也一下子充满了泥土的味道,仔细一看,树枝上已经有了小小的绿芽,春天真的来了。

第七,转换性停连。转换性停连在表达中具有转换内容、推进情感的作用。例如:

常言道:一叶落而尽知秋,予我,还有除秋之外的东西。叶无所争,而在生活中,好多人却是相反,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竟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顾一切、乱了心志地去争抢,而且在此过程中,很多人甚至是无所不及。叶犹那般,人却这般,何以堪?

第八,生理性停连。生理性停连在表达中具有展现特殊情况下的生理变化的作用。例如:

“你,你,你你这人怎么这样!”一着急他就开始有点儿结巴了,引得其他的人捂着嘴偷乐。

第九,回味性停连。回味性停连在表达中具有引起思考、引发回味的作用。例如:

人生有味是清欢,这清,是欢愉的;这欢,是清澈的;这人生,是有味道的。淡淡的幸福,安静的甜蜜,悠远、绵长。

第十,灵活性停连。灵活性停连在表达中具有体现变化、丰富情感的作用。例如:

旁边传来轻轻的敲击声,我们循声走过去,是一家紫砂加工坊。一排低矮的日光灯下,是一溜排工作台,上面放满了工具和泥料,一位小伙正全神贯注地敲打着泥料,旁边两个中年师傅一个在做造型,一个在修壶面,他们全然没理会我们的存在,旁若无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朋友说,这就是制壶的境界,他们的心已全部融化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完全被这种文化所浸染,人与壶已融为 一体。

有声语言是生动形象、充满吸引力的,任何停连都不是呆板、生硬的,无论是停连的位置还是时间,都不能生搬硬套。语言艺术的生命力贵在“变化”,对于停连的把握需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坚持从稿件整体内容出发,以稿件的语意、情感、情节、脉络为依据,以听者心理感受为依据,从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中去确定和把握,灵活处理。在语意清晰、语言链条完整、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活跃的基础上,或移动停顿位置,或延缓、缩短停顿的时间,或增多、减少连接,改变某些固定的处理,做到活而不乱、出奇制胜,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