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在语的类别

二、内在语的类别

我们按照内在语的作用——承接语言链条和揭示语句本质,可以把内在语分为四大类:

(一)提示性内在语

提示性内在语用于节目、篇章之前或段落、层次、语句之间,有利于语言链条的承接,有助于更合理自然地引发话语,更鲜明准确地表达语句的逻辑关系,更恰切地转换或衔接上下句的语气,更好地与受众形成交流。提示性内在语主要有以下作用:

第一,引发开头话语。播好开头是决定受众能否继续接受下去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呼号台标,或者在节目、稿件、层次、段落之前,加上适当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作为开头在内心说出来,与原来开头的词语自然地衔接,把其“带发”出来,这样的提示内在语可以帮助我们把开头播好。

第二,加强逻辑关联。文字内容是用逻辑和语法建构起来的,但我们或因为顺畅简洁的要求,或为意境、风格的缘故,在段落、层次间常常没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词语,在句子或小层次之间也没有衔接转换的关联词。那些没有用话语表示出来的语句关系,具体地说就是那些体现语句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的隐含性关联词以及关联短语,是需要我们挖掘和体味的。

通过挖掘这种提示性内在语,使我们获得并列、递进、因果、转折、分合、假设等逻辑感受,使复杂的逻辑链条了然于胸。在播读时,通过提示,使逻辑感受更加具体、准确,前后句、上下文语言链条的衔接更加自然、顺畅和符合逻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获得色彩鲜明、分寸恰当的表达语气。

第三,设问呼应衔接。在文字中,语句间总会有一些前后句转换突兀、语气不好衔接的地方,设计一个恰当的提示性内在语就可以为下句找到较为贴切的语气,使语句自然地衔接、过渡。尤其在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中,文气跳跃灵动,层次需要做明显转换而又不好衔接,那些需要赋予有声语言以动作感、形象感,使状物抒情更具色彩和感染力的地方,那些需要与受众交流并唤起他们注意、引发他们思考的地方,更需要我们运用提示性内在语来衔接、过渡、铺垫和转换,以找到恰当、自然和贴切的语气,从而把稿件播得文气贯通,衔接转换自然,形成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

我们可以在句子、段落或层次中间,设计一些设问短语过渡,诸如“什么事呢?”“为什么呢?”“怎么样?”等,以找到下句生动、贴切的语气,使转换衔接准确顺畅。

第四,展示情态过程。提示性内在语还可以用来展示判断或动作的过程,使语气生动形象,富于动感,有助于调动受众的想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二)寓意性内在语

1.另有他意,含蓄深刻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作了交待: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大体上有两种人,站着喝的是穿短衣做工的穷苦人,坐着喝的是穿长衫的有钱人或阔绰的读书人。这句话指明孔乙己身份的同时还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站着喝酒的寓意是“穷困潦倒”,穿长衫的寓意是“死要面子”。当然,高明的作家如鲁迅先生,一般不会直白地说:“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又死要面子的人”,而是把这种观点寓意在“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客观描述之中。我们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的时候,却需要加以显现。

2.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种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叫双关。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双关语也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寓意性内在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意味深长,给人以深刻印象。

(1)利用词的多义的双关。

例如: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郎君着意翻覆看,横也丝来竖也丝。

杨慎《素帕》

这首诗利用思念之“思”与丝绸之“丝”的同音关系,深情地表达出女子对所爱之人千丝万缕的相思,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2)利用词的多义的双关。

例如: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曹禺《雷雨》

这里的“风暴”,既是指自然界中的风暴,更寓意着生活中的巨大冲突与变故。

寓意性内在语的把握,除了参照上下文语言环境之外,还应注意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习惯,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性格、身份、心理、语言和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要从历史背景或播出背景等角度去分析 判断。

例如: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火光》

《火光》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柯罗连科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年轻时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流放西伯利亚6年之久,本篇是他1900年5月4日题在一个女作家纪念册上的散文诗。作者抓住生活中一个极常见的现象,揭示了深刻的哲理,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难中增加勇气,文笔优美而意境深远。这篇作品中主题词“火光”和这段中的“生活之河”“加劲划桨”都有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在表达时不仅需要读懂文字的含义,还需要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我们播出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三)反语性内在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无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其实也是一种寓意。但是我们所说的寓意性内在语所体现的语句本质和语句目的,在褒贬态度、感情评价和客观事理上,一般说来与语句文字表面的意思是不对立的,是同向的。当寓意完全对立的时候,也就是语句文字表面的意思和语句本质、语句目的异向的时候,我们就把含有这种寓意的内在语专门归为一类,叫作反语性内在语。

反语性内在语直接体现了语句表层意义与语句本质意义的对立关系,需要我们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仔细把握。同时,蕴含反语性内在语的词语多为语句重音,在表达时要着重显现。

反语性内在语主要有以下作用:

1.反话正说

我们使用反语,一般多用来表达讽刺、批判的态度情感,反话正说,嬉笑怒骂,入木三分,酣畅淋漓。

例如: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在这段文字中,鲁迅一连用了“伟大”“伟绩”“武功”等几个褒义词和“不幸”“抹杀”等充满感情的词语来表达他无比悲痛的心情,“寓贬于褒”,表达他对反动政府开枪镇压学生的“出离愤怒”和无情鞭挞。

2.正话反说

在语言表达中,说反话也经常用来表达亲密无间的态度情感。正话反说,温馨含蓄,很能表现生活情趣。

例如: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犁的《荷花淀》

3.风趣诙谐

说反话也可以用来表达轻松喜悦的态度情感,风趣诙谐,营造欢乐气氛。

例如:

这屯子还是数老孙头能干,又会赶车,又会骑马,摔跤也摔得漂亮,“啪嗒”一响掉下地来,又响亮又干脆!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四)回味性内在语

对于隐含在语句深层的含义,虽然我们每一个表达者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挖掘出来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应该是明确的。那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含义,那些更多是用来激发我们想象和感悟的内在寓意,我们把它们归为另一类,叫作回味性内在语。

回味性内在语一般多用于段落、层次,特别是全文的结尾处。一次语言表达创作完成,不管是漾开缓收,还是戛然而止,都要让人感到“语已尽而情尚存”或“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让受众体味什么,思考什么,想象什么,憧憬什么,靠的就是回味性内在语的具体引发。

回味性内在语大体上有以下作用:

1.虚实相生,营造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是指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虚境”。我们在表达时,就是要通过对“如在眼前”的“实境”的表达,去体味“见于言外”的“虚境”,并通过回味性内在语的提炼,努力感受文字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努力进入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引导我们寻求最恰切的有声语言呈现。

例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之次联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全篇充满了“客行悲故乡”的凄苦之情。这一句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皆眼前实景,这一词一景的层叠渲染,为我们描摹了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早行图;同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人内心寝不安眠、倍加思乡的情感,天涯孤旅、凄清孤冷之痛楚,跃然纸上。

这里的“悲客思乡、凄清孤冷”,就是我们所寻找的意境回味的内在语。只有找准了这意境的回味,才能让我们更细腻地鉴赏,更准确地表达。

有时候,意境回味的内在语,并没有什么确定性的内容,我们也没必要非去探究它最准确的提炼,这种意境的回味,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受众或憧憬遐想,或思考体味,或自我感叹。它既是文字及所表达的色彩、分量的引申和推送,又是全篇主题思想、精神实质的挥发和伸张。

例如: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的《一代人》

我们有时只好用省略号,来表达这样的文字所营造的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这种意境回味的提示对于我们寻找恰当语气也是非常重要的。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意境理论最先见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则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2.反问强调,深化交流

在有些稿件、节目的结尾,加一反问式的回味性内在语,诸如“您说对吗,听众朋友?”“您同意我的观点吗?”“您听懂了吗,听众朋友?”实际上是对前句语意或全篇结论的肯定与强调,同时,还具有对前句句尾语势所表现色彩的引申、指向和推送作用,能够进一步沟通传受双方,深化双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