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声训练
播音员、主持人不同于声乐工作者,对一个曲目可以反复练习,也不像演员演话剧那样,有较长的时间排练。相比之下,播音员、主持人的备稿时间短,用嗓时间或长或短,没有一定的规律。同时,所有的理解感受,必须形之于声,“得心应口”,收放自如,才能让表达获得如期的传播效果。因此,正确发音、正确用声是播音主持创作的基础。
在谈语音时,我们曾指出语音是人体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实际上,人体发音器官是一个整体,吐字只是这个整体中唇、齿、舌、软腭等部分的功能。
咬字清晰与否,共鸣色彩如何,均取决于这部分器官在清字调音方面所起的作用如何。其中最灵活的是舌,可上下、左右、前后伸缩,也可平铺或卷翘。而双唇可圆可展,可改变声腔的长度和形状,影响字音和语音音色。软腭可升可降,能阻塞或者打开鼻腔的通道,口音、鼻音的分别缘于此:软腭下降,声带颤动,气流从鼻腔出,就产生鼻音m、n、ng,而ng的尾韵儿化后,前面的元音就变成鼻化元音;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气流从口腔出,就是口音,ɑ、o、e、b、p、f等都是口音。鼻腔本来是固定的共鸣腔,但软腭的升降,能使气流走向发生或通或阻的变化。连接口、鼻腔的咽腔,正是由于舌头的动作、咽壁的收缩、喉头的升降,发生了形状的变化,也才有了不同的字音,有了语音音色的变化。
语音学还涉及一个重要概念——气流。气流是指发音时空气的流动。语音发声要求发声主体对气流有所控制,以便正确地吐字。这是人体发音器官的一大功能,也称咬字功能。
发声训练之前,还得认识人体发音器官的另外两大功能:动力功能和声源功能。
动力功能主要是指肺、横膈、胸廓和气管所起的作用。它们为发音提供空气动力,这是语音发声的原动力。说话要有气流支撑,而气流主要通过肺部呼吸产生。肺是有弹性的海绵体,它和横膈、胸腔内的其他各种肌肉共同作用,既调节气流,又促使声带振动。
声源功能主要指喉和声带所起的作用。喉头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等组成,连接其他肌肉组织。发声时,喉头像一个阀门,在肺和声腔之间节制气流的活动。声带是一对唇形的韧带褶,边缘薄,有弹性。声带之间的空隙就是声门,由杓状软骨控制开合。
发声训练的用气要领,用气注意点,喉口、控制要点如下:
第一,用气要领:深(吸气尽量深,慢吸,如闻花;快吸,如抬箱)、匀(呼气有控制,不要大撒气)、通(气息畅通,出声要有支撑)、活(因情用气,收放自如)。这四者的关系为:深、匀、通是基础,活是提高。
第二,用气注意点:①小腹要微收。即小腹(脐下三指)微紧,有向下拉的感觉。②要有流动感。拉而不流,声就僵滞。③有“一气呵成”感。④气随情动。用气口诀是:两肩下垂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
第三,喉、口控制要点:①喉部放松,声道畅通,虚实变化灵活,富有弹性。②舌齿灵活,清晰有力。③吐字归音:字头(声母和韵头)要叼住弹出,字腹要拉开立起,才显得饱满,字尾应弱收,但趋势要鲜明。如发“奥ɑo”字归音到o;发“条tiɑo”字声母t虽是送气音却不能出气太多,韵头i不能丢;发“影ying”字,ng的归音只要有一定的趋向即可;“点”“沿”的发音diɑn、yɑn,发中间的韵腹时,口腔不宜开得过大,否则会影响整个音节的自如过渡。④声音共鸣:要求做到“一根弹性声音柱,音挂腭前透口外。”⑤声音弹性:指声音随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伸缩性、可变性、层次性。它显示了创作主体对情感变化的适应能力,体现在气息深浅、呼吸快慢,以及声音高低、强弱、虚实、明暗、刚柔和厚薄等方面。
这里以虚与实、明与暗、刚与柔为例。
虚与实:虚声是由于气流通过不完全闭合的声带发出的或半实半虚,或声带完全不颤动的声音,如半夜用耳语说悄悄话那样。虚声适合表现内涵丰富而情感含蓄的内容。实声则是气流冲破闭合的声带发出的声音,经过共鸣腔体的共鸣,听上去圆润饱满、明亮优美,特别适合新闻播报和叙事说理。虚、实声的运用,对其他声音色彩的变化都有一定的影响。
明与暗:声音的明暗变化跟内容所表达的情绪、情感直接相关。如表达开心的情感,声音一般都比较明朗,音调偏高;而表达压抑、低落的情感,声音一般都比较低沉,音调偏低。
刚与柔:偏刚的声音,一般用于表现气势豪迈、大义凛然、充满信心的内容;偏柔的声音,一般用于表现委婉动人、感情细腻、舒展亲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