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感的作用与特性
人们的心理状态决定其外在的言语状态。播音主持过程中,学生只有拥有正确的心理状态,才能掌握正确的播音主持状态,而“对象感”则是学生通往正确心理状态,进而达到正确播音主持状态的重要途径。
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听众和观众服务,服务的质量也就成为检验其工作成败的关键标准。熟悉广播电视、网络音视频工作环境的人都有这样的认识:播音员、主持人就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信息的传播活动。大多数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只是对着话筒和摄像机镜头完成工作。有时面前虽然会有嘉宾、观众,但节目是传播给更广大的人群收听、收看的,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必须通过对象感的充分获取,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在理解“对象感”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对象”这个概念。“对象”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是将稿件、腹稿、串联词外化为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较为综合、复杂的一系列行为,这一系列行为过程会集中于一定的目标。也就是说,播音员、主持人外化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要有一个方向明确的目标,也就是对象。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时不可能看到与其“交流”的每一位对象,甚至只是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里独自面对话筒或摄像机进行工作。这个时候,播音员、主持人要想找到他们的“交流”目标,就必须在内心中感觉到那些没有全部出现在眼前的受众。换句话说,就是心里有受众,心里能感觉到受众的存在。这种对对象的感知就是对象感。于是,“对象感”的含义就变得很清楚了: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对对象进行设想,在播音创作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播讲愿望。
(一)对象感的主要作用
播音员、主持人掌握对象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播音主持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播信息去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是否能感觉到受众的存在、发自内心地想通过传播信息去引导受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受众得到最大的信息满足,受众是否能感觉到播音员、主持人的话是在对自己讲,这对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信息传播的主体,所传播的内容怎样能够让受众很好地接受,如果不了解受众,不为他们着想,这种传播意愿是不会很好达成的。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在稿件准备、栏目或节目定位时就应该把受众接受这个问题处理好,感受到受众有可能的情感变化。同时,受众的情感变化也将会引起播音员、主持人更加强烈的播讲愿望。
可以说,对象感正是被创作主体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中的东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把它当成实有物来对待。
(二)对象感的基本特性
1.虚拟性
播音员、主持人在被媒介大环境设定的前提之下,更直接的就是被频道、栏目所设定。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播音员、主持人要根据节目的具体播出内容设想对 象感。
由于受众在选择收听或收看哪一档节目时存在偶然性,因此播音员、主持人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设想出全部受众的特点。收看、收听同一节目内容的受众群体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仍能通过日常经验和各种调查数据的总结,设想节目的受众群是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心理、素养、愿望、情绪,以及收听、收看习惯是什么样的,以此类推。不过,由于这种特定的想象是一种建立在数据和经验基础上的归纳想象,只是一个受众群体可能存在的共同特征,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受众的真实特征,因而对象设想是具有虚拟性的。
2.真实性
尽管对象设想是虚拟的,但在我们进行播音主持工作时,作为对象的受众又是真实存在的。不管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或者用什么样的方式对我们的受众进行设想,他们每个鲜活的个体都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我们在演播室中没有办法感知此时此刻他们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方式、行为在接收我们所发出的信息,但是他们真实存在,这就是事实本身。由此可见,对象的真实性存在,是我们获取对象感的客观依据。
3.可行性
一般来说,对象感的获取首先来源于对受众对象的了解。只有了解对象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去设想具有这些特点的对象,包括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他们在获得信息后的反应等。因此,只要能够获得有关对象特点的相关信息,对象感的设想就能够较为准确地获得。
在广播电视不够发达的年代,老一辈的播音员、主持人获取对象感,主要是通过经验,以听众、观众来信等简单的信息反馈作为依据。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们的前辈仍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他们的播音水平达到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了解对象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统计学在收听率、收视率调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新媒体的深刻介入使我们对对象的了解变得更加便捷。由于统计学调查都是通过严谨的方法直接从节目受众那里获得数据,相对于以前的信件、电话等受众反馈途径覆盖面更广;相对于播音员、主持人主观经验的判断,资料更加准确。这使得我们对受众的了解和对象感的获取会变得更科学。
4.具体性
在播音员、主持人对对象进行设想的过程中,对象的设想一定要尽可能地具体。在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应该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年龄”“爱好”“需求”等抽象、呆板的文字。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对象感更有针对性,才能使我们的播音主持工作更加形象生动,才能使播音员、主持人说起话来更像是在进行人际交流。
5.情感性
播音员、主持人有了具体的对象设想,实际上在这一刻也就决定了我们和他们之间似乎有了某种情感的交集——我们播报的内容是他们需要的,我们解读的事实是能和他们产生共鸣的,我们所释放的娱乐精神是和他们共生的,等等。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情感通过媒体介质同受众产生了共振,这种共振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播音员、主持人看不到受众,但是受众可以看到我们,并且感受得到我们的用心。
6.互动性
在播音主持工作中,对象感并不是播音员、主持人仅仅想到具体受众的存在就可以的。之所以要设想对象感,是为了刺激播音员、主持人产生语言表达的冲动,指明信息传播的方向,并依此设计和调整语言表达中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受众在获得信息后的各种反应,并根据这些反应调节自身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推动信息的进一步传递。实际上,播音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播音员、主持人与脑海中设想的对象进行一种相互的交流,并通过这一手段与真实受众达成某种现实交际中心理互动的效果。
7.稳定性
大环境是一定的,频道是一定的,具体的节目单元是一定的,可能收听、收看的基本群体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预先设想的对象感在整个节目的运行过程中就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对象感在整个节目的运行过程中,在播音员、主持人的脑海中,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
在这里我们只是罗列了对象感特点的最主要内容,使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这些特点认识到对象感理论的重要性,尤其是其在指导我们播音主持实践过程中的作用。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播音主持的实践经验,因此,“对象感”理论的掌握一定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