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的声音形式
语气并不满足于仅对内在情感的准确把握,它更强调外部的呈现,就是要通过具体的声音形式把内在的东西展现出来,让他人听到、感受到。声音形式是情感的物质载体,是人们感知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状态的重要媒介。虽然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表达不可能都一样,但声音形式在表现某种情绪时却有着共性特征,并具有共通性。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得以正常进行,即便在双方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彼此也能通过声音感知对方的情绪、态度。因此,了解和掌握各种语气声音形式的基本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把握思想感情与声音形式的关系上,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把握不同语气色彩声音形式的具体特点;另一方面是认识和把握整体语流中语句与语句之间声音形式的动态变化特点。
(一)思想感情与声音形式
同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能表现出不同的语气色彩和分量,是由于不同的思想感情会有不同的声音形式呈现,也就是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其声音形式具有相似性。具体的思想感情与声音形式具有的这种稳定的关系,是人们通过听觉直接感受表达者内在情感的基础,也是我们在表达时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
人的心理与生理关系密切,心理的变化必将导致或影响生理的变化。表现在声音上就是气随情动,声随气变,以声传情,也就是情的变化导致声音、气息的变化,而声音、气息的不同状态又反映了情感的不同特点。声音形式由口腔状态、气息状态、声音状态三方面构成,表达不同感情色彩时,口腔、气息、声音的特点主要包括: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口腔宽松,气息深长。
憎的感情——气足声硬:口腔紧窄,气息猛塞。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
喜的感情——气满声高:口腔似千里轻舟,气息似不绝清流。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口腔像冰封,气息像倒流。
欲的感情——气多声放:口腔积极敞开,气息力求畅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口腔似弓箭,飞箭流星;气息如穿梭。
冷的感情——气少声平:口腔松软,气息微弱。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口腔如鼓,气息如椽。
疑的感情——气细声黏:口腔欲松还紧,气息欲连还断。
以上对不同感情色彩所用声音形式特点的概括,反映了一定语气感情色彩和一定声音形式之间的对应规律,反映了语气感情色彩和声音形式之间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对我们认识和学习如何运用语气很有帮助。不过,这并不是量的对应,只是一种状态描述,在具体应用中切不可过于机械。
(二)语势的类型与运用
虽然具体的思想感情与声音形式有某种稳定的联系,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句话中每个字的口腔、气息、声音状态都一样。由于语句内部词与词之间的作用和地位不同,语篇语流中思想感情在不断变化,声音形式必然要在符合基本感情色彩的前提下有所变化。反映在一句话中,声音的高低强弱会有所不同;反映在语流中,就要跟随思想感情的变化而起起伏伏。如果说我们前面谈过的感情色彩与声音形式的对应规律反映了两者的稳定状态,那么语势则反映了思想感情动态变化的特点。
语势,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或者说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我们可从以下角度认识语势:
第一,语势是动态曲折的,反映了思想感情是变化的这一基本特点。语势与具体的思想感情没有稳定的对应关系,语势的变化趋向并不因具体的某一色彩或分量而有固定的方向,即我们不能说凡表现高兴的情绪时声音都上扬,也不能说只有表现高兴的情绪时声音才可上扬,否则将造成语势的单调、呆板。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语流中不同语句语气色彩和分量的差异,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变化,语句内部词与词之间的主次关系等内在动因,形成了有声语言前行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波浪式前进的态势。这种曲折起伏、波浪式前进的声音态势,既反映了创作主体的内在心理变化,也满足了受众的听觉审美需要。
第二,语势的变化由口腔状态、气息状态、声音状态变化呈现,语势是个立体概念,口腔的松紧、前后、开闭,气息的深浅、快慢、多少,声音的高低、强弱、明暗、虚实,都要在语流的行进中发生变化,并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语势。我们在学习时,可以分别从以上三方面来考察语势运用的情况,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综合运用。
第三,语无定势。语气的色彩和分量,创作主体的理解和感受,传播对象的特点和需要,传播环境的动静与大小,个人的声音特点和审美追求等,都会影响语势的态势走向与高低变化。因此,一句话用什么语势,句与句之间如何衔接转换,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体现出思想感情的变化状态,符合和满足人们的听觉需要即可。
总之,语势与具体的思想感情之间不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语势的曲折性是对语气总的声音形式特点的抽象概括,它反映的是一个句子及语流中句与句之间的基本变化特点,强调的是有声语言声音形式的动态变化,在运用上强调语势的曲折性和语无定势。
1.语势的类型
虽然语无定势,但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把握语势的基本特点,我们尝试着对动态的语势做一定的截取,进行静态的分析。语势波浪式形态在不同位置进行切分,可以获得语势的五种基本类型: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在具体的表达中,语言表达很少有像前半部分那么标准的图形,很少有那样有序的变化,更多的情况是像后半部分那样不那么规则。五种基本类型根据需要,时而连续运用某一类型,时而不断交错变化。不同的人表达相同的内容,语势的特征也不一定相同。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语无定势。
由于口腔与气息状态难以用图形表示,以下我们只是从声音高低的角度对语势类型加以说明,在实际训练中,应对口腔、气息、声音三个状态予以综合要求。
(1)波峰类。波峰类语势的特点是:语句的两端低,中间高。即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低向高再向低行进的。具体运用时,波形虽有时也会呈现较标准对称的情况即波峰恰好在句子的中央,但更为普遍的是以非对称波形出现,特别是较长的句子,语势虽然整体表现为波峰状,但中间有可能由许多小的波峰类或非波峰类语势构成。一般情况下,重音在句腰时多用波峰类语势。
(2)波谷类。波谷类语势的特点是:语句的两端高,中间低。即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高向低再向高行进的。与波峰类相似,波谷类语势具体运用时并不都是典型的单一的波谷形状,但总的趋向是由高向低再向高发展。一般情况下,语句重音在句首和句尾时多用波谷类。
(3)上山类。上山类语势的特点是:句首声音相对较低,继而逐渐上行,句尾声音相对最高。即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低向高行进的。不过并不是所有上山类语势都呈现步步高的情况,曲折上升的态势也极为普遍。
(4)下山类。下山类语势的特点是:句首声音相对较高,然后逐渐下行,句尾声音相对较低。即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高向低行进的。运用时,在总的趋势呈下行的前提下,有时是字字下行,有时是曲折下行,后者更为多见。
(5)半起类。半起类语势的特点是:状似上山类,句首起点相对较低而后上行,但上至一半声音便停止,不再继续向上,所以称为半起。此时往往是声停气未尽,给人话未说完或等待别人回答的感觉。
以上我们分析了语势的五种基本类型。这些简单图形只是为了我们能够较直观地认识语势曲折性的特点,以便初学者学习掌握。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明确以下认识:
第一,语势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波形都可以衍生出无数相似却不相同的变体,再加上气息与口腔状态的变化,必将形成语势的千变万化。因此,我们绝不是将有声语言的表达僵硬地套在这五种框架中,如果每一句话都要对号入座,便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也违反了有声语言表达的规律。
第二,语势反映了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运动状态以及外在的表达个性。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表达语势可能会有明显的不同,这是由创作主体自身的差异造成的,不同的人对内容理解、感受的差异,主体间个性的差异,审美理想的差异,以及各自基本条件的差异等,都会对语势的运用产生影响。外显的语势不仅是作品的内在要求和创作主体的情感运动状态的反映,也体现着主体的创作特色,所谓“气势磅礴”“委婉含蓄”“活泼灵动”的风格在语势运用上必然各有特色。
第三,从个体和整体两方面把握语势。对语势个体方面的把握主要着重于对语句语势的把握。即一个句子的语势是怎样的状态,是波谷还是波峰?如果是波峰,它是典型状态还是其内部有丰富的变化,句子中词组之间以及音节之间语势是如何进行衔接变化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体会。而对语势的整体把握,主要体现在从整体出发把握各个语句之间语势的发展变化。我们不断地强调语势的波浪式前进态势,这不仅体现在一句话里,也体现在语言表达的整个过程中。在整个语流中,语势的波形不应该是相同的,也许时而惊涛拍岸,时而微波荡漾,即使整体看似风平浪静,那细微的波澜却无处不在。语流中,句与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我们不仅要注意一个句子的语势变化,还要把握句与句之间语势是如何承接转换的,上句句尾落到何处,下句句头怎样接应并接着向何处行进等。这样的语流才会流畅而不失变化,变化而不觉生硬。
2.语势的运用
当我们了解了语势的特点、基本类型和要求之后,还需要掌握语势运用的具体方法。这里关键要把握语势变化的三个关键部位:句头、句腰和句尾。
(1)语句中的语势运用。我们已经明确,要避免“平”的表达语势就要有曲折变化,这个变化在句子中主要是通过句头、句腰、句尾声音形式的变化体现的。在一个句子的表达过程中,从句头到句腰再到句尾,其间声音的高低长短、口腔的强弱松紧、气息的虚实缓急都在内在情感的支配下沿着语句的词语序列不断地变化着。
我们暂且把语言表达的幅度变化设为5度,作为一个句子的语势我们需要考虑句头声音的起点应在怎样的高度,气息、口腔状态如何,接下去如何发展,构成怎样的句腰波形,最后句尾落到几度及收音的特点如何等。比如: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这句话由三个分句构成,整体上可以用波谷类语势表达,但在具体处理上要避免语句两端声音的高度、力度都一样,假如我们开始时的起点高度从2.5度起的话,到“白杨树”声音呈现一个上升态势可以到3.5度,但到第二分句开始要顺势而下,可从2度低起并逐渐向上运行,以“平凡”为最高点,可上行到4度以上。
当然,以上分析只是一个参考,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场合要求不一样,体现在语势的变化幅度和口腔、气息状态上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舞台上朗诵时语势变化幅度较大,力度较强;同样的内容在朗读时变化会略小,力度相对弱些;而生活中的表达对比幅度就更小些。我们要根据内容、目的、场合对象等灵活运用语势。
我们也可以以分句为单位来把握语势,特别是分句较长时,其自身往往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波形,而当分句之间的并列性较强时,更要注意相互间语势的区别变化。
(2)语流中的语势运用。这里我们观照的是语言表达的整个过程。在一句话里我们要体现语势的曲折变化,在整个语流中也要注意语言的起伏变化,避免表达“平”的问题。语流中的“平”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每个句子都缺少起伏;另外一种是虽然从一个句子看有起伏,但每个句子的语势都雷同,语流整体缺乏变化,形成了一种固定腔调。后一种情况更具有欺骗性,看似在变实则未变,像我们通常说的“主持调”“唱调”等都属于这种固定腔调。要解决语流中的固定腔调,除了内在情感的真诚和运动外,在语势运用上我们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句首起点不宜同一。即相连句子的句首起点在声音和口腔、气息控制方面应有所不同。比如:
①部队集合了。②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③孩子们爬上大炮,把红叶插上炮口。④小吉普也被无数的彩纸条和成串的纸花缠成了花车。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上这段话描述了志愿军准备离开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别的一个场景。后三句易出现语势雷同的情况。要避免雷同,我们可以根据每一句的特点在句首起点上有所区别。①句是段落的起始句,与上一段的情景有较明显的转换,同时为了体现部队所处空间较大,句首起点可在中度略高即3度左右的位置,口腔控制为中度,吐字不宜急促,稍有远送感。②③句都是写人送别时的动作,但妇女和孩子有稳重和活泼的区别,所处位置有高低之别,所以②句比①句的起点可略低些,约在2~2.5度之间,而且由于视点较具体,空间感缩小,吐字较前一句要紧凑但控制略松;③句由于孩子们的行为特点一“爬上大炮”,句首起点可略高,约在3.5度左右,并形成继续向上的态势。④句与③句相比,视点有一个由高向低、由点向面的转换,用首起点可在2.5~3度之间,口腔控制为中度,字要叼住。由于是表现送别时的场景,“依依不舍”之情充满了人们的内心,因此整个段落不能处理得太欢快,句头不宜太放和有力,也不宜太轻松,其力度需要用心去体会。
有不少学生存在句头起点同一的现象,使整个语流缺乏推进感,像是原地踏步。当然,在具体表达时我们不必句句设计,但当出现表达平的问题时,我们不妨想想在句头的处理上是否可以做些改进。
第二,句腰波形不宜同一。即相连句子语势的波形最好不要都一样,特别是长句子中句式相同或具有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更要注意有所区别。句腰本身是最具变化的部分,也最能体现句子之间的变化,如果相邻句子的波形都一样就易形成固定腔调。因此,在语流中,我们尽量不让相连句子的语势相同,即使属同一波形,也要注意有所差异,比如语势都是波峰类,相邻的句子可在波峰所处位置的前后上或波峰、波谷的对比幅度上有所区别。比如:
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
上面这句话的语势很容易处理为两个相同的波形,听上去缺少变化。为了有变化,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语句的特点在句腰波形的处理上有所区别。前一句可处理为波峰类,“丰饶”在最高峰大概3度左右,接下去向下运行至2~2.5度,缓收,表现“水草”低而广阔的特点;后一句可处理为上山类,句头起点上比前一句要高,然后向上推进,在“似的”处略低,很快带过,总体呈上山类,到“森林”为最高,可在3.5度左右,体现出森林的高远特点。这样,两句就因波形不同而避免了表达都一个样的问题,同时也能体现出内容特点和我们内在情感的变化状态。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处理方式,只要符合内容和内在情感特点,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就可以。
第三,句尾落点不宜同一。即在句子结束时词组或音节声音的高低强弱、虚实长短应有所不同。在表达时,我们很容易忽略句尾的处理,或因为一句话要结束了,或因为气息支撑不住了,到句尾时就很容易随意带过,使这一句的表达前功尽弃;还有人甚至形成了句尾下坠的习惯,每一句都给人以结束感,使整个语流不仅缺少变化,而且不够连贯流畅,似乎每一句都独立存在,缺少联系。其实,语流是由一个个句子构成的,它们既独立又有密切的联系,句尾既是这个句子发展趋势的落脚点,也是下一句起始的基础。仍以前面的例句为例:
①部队集合了。②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③孩子们爬上大炮,把红叶插上炮口。④小吉普也被无数的彩纸条和成串的纸花缠成了花车。
①句作为陈述句,句尾下降似乎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了”作为虚词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如果这句话独立存在,在句尾声音放松下降给人结束感确实没有问题,但这句话在这里不仅是告诉人们“部队集合了”这件事本身,更是为了说明因“集合”所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因此第一句的句尾虽然可以有下降趋势,音节短轻,但不可太松懈,应声停气不泄,预示语言还要继续前进的态势,句尾落点可在2~2.5度之间。②句句头可以顺势接过再向前推进,句子略呈上山状。也就是说,句尾“礼物”一词的声音不必下落,反而可以托住并略微上扬,约在3度左右。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体现送礼物人的真诚,有一种把礼物递到战士手里的动作感,另一方面也为下一句的扬起做好铺垫。③句句尾“炮口”,因其位置较高,孩子们要向上攀爬才够得上,表达时语势先上行至结尾处略微下滑,总体呈波峰状,落点可在2.5~3度之间。接下来视点转低到“小吉普”,因所描述的场景的气氛特点——依依不舍,大家都在克制难过的心情,所以④句的句头可接着上句的句尾继续转低,总体为波峰类语势,句尾落点可在2~2.5之间。以上分析在表达中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在符合内容和内在感情需要的前提下都可以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关键是要少单一,多变化。
总的来说,在语流中我们不仅要把握每个句子本身的语势变化,还要把握语句之间语势的变化和衔接,而语势的变化和衔接与语言内容、主体的情感运动状态、表达习惯,以及受众特点、表达的场合等都有关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为变化而变化,需要在有充分心理依据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恰切的表达。
在学习和运用语气的过程中,需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只重情感运动,忽视声音形式的把握,以为只要“心里有”就自然能表现出来;另一个是只重声音形式,忽视内心情感的运动和具体感受,陶醉于“玩技巧”。尽管语气重视声音形式的运用,但是缺乏真情实感的声音形式是没有生命力的。思想感情的运动导致声音形式的变化,外在的声音形式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二者本应是完美的统一体,但在实际运用中有些人却常常出现“心口不一”“貌合神离”“固定腔调”等现象。因此,掌握语气的运用方法,需要我们对它的内涵、特点、表达规律进行具体的研究,并进行科学的训练,这样表达实践时语气才会准确、贴切、丰富、深刻并富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