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创作风格的基本形成
古今中外,对风格的论述有不少。在文学创作中,风格指的是作家通过作品体现出来的综合性的特点。一个作家的个人风格,可以反映出一个流派、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风格,因为“作家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个性”,以及“生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对他“选择的题材”和“运用文学语言的习惯和特色”都有莫大的影响,最终构成他有别于他人的特色。刘勰曾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苏,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谪,文苑波诡者矣。”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说:“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些论述实际上都从主客观两方面解释了作家作品风格形成的缘由。
法国布封有一句名言:“风格即其人。”实际上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及其掌握的创作手段的重要性。他在《论风格》一文中这样说:
作品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之多,事实之奇,乃至发现之新颖,都不能成为不朽的确实保证;如果包含这些知识、事实和发现的作品只谈论些琐屑对象,如果他们小得无风致,无天才,毫不高雅,那么,它们就会是湮没无闻的,因为知识、事实与发现都很容易脱离作品而转入别人手里,它们经更巧妙的手笔一写,甚至于会比原作还要出色些哩。这些东西都是身外物,风格却就是本人。
可见,所谓“风格却就是本人”,指的不仅仅是作品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作品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境界,“风致”“天才”“高雅”等就是境界的标志。换句话说,作品境界必须通过创作主体来完成,必须将知识、事实和发现融于创作主体的见识、体验中,才可能变身外物为身内物,成为具有本人风格的作品。这段话告诉我们:创作风格受到创作主体所处环境地点、风土人情、个人学识修养和理想意志的影响,作品风格只是个人意识情感倾向通过一定的创作方法和手段体现出来的某种符号特征而已。
因此,个人风格的形成,既要养人,也要养文。这里的“文”,非仅仅指文章,而是泛指一切艺术。风格是“成熟稳定的艺术特色”“独特的艺术个性”。
(一)反映新的世界
艺术家对现实的反映一方面具有不可重复的独创性,另一方面这种独创性又正是客观真实的深刻揭示。所谓“反映新的世界”,指的是创作主体敢于并善于从新的理念、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出发,揭示主客观世界真实状况的活动。
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刻不停地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主客观世界真实状况并非易事。以广播电视新闻为例,从后台的采编摄录人员到前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他们的观察、辨析、判断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所报道事实选择是否得当,表达是否深刻。
(二)组织新的语汇
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反映新的世界、联系接受主体的主要媒介是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离不开文本语言和内部语言。因此,任何一个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为主要手段对世界进行反映的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构思的轮廓再鲜明,表达环节的设计再清晰,也不能忽视在正确选择词语、准确运用辞格、确定恰当句式等方面的基本功。
所谓构建新的语汇,指的就是创作主体运用恰切的词语、辞格方式以达到揭示世界真实状况之目的的活动。
由于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所掌握的词汇量和所运用的辞格、句式不同,新的语汇构建所形成的不同语言结构,会直接影响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的表达模式和风格。
对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来说,以文字呈现的语汇构建结构和以内部语言外显的语汇构建结构,由于都未脱离语言基本结构体系,也就都可纳入文本整体看待,区别只在一个有形(有文本依据)、一个无形(仅有内心依据)而已。通过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辨析、判断,形成内部语言,再外化为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和播音主持创作主体通过对文字语言的观察、辨析、判断,再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路径及传播目的可谓殊途同归。对用“新的语汇”构建来反映“新的世界”的理解,不必以前无古人、开天辟地为标准,而宜从观察世界的新思维、新角度,表达词语的新意图、新境界出发。停连、重音、语气的不同处理,语节的疏密、声音的起伏、低头的时机、眼神的流转,这些看来仅仅属于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表达技巧的东西,却无不连接着内容主题、词语结构,直接影响播音主持创作风格。
(三)创设新的语境
一定的语汇形成一定的语体,一定的语体既依赖于一定的语汇,又规范、统率着一定的语汇。语体是创造语境的前提,语境通过一定的语体得以实现。比如,“我抬起头看见月亮,低下头思念起故乡”,作为日常谈话语体,易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可以形成亲切的谈话语境;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加上诗具有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吟诵起来就极易产生丰富的联想与美感,形成诗的意境。其他如新闻报道、观点评论、配音解说、节目主持等都会受相应的节目形式和语言表达规范的制约。
所谓“创设新的语境”,指的是创作主体为反映新的世界,通过构建新的语汇而在语言环境的谋划设计上有所作为。
受创作主体所处环境、受教育水平、社会经历与身份、表达功力的影响,加上各国家、各地区、各传播媒体的不同要求,不同创作主体用以反映新的世界的新的语汇可谓色彩纷呈、各有特色。当创作主体对语体有一定的认识,注意到各类语体间的不同特点,懂得新的语汇对形成一定语体乃至构成一定语境有重要影响时,他将更好地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造新的语境。
以上谈到的语境,主要是由文本形式构成的语体作为它们的基础。而实践中,语境形成的基础也存在无文本形式的语体,文本形式的语体,看上去创作主体手头空空如也,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创作主体张口说话,他说话的思路还是脱离不了所使用的语言基本组织结构。这以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出现的即兴评述最为典型。即兴评述创造的语境,往往跟评论类政论语体的表达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评述内容确定主题、论点之后,论据是否真实可靠、论证方法是否恰当有力等,就成了创作主体在这种语境中必须关注的要点。看似无文本形式的背后,仍然被文本的内在结构支配着。
如央视特约评论员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的评论,就跟评论员对政论语体特点的认识和对表达方式的娴熟掌握有关。
特约评论员注意用事实做论据,让想象空间虚中有实,既看到存在的问题,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样才能使接受主体将信心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创作主体在和接受主体的交流中,通过自己的分析论证而让接受主体或产生共鸣,或得到启示。这就构成了即兴评述的独特语境。
(四)寻找新的表达
播音主持风格的占有者,必须是独创者,不接受现成公式,不追赶时髦,钟爱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表达样态。我们来看一个欧洲音乐史上至今仍值得称道的实例:
亨德尔,这位与巴赫同龄、1685年在德国哈雷出生、欧洲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早期献身歌剧艺术,创作了近50部意大利正歌剧。1726年,他获得英国国籍。1728年,他的《乞丐歌剧》上演成功,连续演出62场。但此后人们开始不买亨德尔的账,歌剧院倒闭,亨德尔的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这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风格。后来,亨德尔潜心创作清唱剧,终于通过23部清唱剧重获成功。
这一实例从音乐创作发展的角度,说明风格的创新和流行,并非是播音主持创作主体个人意愿所能左右的。重视社会环境、满足受众需求,是任何艺术作品被受众接受与认可的一个前提。
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作为表现手段的播音主持,它的创作风格当然也要以受众愿意接受和认可为原则。实际上,在考量节目成功与否、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表达有效与否的时候,受众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为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传播开辟了新的研究园地。但就表达风格研究而言,目前对于有稿播音的评论,大多从内部技巧如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的把握,和外部技巧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分析;而评论节目主持,更多是从策划创意,运用不同词语、辞格来叙事、讲解、提问、评论等方面分析。但无论有稿播音还是无稿播音,从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表达这一研究角度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特性。
比如:有稿播音同样得关注不同的策划创意,不同的词语、辞格,关注叙事、讲解、提问、评论的不同样式、体式及表达手法,而无稿播音若不注意内外部技巧的综合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感染力就会削弱。换句话说,反映新的世界、构建新的语汇、创造新的语境,都必须落实于寻求新的表达上来,需重视播音主持内外部技巧的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展示出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艺术的风格 特征。
有声语言呈现的境界是否高雅、是否通俗,与播音主持表达是否得体、是否准确息息相关。这里的高雅、通俗、得体、准确,不只是在形式上正确运用节目语体,追求遣词造句的到位,更要求创作主体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媒体和不同受众的需求,正确运用内外部技巧,将新理念、新情感通过一定的语气、节奏、眼神和表情变化,注入有声语言创作之中。只有如此,才不至于说起自己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时活灵活现、头头是道,讲述别人的事情、转述别人的语言时便无动于衷、平淡苍白;只有如此,创作主体的个人性格特征和节目语体特征才可能有机结合,有声语言才不至于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体”的“播音腔”“主持调”等同质化现象;也只有如此,随着播音主持语体样式的不断丰富,才可能产生紧跟时代发展的语体兼容现象,寻求新的表达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新的语境。
以上从创作实践和风格形成的角度出发,说明反映新的世界是所有传媒人尤其是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的责任所在,构建新的语汇是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孜孜以求、苦心经营的重点,创造新的语境是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努力追求的目标,寻求新的表达则是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每一次在镜头前、话筒前付诸实施的艺术特色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