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仁康案
案1 刘某,女,33岁。
初诊 颜面部红肿、高热3日。3日前周身欠适,寒战,头痛,高热,体温39~40℃,渐渐发现左耳附近起一片红斑,烧灼感,迅速向左脸蔓延,皮肤局部红肿灼痛,表面光泽、紧张,皮表起燎浆大疱,眼睑俱肿,不能睁开。脉滑数,舌苔薄黄。诊断为颜面丹毒。辨证治疗:证属风热外受,化为火毒。治宜泻火解毒。宗普济消毒饮之意,处方:
板蓝根15g,黄芩、玄参、连翘各9g,生甘草、陈皮、川黄连各6g,马勃3g。
每日1剂,水煎服。外敷玉露膏。
二诊 服前方2剂,其势未减,已延及右颊脸侧,红肿起疱,壮热头痛,腿痛,行走不利,脉苔如前。宗前法加以大剂凉营清热之品。处方:
生地、板蓝根、石膏、牡丹皮各30g,赤芍、连翘、黄芩、知母、竹叶、大青叶、金银花各9g,陈皮6g。
三诊 服1剂后,左侧脸、耳部红肿见消,但尚有向右耳头皮蔓延之势,身热较挫(38℃),腿痛已轻。头痛,气短,胃纳少思,舌质红,苔心黄,脉细滑数。
从前方去大青叶、竹叶,加玄参9g、黄连6g。
四诊 服2剂后,脸面耳项红肿基本消退,热退,项下尚留焮核,苔薄黄,脉细滑,治以凉营清解为主。处方:
生地、生石膏各30g,板蓝根15g,牡丹皮、赤芍、知母、黄芩各9g,生甘草6g。
五诊 服3剂后,红肿均消,疱疹已平,纳食差,舌红苔净。治以清解余毒。
上方去板蓝根、知母、生石膏,加陈皮9g。
六诊 服3剂后,脸肿全消,苔薄黄腻,脉细滑。继以利湿清热。处方:
板蓝根15g,黄芩、牡丹皮、赤芍、连翘、重楼各9g,川黄连、陈皮、生甘草各6g。
服5剂后痊愈。
案2 张某,女,65岁。
初诊 5年前,后腰尾骶部,起一大片皮癣(神经性皮炎)常因搔抓后引起局部皮肤大片红肿,发冷发热,反复发作,一般约每隔半个月即发作1次,延续约5年之久。大便秘结。急性病容,体温39℃,于后腰部有一片如掌大红肿、界限清晰之皮损,略高于皮面。脉细滑数,舌绛苔净。诊断为慢性丹毒。辨证治疗:证属风热内郁,化为火毒。治宜凉营清热解毒。处方:
生地、生石膏各30g,金银花12g,牡丹皮、赤芍、黄芩、大青叶、知母、重楼各9g,生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 服5剂后,局部红肿已消,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沉细滑。证属余毒未消。
以前方去知母、石膏,加菊花、钩藤(后入)各9g。
三诊 又服3剂,证情同前,舌苔薄黄,脉细而数,仍拟清热凉血解毒。处方:
生地、马齿苋各30g,黄芩、牡丹皮、赤芍、重楼、金银花、连翘、赤茯苓各9g,生甘草6g。
四诊 服5剂后,近期火丹未犯,顽癣仍见浸润肥厚,发痒,舌绛苔净,脉细弦。未予内服药,外用新五玉膏10g,擦患处。
在此期间发作2次,可能与过度劳累有关,来诊时病情已见平复,为治本之计,改用苍术膏,每日2次,每次1汤匙,冲开水服。并配合二妙丸,每日服18g,分2次服。在服药期间,2个月内未见复发,尾骶部手掌大一片顽癣,仍见浸润发痒。嘱外敷新五玉膏,继续内服苍术膏及二妙丸。曾间隔半年未发,后又复发2次,治以清热解毒为法。药用川黄连、黄芩、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重楼各9g。水煎服善后。1年后追踪,未见复发。
【按】临床上较常见的丹毒有两种:一是发于颜面的丹毒,中医学称抱头火丹,证属风温已化为火毒,治疗着重清热败毒,勿用风药,免风助火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之。其中以板蓝根为主药,可用15~30g;升麻、柴胡可不用,而加牡丹皮、赤芍等凉血药。咽痛者加玄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热,乃釜底抽薪之法。火毒炽盛红肿未能控制,则须大剂清瘟败毒饮加减治之。如毒走营血(败血症)则宜犀角地黄汤、清营汤之类。二是发于下肢的丹毒,中医学称腿游风,亦名流火。由于湿热下注,化火化毒。如舌红苔黄腻,湿重于热,治宜利湿清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牡丹皮、赤芍治之。舌红苔黄燥,热重于湿,则着重清热解毒,可用消炎方。下肢丹毒极易复发,成为慢性丹毒,如发作频繁,亦可成为大脚风(象皮腿)。要根治慢性丹毒,应在急性发作控制后,继续常服苍术膏,因为苍术健脾燥湿,增强患者抗病能力,防止其发作,有一定的效果。此外服二妙丸(苍术、黄柏组成)亦有相似的疗效。(《朱仁康临床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