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张志礼案

九、张志礼案

王某,男,64岁。

初诊(1964年3月11日) 病史:10余日前开始发冷发热,前额、两侧眼睑及鼻梁部红肿,伴胸闷、心烦、咽痛、恶心不欲进食,大便2日未解,小便短赤。曾在某医院诊为“颜面丹毒”,经服药打针,体温稍降,但面部红肿疼痛未消。诊查:体温38℃,颜面、额、眼睑及鼻梁部皮肤红肿,边界清楚,颜色鲜红,有灼热感。鼻梁中央部有多数小水疱,有些水疱破裂、糜烂、结痂。脉洪数有力,舌质红绛,舌苔黄腻。化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西医诊断:颜面丹毒。中医诊断:抱头火丹。辨证:毒热炽盛,阴虚血热。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处方:

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赤芍10g,鲜白茅根30g,栀子10g,桔梗5g,大黄10g,黄芩10g,竹茹10g,滑石块10g。

外用去毒药粉60g加冰片3g研匀,温水调敷。

二诊 服药1剂,大便已通,胸闷已舒,体温38.8℃。

去大黄、滑石块,加玄参20g、黄连6g。

三诊 服上方1剂,体温37.7℃,心烦,恶心已止,思饮食。面部红肿见消,水疱干燥结痂。又服3剂,颜面红肿消退,唯两耳前后作痛,口渴思饮,舌苔白黄,舌质红,脉弦滑。再以清热解毒佐以养阴为法。处方:

金银花10g,连翘10g,菊花10g,蒲公英10g,栀子10g,龙胆草6g,紫草10g,生地30g,牡丹皮10g,紫花地丁10g,黄芩6g,赤芍10g。

四诊 服3剂后症状皆除,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临床治愈。(《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