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朗诵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作。

文学语言是诉诸视觉供人们阅读的。人们在视觉审美中了解和领会文字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物事件。带有艺术品位的文字作品,特别是诗歌,人们只是“看”,很多情况下总觉得不满足,往往产生“念”的愿望。自己念,好像那滋味还出不来,就希望念得好的人朗诵一遍,让听的人得到一种美感享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念得好”是要花气力、下功夫的。

把文字作品“念”一遍,不过是照字出声、照本宣科,只完成了文字—声音的转换。把文字作品“朗诵”一遍,那就要进行一番创作了。因为文字作品的创作在先,朗诵的创作在后,所以说朗诵是“再创作”。

再创作,是朗诵者以文字作品为依据,经过理解感受,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使有声语言更准确、鲜明、生动,显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使听者不但愿意接受,而且还能从中得到感悟。不花气力,不下功夫,是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的,也就称不上“再创作”。

所谓花气力、下功夫,就是逐步掌握朗诵的创作道路、创作原则、创作方法,一句话:创作规律。掌握了创作规律,就能事半功倍;掌握不了创作规律,便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事与愿违。

掌握朗诵的创作规律,不是光学一点理论或者模仿一下名家就可以奏效的,必须经过反复训练。在训练中体会,在训练中品味,日积月累,探究原委,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使朗诵水平不断提高。

训练,是创作主体德、才、胆、识的艰苦磨砺过程,有方法,但无“诀窍”,有过程,但无“捷径”。

有声语言的训练,以创作主体的个体行为为特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别人无法替代,个人无所依赖。

朗诵训练,通过文字进行讲解,一定为文字束缚,比不得用语言去说明,因此信息和内涵、思想和感情、样式和技巧、情境和风格,都会有明显的损耗,那衰减部分应由创作主体努力去弥补,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难免走到斜路上去。

这本手册,在气息声音、语言表达共性的基础上,仅以诗歌朗诵为主体,无法包罗万象。在训练中要注意“举一反三”,如能触类旁通,则会有利于其他文体的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