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诗歌朗诵的语气运用

叁 诗歌朗诵的语气运用

叁 诗歌朗诵的语气运用

在了解了诗歌朗诵的表现特征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语气的训练了。

其实,语气是以语句为中心,考察语句的“这一句”的特性,从而连接上一句、下一句,甚至连接上几句、下几句的基本表达手段、方式、方法和技巧。

语气,语句的一定思想感情支配下的一定声音形式。语句的结构,即词语序列,包括使用的音节、概念、词性、语法、修辞。这一结构贯通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语义、语境、语旨、语趣在哪里?有怎样的色彩和分量?在诉诸声音时,又是如何使声音变化的?有什么样的态势和趋向?这些就把“这一句”立体化、具象化、鲜活化、精妙化了。

一首诗,或者一篇作品,都是由“句”建构而成的,抓住了一个一个的“这一句”,就抓住了全部,舍弃了句子,就削弱甚至损坏了全部。

我们已经谈过的表演心态、喷弹力度、疏密尺度、抑扬幅度、刚柔强度、明暗亮度,都要落实到“这一句”之中。这诸种综合运用并不是相加、叠加,而是相融、化合,成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刻苦地训练,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锤炼、磨砺。

语气的训练,在诗歌朗诵中尤显重要。精炼中应出神采,抒发中须重意境,工整中要有变化,韵律中生出意味。

语气的训练,先要把握语势,即语句行进的趋向和态势,一般分为五类,朗诵诗歌还要加一类,共六类。

一是,波峰类:不管如何起句和收句,句腹主要在高处或达到较高处,如波浪之峰。

如:

(李绅《悯农》)

二是,波谷类:句腹下降,如两个浪头之间的低谷。

如:

(李商隐《夜雨寄北》)

三是,上山类:由句首经句腹至句尾,一层高过一层,或总的趋向是上升。

如:

(杜牧《清明》)

如:

(高尔基《海燕》)

(鲁藜《泥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四是,下山类:句首高起,句腹走势下行,句尾较低,但并不一定达到最低点。

如:

(李煜《虞美人》)

(叶芝《当你老了》)

(王亚凡《驼铃》)

五是,半起类:句首较低,句腹上扬到一半便悬置在中途,似言未尽,似求应答。

如: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赵嘏《江楼感旧》)

(郭沫若《凤凰涅槃》)

六是,突变类:在朗诵中,为了强调和突出某个词语,往往在上面所举五类语势中,打破常规走向,突然高扬或突然转向,使表达陡然变化,以产生强烈的听觉效果。虽然这变化在预料之外,却仍在情理之中,不可毫无依据地去运用这类语势。

如:

(拜伦《普罗米修斯》)

(陆游《诉衷情》)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下面的训练,由练习者自己去体会和驾驭六类语势的具体走向,要注意:

一是,情动于衷而声形于外,不要忘掉理解和感受,不要只考虑语气的声音变化。

二是,语无定势,每一诗行、诗句,均有其特定的语势,虽说走向的六类比较典型,可成为范式,但具体到各种诗情、诗意,会有多种变化,不可破坏原诗而硬性定势。

三是,语势的上下行进,不过是高低变化,还要考虑其他要求,如疏密度、刚柔度,明暗度等。但一定要以其走向为主,以免舍弃重点训练而心有旁骛。

四是,语势的发展,基本上是波浪式,而每一行进又都带有曲折性,几乎没有一个音节同另一个音节都在同一平面上。这些以后还要细讲,在此,先提醒一下,以免朗诵者失去语言流动的自然和顺畅。

五是,尽量避免固定腔调或模仿“朗诵调”。

六是,语势的确定是在不断修改、校正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的,不要削足适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