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

11.白居易《长恨歌》

这首长篇叙事诗,借“汉皇”即唐明皇与“杨家有女”即杨玉环的故事演绎成忠贞不渝、天上人间、悲欢离合的爱情之歌,缠绵悱恻、深切感人,事件情节的偶然性与真挚细腻的抒情性相结合,揭示了人间普遍的感情诉求,人人都可产生相似的体验,引起相应的共鸣,所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那种艺术的魅力和语言的张力,已经成为深刻人生哲理性警句格言。朗诵这首诗,在理清全诗结构、脉络的基础上,应特别把握其基调,人物、事件均可只作动因,而感情、心境,必须成为主体,应予十分投入与生发。这样,就可以在“回溯”的观照中加深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内涵,在“当前”的抒发中突现朗诵者感受情理的人文精神。

在朗诵这一类叙事诗时,不宜混同于现代白话诗的艺术处理,特别是人物和情节,更不要从“扮演”和“生动”的层面进行渲染,否则就会失去这一类叙事诗的精髓。

这四行,朗诵时的感受,要带有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对当时情况的远观,以及“已知”的内心律动,完全不是“当前”“未知”的那种突变和震撼。

这两行,应是仙山仙女的浪漫色彩举止,并非真人真事的现实行为,用声应稍虚,节奏仍是舒缓的。如果声高语促,反而削弱了诗句的想象力。

这四行,是一种“誓词”的艺术表现,朗诵时切不可坚定豪迈,而应真挚、赤诚,蕴蓄着千种曲折、万种婉转,令人对男女主人公的生死离别的心境产生暗淡、悠远的惆怅。

长诗的感受积累,如抽丝,如剥笋,一步一步、一句一句,渐渐入境、入情。不要在表层上强化效果,这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情理在其中,美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