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3

训练3

第五,见微知著的刚柔强度。

在声音的形态中,刚柔相济实在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境界,但把握起来却很不容易。因为什么是刚,什么是柔,二者相辅相成又是怎样的感觉,既不能清晰地认知,又不能明白地表述。

这里的刚柔一般表现为声音的强度,或者叫硬度。它不同于喷弹力度,不表现在音节的点上,又不同于抑扬幅度,不以声音的高低为其尺寸。而所谓声音的强度,绝不简单地归结为声音大小或声音强弱。有时,刚性明显,却可能声音低,也可能声音小;有时,柔性明显,却可能声音高,也可能声音大。

这里的刚柔,还有异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的风格学意义。至少在训练中不做这种较高的要求。倒可以简单化些,用“较硬”“较软”去理解、去应用,可能稍稍接近。但这硬并非生硬,这软也并非懈怠。一定要注意。

一句一段、一节一篇,不可能一刚到底或一柔到底。总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互相映衬,互为主从。刚多柔少,就属于刚;刚少柔多,就属于柔。究竟如何计算比例,却不可量化,不应去按音节单位衡量。刚柔是相比较而存在,都有其不同的级差,也不会是至刚至柔的比对。

在训练中,特别要发挥“语感”的作用,培养对语气的声音听辨力,以便从感觉上去意识那刚柔的形态。

一般用△表示刚,用表示柔,划在句子的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