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素材的来源

第一节 剧本素材的来源

小成本的电影大部分是没有剧本预算的,那么谁来写剧本?估计只有导演了,导演想拍什么,就写什么样的剧本,这样拍出来的电影大多受个人情绪的影响,结果可想而知。如今的电影市场要求电影不仅要具备普世价值观的情怀,还要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考,否则,电影会苍白如水,满足不了当下观众的需求。

创作剧本之初,要先想明白两个问题:一、目标是什么?二、主题是什么?

所谓目标,就是电影的最终出口在哪里,是申报龙标上院线还是在互联网平台播出?或者参加电影节的评选?把出口想透彻了,剧本的类型、风格就可以确定下来了,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目标,接下来就按照这个目标去创作。

主题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很多人排斥主题先行,其实这是不对的,用最简单的一句话阐述主题,就是你想表达什么观点。主题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通过故事传递出来的,它使电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让观众在思想上所感悟的内容远远超过视觉感受,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

很多初创者在创作剧本时,由于受生活阅历的局限,一脚就踏进了天马行空的维度里,完全凭想象去设置人物,想让人物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物没有根基,情感无法落地,整个剧本充斥着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其实,创作剧本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没有找准素材的来源,下面介绍几种方便快捷地寻找素材的方法:

1.生活故事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我们在其中汲取所需。对于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没有多少生活阅历,要想从生活中找到素材,就要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如果你听到一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让你感慨万千、心情波澜起伏,就一定要捕捉下来,将它提炼加工,最终成为剧本。

2.热点话题

网上的热点话题有很多适合改编成剧本,这类话题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折射出人性,比如:是否扶摔倒的老人?乘坐高铁给行李买了一张票算不算霸座?话题只是一个爆发点,围绕这个点,接下来就可以设置人物和事件,最终形成剧本。

3.新闻事件

现实题材的电影,有50%的故事来源于新闻事件,因为新闻事件具备了开端、发展和结束的情节,有的还有反转,这已经是剧本的雏形了。只要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人物和故事符合电影的规律,剧本就形成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根据新闻事件的真实人物创作剧本,是要经过本人同意和授权的。

4.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

根据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改编电影,第一步要做的是得到原作者的同意和授权,如果原作者不同意,那是不能改编的。根据小说改编的剧本都很扎实,人物饱满,故事跌宕,就算改编者是初学者,有小说的基础在,也不至于太差。

5.对神话故事、历史记载及民间传说的重述

从神话故事、历史记载及民间传说提炼出来的故事,不需要获取版权许可,但要掌握一个“度”,尤其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不能改编得过于天马行空,如果让观众觉得你在胡编乱造,那你就会失去他们。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这几方面寻找的剧本素材,都是要解决一个问题:真实和艺术的关系。

真实的不一定就是感人的,经常有编剧委屈地辩解:这是真实发生的,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假的?是的,我们常常把真的事情写假了,而好莱坞是把假的事情写真了。问题根源在于我们是一本正经地说教,而好莱坞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在说教中,我们丢失了大众情怀,遗忘了人的本性,用上帝的视角去塑造人物,所以,真的就变假了。所谓“胡说八道”,是指编剧对事件和人物的把控力,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让观众欲罢不能,必须追着看下去。

取材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的电影接地气,但也有一大缺点,而且这是电影最避讳的,那就是没有悬念,故事的结局都知道了,观众凭什么要看下去?吸引观众坐在电影院一两个小时不离场的是悬念:人物之间的悬念、事件推进的悬念。所以,在结局都明朗的情况下,我们要把细节悬念做足,环环相扣,吸引观众,比如《中国机长》在悬念设置方面就做得很好。

电影不是照搬生活,很多成功人士认为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拍成一部电影,一定很成功,这种个人化电影的结果只有一种:观众不会埋单。因为个人的经历再丰富再跌宕起伏,那也只是个人的、小众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认知也有天壤之别,不要奢望大众跟着个人经历而喜怒哀乐。电影中的人物应是大众的集合体,要么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要么能圆自己的梦,要么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是真实向艺术迈进的根本。

不管从哪里获取素材,作为剧作者,一定要有感而发,而不是生搬硬套。什么是有感而发?就是你被生活中的某事某物感动,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驱动着你,你仿佛看见了黑夜中的闪电,让你大脑兴奋,在这种状态之下,你才能创作出一个不错的剧本。

背景延伸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问世于1925年。它是由洪深编写的历史题材剧《申屠氏》,发表于当年《东方杂志》22卷1-3月号上。剧本的故事脱胎于宋代烈女申屠氏的传说,共分成7大段、592个景。它基本上打破了舞台剧剧本的样式,以镜头、景别为组合单位,运用了“渐现”“渐隐”“化入”“特写”等换景及镜头的专业术语;剧本后面附有作者写的电影名词解释。这一剧本据说是洪深为当时所在的“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所创作的,后因资金原因未能真正投拍。尽管如此,它也成为中国电影剧本样式的开创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