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镜头脚本
小成本制作时,不要指望摄像、灯光、美术给你出分镜头脚本、灯位图、场景气氛图,但这些工作仍然要做,一般会由导演自行创作。对于导演而言,完成这些工作不难,只是会耽误一些时间。导演完成这些工作后,应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探讨。创作的过程枯燥无味,但只有每一项工作都做扎实了,才能提高影片的质量。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才会达到预期目标。
分镜头脚本的格式如表2-2:
表2-2 分镜头脚本格式

表格中的场一是指剧本场次;夜是指剧本中该场次的气氛;外是指剧本中该场次是内景还是外景。镜头号是指镜头数量;内容是指该镜头要表现的内容概述;景别是指该镜头画面为何种景别;运动方式是指该镜头运镜方式概述,如固定、移、推、拉、摇等运镜方式;角度是指该镜头画面拍摄角度概述,如平拍、仰拍、俯拍;时长是指该镜头总时间。
分镜头脚本是导演和摄影师的创作蓝本,其真正的难点是要根据戏剧内容,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运镜方式、什么样的景别组成、是否组合镜头一镜到底。比如长镜头的拍摄,演员要配合机位进行走位,就算走位再准、机位再准,机器发生景别变化时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戏剧冲突大、节奏紧张,就要考虑牺牲紧张的节奏换一个流畅的组合长镜,这又得考虑值不值得。比如张艺谋导演的《影》,他在幕后纪录片中提到,最后一场戏中,他临时想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经过了反复的排练、走位的设计、机位的运动,完成了一镜到底的组合镜,但张艺谋在监视器看完这组镜头之后,又放弃了这个组合镜。因为《影》的结尾涉及多次反转,人性的反转,内心的斗争,在组合镜头中势必不能全部包括在内,面对这样的损失,张艺谋还是决定恢复之前的拍摄想法。下面我们就以这场戏为例。
这场戏的内容是:境州杀死杨将军,并且知道将军子虞要杀自己灭口,开场时沛王自认为派出的杀手已经杀掉子虞,公然说出境州是影子的秘密,并且有意拉拢境州,只要境州愿意,就代替子虞成为沛国大将军。一名重装武士登殿奉上人头木箱,沛王兴奋地打开木盒时,被身后武士一剑刺穿,身后的武士揭开面具,竟然是将军子虞,子虞嘲讽沛王自认为派来一些虾兵蟹将就能杀死自己,子虞栽赃陷害沛王,说杀死子虞母亲的是沛王,不是自己,并说自己已经老了,还要把自己夫人许配给境州,让境州一剑杀了沛王。就当境州犹豫之际,子虞率先出手要杀境州,但被境州一剑反杀,境州把子虞的面具戴上,一剑杀了沛王,并走出大殿告诉殿外大臣,沛王遇刺,今后自己就是沛王。
《影》的最后一场戏,由200多个镜头组成,这是剪辑出来的镜头,实拍的镜头数量没有这么多。在这场戏中,第13个镜头和第15个镜头为一个镜头拍摄而成,到后期剪辑分开。境州走在大殿之上是一个近景镜头,走到位置后,说台词“臣叩见主公”。再到第16个镜头,境州的一个主观全景镜头,并且交代了沛王的台词,沛王让境州快快落座。第17个镜头和第7个、第10个镜头是同一个镜头,从境州走进大殿与沛王对话再走到小艾身边落座,这一段的戏份演员的走位较多,台词较少,戏剧冲突较为平和,所以在分镜头脚本上也能看出,演员的走位被保留了下来。
在《影》最后一场戏中有一个小规律,7、10、17为境州走进大殿的走位调度,39为沛王走到鲁大臣身边的走位调度,58为沛王走到境州面前的走位调度,只要人物位置发生变化,摄影机就会跟着人物运动。
很多初创者在拍人物运动时,会把人物的走位用景别给消化掉,比如拍一个人从沙发走到厨房倒水,固定镜头拍摄人从沙发站起身走出,下一个固定镜头拍摄水壶,人物空镜入画倒水。我们建议在拍摄的时候把人物的走位调度拍下来,设计一些组合镜的拍摄,让每一场戏在镜头设计上都有着丰富的变化。下面以《影》的分镜头脚本为例(如表2-3)。
表2-3 电影《影》的分镜头脚本

续表

首先,组合镜是通过机位及演员的走位配合完成不同景别的长镜头,须注意避免明显的运镜痕迹,否则会影响观众观看影片,使其把注意力都放在镜头的变化上。
对于景别的处理,每一个导演和摄影师的艺术鉴赏水平都不一样,他们都有各自的叙事风格,及用不同的景别组合的艺术风格。这与个人性格、观影习惯、知识储备都有一定的联系。
综上所述,《影》的最后一场戏中只有两处使用近景景别,第一个是境州从大殿外走来,第二个是沛王和鲁大臣的对话。其他的景别都相对开阔,人物的表情及对白也是用中近景镜头来进行表达。当戏剧情节发展到假扮蒙面武士的子虞一剑刺穿沛王时,频繁使用近景镜头,这一段在情节设计上出现大反转,而且所有的秘密都被揭开,人物的对白基本上运用了近景镜头。
从以上例子可以总结出景别是根据情节的推进而产生变化的。这里要强调的是,电影是一门自由的艺术,每个创作者都要找符合自己的设计,像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中,大部分使用近景景别。
其次,组合镜中对于镜头焦段选择极为讲究,镜头的焦段决定了组合镜最终的视觉效果。在长镜头的运镜中,基本上不会发生推焦距与拉焦距的情况,组合镜景别变换是通过摄影机的走位及演员的走位配合来完成的,通常使用的都是定焦镜头,定焦镜头的成像锐度强于变焦镜头,而且更加轻便,更有利于组合镜的拍摄使用。
使用什么样的焦段来完成组合镜,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喜好。比如: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喜欢用50mm焦段来拍摄,这是最接近于人肉眼的观看距离;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喜欢用24mm焦段来拍摄,他是酷爱组合镜的导演;还有一些导演喜欢用75mm焦段来拍摄组合镜。那么50mm、24mm、75mm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知道在拍摄同一物体时,用不同的焦段拍摄相同景别的画面是有区别的,越长的焦段拍摄的画面背景越狭窄,长焦镜头会压缩画面的纵深,越短的焦段拍摄的画面背景越宽阔,比如24mm焦段。

图2-2 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地久天长》剧照

图2-3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剧照
图2-2和2-3都用的是近景,但图2-3拍摄境州的画面背后的环境远不如拍摄咏梅的镜头广阔,而咏梅在画面中稍微有些变形,这是因为用的广角镜头,用长焦拍摄的境州没有,这就是镜头的区别。50mm属于中等焦段的镜头,拍摄全景景别时,摄影机需要后退一定距离拍摄被摄物体,24mm属于广角段镜头,拍摄全景景别时,摄影机需要靠近被摄物体拍摄,所以演员的走位及不同的运镜,使用不同焦段拍摄的组合镜,画面是不一样的。这种区别没有好坏之分,重点是如何使用到影片之中。
思考与研讨题
1.前期设定好的分镜头,到现场拍摄时,很多想法不能实现怎么办?
2.资金不足、一些辅助设备不能到位该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