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镜拍摄法
三镜拍摄法是目前最常见的拍摄手法,也是完成基本叙事最简易的方法。
一、三镜的含义
三镜是指全景、中景、近景三种景别。每一场戏都需要拍摄从头至尾连贯的表演,以保证每种景别都是完整的。例如,张三走到咖啡厅里王二的身边,两人争吵,最后王二摔门而去。如果是单机的情况,先全景拍一遍,从张三进咖啡厅到王二摔门离去;再中景拍一遍同样的情景;最后近景再拍一遍,每一遍演员的走位动作都不能变。
如果戏份中有一些特殊的道具,需要起到强调、暗示的作用,就单独进行特写补拍。三镜拍摄法的素材进入后期剪辑时,可以保证影片的流畅性,解决初创者出现景别、动作、表演不连贯的问题。
拍摄时还需要注意景别之间要有角度的区别,如果角度都一致则会出现跳跃感,景别从全景到中景时,视觉上会感觉画面突然放大。景别与景别之间存在45度差,这是保证景别切换时视觉流畅的重要因素,后期剪辑中才不会出现接不上、跳跃的视觉感受。
全景可以使观众完整地观看人物的形体动作,用以展现人物的肢体表演和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景可以同时传达人物半身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是影片中最常用的景别。近景一般用于展现人物的面部情绪,拉近距离。特写能将瞬间信息强化,常被用来突出特征,强调特定含义。特写是电影刻画人物、描写细节的独特景别,也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因素之一。
电影在诞生之初就被人们当作记录生活的工具,所以早期电影都是由一个固定机位的镜头连续拍摄下来的,并没有景别的划分。自从摄影机摆脱了固定机位之后,才产生了多景别的单个镜头,具有了构成独特的电影语言以及电影艺术结构——蒙太奇的可能性。
三镜拍摄法是大卫·W.格里菲斯最先在电影中采用的拍摄方法,后来被全世界的电影工作者统称为“好莱坞三镜头法”,即正反打,外加一个近景的双人镜头。这种表现技巧成为好莱坞电影叙事语言的核心。
最明显的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电影,故事开始时,两个人在一个镜头里交谈,如果就这样一动不动地谈下去,观众会感到单调,因为镜头没有变化。所以格里菲斯就把这两个人的谈话分为你一个镜头,我一个镜头,即所谓的“正反打”镜头。这样来回调动观众的眼睛,他们就不会觉得乏味了。
如电影《日心说》中的一个对话段落:
镜头1 全景 夏晓琳和文静的爷爷在小区公园并排走着。
镜头2 中景 夏晓琳:家里出这么大的事,他人呢?
镜头3 中景 爷爷:说是出差了。夏莉,我想跟你商量个事。
镜头4 中近景 夏晓琳点点头。
镜头5 中近景 爷爷:文静的爸妈都走了,这孩子从小跟你亲,她想跟着你过。
镜头6 近景 夏晓琳不语,看着远处。
镜头7 中近景 爷爷:我知道,你和杨杰离婚了,还能叫我爸,我谢谢你。我厚着脸说这个事,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可怜啊。我们商量了一下,你要是抚养文静,你二哥嫂子留下的这套房子,就归你。
镜头8 近景 夏晓琳:和房子没有关系。
镜头9 近景 爷爷:你可以提要求,带个孩子不容易。
镜头10 中近景 夏晓琳:爸,有句话叫爱屋及乌,但恨屋也及乌,我的内心还没有那么强大。
镜头11 近景 爷爷看着夏晓琳,夏晓琳的双眼涌满泪水。
镜头12 中近景 爷爷点点头:懂,我懂。
镜头13 近景 夏晓琳感激地点点头。
第一个镜头使用全景展现环境,交代人物的地理位置及动作。人物产生对话的第二、三个镜头用了中景[除一些特殊情况外(故意制造视觉跳跃),原则上不跳景别],作为对话正反打镜头的过渡景别。第四个镜头用了中近景,两人开始对话,直到这场戏结束都没有再出现全景镜头。
这个故事情节是比较悲伤的,在中近景对话镜头中加入一个全景镜头会打破对话情绪,因为观众看不到人物的表情。随着情节深入再加入近景镜头(如镜头6),爷爷想让夏晓琳抚养文静,近景镜头让观众更清楚地看见夏晓琳脸上微妙的表情。
二、全景的含义
全景景别拍摄时,画面的写意性更强,且加强了画面的层次性,延伸了画面的Z轴,全景机位拍摄时有一个口诀:要么高扣[7],要么低仰[8]。

图3-32 连续剧《奔腾年代》片段:火车车厢的对峙
全景景别拍摄通常使用广角焦段,高扣一般用在室内场景,低仰常用于外景拍摄。在室内拍摄全景时,把脚架升到最高再加一个一米台的辅助工具,机位往下扣,以拉伸画面的Z轴。如图3-32,《奔腾年代》中机位高扣,且将后景延伸更具二维画面的三维空间感,这是全景拍摄的一种方式。
低仰拍摄时主要考虑建筑、景物的完整性,如图3-33,《延禧攻略》中使用矮腿的三脚架,机位尽可能低。通常情况下,避免使用人眼视觉的高度拍摄全景,否则画面Z轴没有被延长,画面缺失层次感。
强化画面层次,还可以通过加设前景的方式完成,将场景中摆设的道具作为画面前景,延伸Z轴的空间感。

图3-33 连续剧《延禧攻略》剧照
我们在准备拍摄全景时,先回答以下问题:
1.全景景别是否准确?
2.以何种方式构图?
3.画面Z轴如何延伸,有没有前景?
4.是一米台俯拍还是矮腿[9]仰拍?
延伸阅读
远景一般用来表现以环境占主导的电影画面,如自然景色、盛大的群众活动等,远景提供的视野宽广,人物在画面内占据极小空间。导演常用远景中的环境空间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三、中景的含义
中景镜头主要展现的是人物与环境,注意避免画框卡于膝盖部位,景别构图中最忌讳关节部位被切,例如脖子、腰关节、腿关节、脚关节等。如图3-34《影》的中景构图,画框卡在膝盖的上部。

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中景镜头大多用于叙事,除去一些特殊的故事情节在景别上有自我风格外,中景在影视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中景画面十分讲究拍摄角度、演员调度、姿势等,注意避免直线条式的死板构图,注意掌握分寸,可根据内容灵活掌握。

图3-35 连续剧《延禧攻略》剧照
中景机位的高度大部分平拍即可,也可以配合全景镜头做一些仰与俯。中景景别对于全景景别而言,叙事性更强,写意性则更弱,在拍摄时讲究画面层次性。为了得到更多的空间感,其使用的焦段大部分在中焦,并且需要在机器的前方放置道具获得前景,或者在场景中自寻有前景的角度,如果机位平拍,前景过大,只能从人缝拍摄主体,这些是中景的主要构图方式。如图3-35《延禧攻略》的中景构图,前景摆放了木架。
四、近景的含义
近景一般拍摄的是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拍摄人物对话时,常用近景景别,由于人物面部看得十分清楚,人物面部缺陷会突出,所以在造型上要求细致,化妆、服装、道具都要十分逼真和生活化,不能让人看出破绽。
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的细微动作,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

图3-36 电影《影》:悲伤的荆州
近景产生的接近感,往往给观众较深刻的印象,近景中的环境处次要地位,画面构图应尽量简练,避免杂乱的背景转移视线,因此常用长焦镜头拍摄,利用景深小的特点虚化背景,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图3-36)。
用人物局部背影或道具做前景可增加画面的深度、层次和线条结构,近景人物的画面主体一般只有一人,其他人物作为陪体或前景处理。

图3-37 电影《影》剧照
延伸阅读(中近景)
我们经常把介于中景和近景之间表现人物的画面称为“中近景”,一般指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所以有的时候又称为“半身镜头”。这种景别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中景和近景,一般情况下,处理这样的景别时,是以中景作为依据,还要充分考虑对人物神态的表现。由于这种景别能够兼顾中景的叙事功能和近景的表现功能,有些电影对于一些不重要的情绪表现,镜头拍摄都使用中近景景别(如图3-37)。
使用三镜拍摄法时,根据以下几点检验画面:
1.近景景别拍摄为了获得前景深突出人物主体,是否使用中长焦镜头?
2.中景景别拍摄使用中焦镜头,是否有前景延伸Z轴?
3.画面构图是否卡在人物关节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