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美术组

第十节 美术组

影视美术包括场景的还原与气氛营造以及色彩搭配两大功能,美术的整体感觉对视觉基调有绝对意义。

一、场景的还原与气氛营造

根据剧本的情节设计,还原场景的真实性为美术的首要目的。美术组堪景之后,结合场景确定置景方案。

根据实际场景做以下分析:

1.是否有与剧本年代背景不相符合的陈设道具,记录需要替换的场景陈设道具。

2.场景反映出的生活气息是否足够,如无法满足影片艺术要求,需要加入何种陈设道具来烘托生活气息。

3.场景中墙面背景是否有大面积的空白。

4.场景中的陈设是否美观,是否存在杂物影响画面美观。

5.演员表演区的置景陈设是否有纵深空间。

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家居场景与21世纪的家居场景存在巨大差异,现在留存的老房子可作为场景拍摄,但实景中仍然会有很多现代的物件,如款式时尚的沙发、现代化电冰箱等。可以从网上查阅20世纪80年代房屋陈设的照片,了解那时候家具、沙发、电冰箱的样式,再把场景恢复到那个年代。这是美术组的场景还原工作

如果需要置景的场景是在农村的小平房,老旧物品可以在废品回收站或者一些古董市场购买,用一些化学用品进行做旧处理,让物件有复古质感。避免场景出现大白墙、大空墙,通常情况用挂画、摆多宝阁等方式来破白,让后景的画面更加丰富。

如果在一部现代戏中,女主人公家的场景根据影片的整个风格是非常现代化的,实地勘景中却发现有一些比较陈旧的道具及陈设,如床比较老旧、厨房用的是煤气灶,那么我们需要将其换成符合影片风格的陈设。

场景中的生活气息可通过卧室的空气净化器、加湿器,客厅的绿植,工作台上的水杯等来营造。另外,要根据角色的经济实力及人物性格布置符合角色的陈设。比如摄影师的家中可能会有非常大幅的摄影作品;艺术家家里的摆件一定是十分精致与考究的;而处于温饱阶段的工人,他家中的陈设一定是以经济实用为主,不会考虑水杯是否美观。

进入实景勘景时,还要注意大面积的白墙。国内的住家装修基本上都是刮白,所以很多影视剧里的场景墙是白色,当摄影师用小景别拍摄人物时,这面白墙便成了人物的后景,没有层次感,还会给人一种纯色背景的话剧表演的感觉。

只要是大面积的空墙都需要破,可以摆立柜,可以挂装饰画,让空墙丰富起来,但摆放的陈设一定要符合场景。比如一间门卫室里的大白墙,挂上一幅字画就会与场景不符,可以钉上挂钩,挂上很多应急服装、应急道具(防震头盔,狼牙棒等)。

在破空墙置景时,一是不能抢主体,颜色尽可能不要太跳,如果整体置景是褐色、灰色、白色这三种偏向暗调的颜色,那么摆在后景的置物架及上面的物件,颜色都不要过于明显,比如一块暗紫色的毛巾或一个亮黄色置物柜,可以用涂料或油漆给置物柜上一遍需要的颜色。

还要注意的是,场景中的陈设是否美观,有没有杂物扰乱画面。每一部电影中的场景,所有陈设道具都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很多初创者在拍摄时,不知道该怎么置景,比如拍一个客厅的场景,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场景一定要干净,除非剧本中设计的就是一个杂乱的场景。其次,沙发上的靠枕要整齐地摆放,书要整齐地放在书架上。

如果想表达一个客厅的主人是书虫,怎么做呢?堆在地上一个角落的书并不足以表达他是书虫,我们需要把整个客厅里所有置物架包括电视柜上都放上书,再把更多的书堆积在地上,不需要说任何台词,观众就可以通过美术置景知道这个人物是爱书的,他很有可能是一名大学教授、记者、学者、作家等。

过于杂乱的场景陈设会影响到画面并影响故事情节,导演想通过细节传达的含义都会被杂乱的场景陈设所掩盖,会让观众无法分清哪些道具是故意放在场景中用来表达特定含义的,所以我们需要把无关情节的道具陈设归纳整齐。

演员表演区的桌椅陈设是否有纵向空间?很多实景客厅的桌椅是背墙而放的,当演员坐在沙发上,演员与后景墙的距离过于接近,就没有了纵深,我们需要把沙发往前移动,并在后墙放置一些家具陈设。

图3-60 电影《小丑》剧照

电影《小丑》中,男演员坐的沙发没有紧贴墙壁(图3-60)。置景时尽可能地延伸Z轴的长度,压缩场景的横向空间。但不是任何场景都适用,比如卧室的场景,床一般来说都会靠墙摆放,导演可以通过设计演员的走位来延伸Z轴,摄影也可以通过挂前景的方式延伸Z轴。演员在窗前的写字台表演时,灯光师可以在后景布点光延伸画面的Z轴。

场景的气氛营造,需要根据实景的场地进行场景设计,但大部分实景的颜色都是比较杂乱的,那么该如何营造气氛呢?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影片整体的颜色十分考究,场景的颜色与服装的颜色都经过严格的设计,这种情况不建议实景拍摄,因为实景的改动太大,不如在影棚重新做景;第二种是美术组需要场景的整体颜色趋于一种色系,与演员的服装有结合,突出主体演员。

第一种情况我们不讨论,花费很高,当然它的效果也很不错,我们以第二种情况为置景目的进行分析。根据实景场地的颜色情况,择优选择改动最小的一种色系,比如客厅的场景,实景的场景中,窗帘是绿色的,厨房的墙面也是绿色的,房屋内有非常多的绿植盆栽。如果场景设计图设计的色系是互补色系,我们就把绿色作为主要颜色,其他颜色的物品全部拿掉,客厅中的沙发是紫色的,我们重新换上一个绿色的沙发套,来改变它的颜色。为了场景层次分明,置景时不要用一种绿色,窗帘浅绿,沙发套就换成墨绿色,地毯换成淡绿色。绿色的互补色是红色,可以让演员穿纯红色的衣服,形成对立色,场景中有绿色也有红色。我们还可以把场景中家具的颜色换成红色,演员的服装也是红绿色混搭。再将场景中其他的颜色全部拿掉,道具的颜色控制在红色、绿色两个色系,这样就完成了场景的气氛营造。

下面介绍一下场景的配色方案。(如图3-61)

图3-61 色相环(另见彩图14)

互补色系:互补色是指两种对应的颜色所形成的对比效果,是现在广泛使用的场景配色模式。以暖色系与冷色系的两种颜色来强调对比度以突出效果。最常见的例子为橙色与蓝色、蓝色和绿色,红色与绿色也是多数好莱坞大片选择的色彩效果。如电影《天使爱美丽》就是互补色系的典型。

相邻色系:相邻色是指色相环上邻近的颜色组合在一起,以达到电影整体色彩的协调感。彼此之间的色彩结合较为柔性,不是暖色调就是冷色调,因此不会表现出像互补色模式那样强烈具有张力的效果。如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相邻色系的典型。

三元色系:三元色是指在色相环上以120度隔开的三种颜色,三元色是电影中最冷门的配色模式,不过适当使用仍会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效果。

以《天使爱美丽》为例,美术置景时的颜色搭配和后期调色是息息相关的,美术组不可能把一个公园的地板全部换成绿色,所以其并没有大幅度地改变场景,只是在场景中加入红色的道具。

如图3-62、3-63,美术组提前把场景中某个陈设道具换成了红色,并让演员穿红色的服装,把场景中其他的道具及环境都往绿色做偏移处理。但只要是美术组可以控制的室内,都会做一个红绿色的搭配,并控制场景中的颜色。我们不会在《天使爱美丽》的红绿配色的场景中突然看见一个紫色、蓝色的道具,这是基于美术师前期对场景色彩的控制才达到的效果。

图3-62 电影《天使爱美丽》剧照(另见彩图15)

图3-63 电影《天使爱美丽》剧照(另见彩图16)

因为色彩是通过红色、蓝色、绿色三基色构成的彩色画面,所以美术组除了置景工作,还得考虑颜色搭配问题。通过后期的达芬奇调色我们可以知道,画面的美感,主要是因为颜色存在层次感,所以在拍摄时,美术组主要是看前景、中景、后景的颜色有无层次。一些特殊的场景除外,比如夜市、霓虹灯大街会有很多的色彩。一般情况下,场景的颜色不超过三种大的色彩,因为当颜色过多时,会影响我们去欣赏故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影片服务。

最重要的是演员的服装颜色与场景的搭配,比如在一个橙色居多的场景内,我们让演员穿一件冷色调的服装,演员就在场景中突显出来,而且在后期调色中,我们不用费多少工夫就调出了画面的层次。

勘景结束之后,美术组需要第一时间把颜色搭配的方案告诉服化组,让他们控制服装颜色并成为场景色彩搭配的一部分。大部分国内电影都没有做到这一步。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后期制作,后期制作必须建立在前期的拍摄基础上,美术组做得漂亮,后期才会使影片更具有电影感。

这是一部现代戏。一位货车司机因车祸瘫痪,肇事司机逃逸。货车司机的妻子为了救治他变卖了城里的住房,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一家人从城市搬到郊区生活。

导演组挑选场景的时候找到类似于图3-64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如果直接拍摄的话,会离电影感非常遥远。场景中的杂物太多,桌上的水瓶、沙发上的物件、墙上的大红色日历、电视机上的假花,都在破坏场景的美学。这是一个常见的农村房间的布置,不是电影要求的场景。下面我们开始布景:

先假设场景以相邻色黄色和红色为色彩搭配。

1.把与年代不符的老款黑白电视机替换成彩色电视机,电视桌、沙发可以保留。

2.场景是客厅,我们可以在门口放置一个挂衣架及一个鞋柜。在沙发周围放置一个落地灯,或者是吊灯,款式一定要老旧,如果是冬天的戏份,可以再摆一个小型的烤火炉。

3.在画面后景的白墙上挂一幅画,如果这家人有孩子,可以挂一幅一家三口的儿童画。画的旁边再挂一个小置物架,上面整齐地摆放一些生活杂物。比如水杯、小孩的文具等。

图3-64 平房客厅场景

4.清除场景中杂乱的物品,比如暖瓶、墙上过于抢眼的红色日历、门上的福字、沙发上的杂物。很多初创者会把场景中的生活垃圾当成生活气息,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冬天的烤火炉是生活气息,人们会用到的东西是生活气息,吃剩的食物、包装袋等是生活垃圾。沙发套的颜色也过于花哨,可替换成符合场景配色的黄色或者红色。

5.靠墙的沙发往里移动,沙发的后面放置一个小立柜,并在小立柜上放一个小台灯。背景的白墙一半以下刷淡黄色墙漆。当然也可以用红色,这取决于整体家居的色彩与墙面的搭配。

更换的沙发套的颜色和墙面的颜色不要太接近,除非就是想要那种浑然一体的色彩感觉。我们可以设计木质的家居陈设为黄色色系,其他的如沙发垫、墙上的画、置物架上的水杯、小孩的文具都是红色。

场景布景时,要时刻记得场景的色彩搭配,不能把图3-64的场景变成一个杂乱的大染缸。

场景的色彩搭配会影响戏剧情绪。如果发生在这间小平房内的故事都是温馨的、开心的,那我们用相邻色黄红色的搭配会非常适合故事情节,但如果故事情节恰恰相反,在这个房间内发生的都是一些比较悲伤、忧愁的故事,那黄红暖色调的色彩搭配就不太适合了。

二、现场主要工作内容

要点小结

拍摄电影的基本要素:

(一)导演的案头工作

(二)导演的现场工作

(三)矢量图

(四)狭窄型场景布光

(五)宽泛型场景布光

(六)夜戏布光

(七)同期声录制

(八)环境声录制

(九)美术置景

剧本中所有的场景布景完成之后,美术组就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现场实拍的过程相对来说就比较轻松了。但大部分剧组的美术组不是提前置景,美术置景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比如9月份开机,7月份开始置景,正常情况一个月就完成了,富余一个月时间是用来调整与修改的。但这两个月的置景时间,剧组是需要支付场地租金的,大部分剧组为了节约预算提前一到两天开始置景,所以美术组很忙,每天都在为第二天拍摄的场景赶工。同时导演也很苦恼,因为如果美术组的场景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可能面临无场景可拍的情况。

我们接下来讲讲美术组的其他工作内容。

在准备开拍前,美术组的道具小组要根据剧本把提前准备好的戏用道具放入场景中,或分发给演员。比如外卖小哥的外卖道具,男演员给女演员写的信等。拍摄结束后都要回收,让道具部门统一管理。但如果是不能提前购买的道具,比如提前购买的冰激凌,到现场拍摄时就融化了,除非有冷冻箱保存。所以大部分预算有限的团队会在临开拍的时候再准备这类道具,但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让整个现场等一个道具。

还有一些道具损坏的情况,道具组只能配合导演工作,重新再买。现场是不能等道具、不能等服装、不能等演员的,当导演改变拍摄计划,或者拍摄计划提前时,其他部门必须第一时间全力配合完成工作。

正式开拍后,因为演员的表演,场景中的道具与陈设多少会有移动。所以当一个镜头拍摄结束后,美术组第一时间就要复景,把场景里的所有陈设道具恢复到开拍前的状态。摄影师需要移动场景中的陈设借机位时,美术组要立刻配合摄影师。当摄影师拍摄完成这个镜头,导演认可后,美术组要复原其位置。

当演员有过激表演时,比如两人在房间里打斗,场景中一些易碎的道具,都需要准备很多份,如果拍摄一遍NG或者导演还需要拍摄其他景别时,美术组就需要把场景恢复到没有打斗之前,包括墙面的补色、一些桌脚的细节补色。所以一个场景开拍之前,美术组需要用手机拍摄一张照片,在复景时作为参考。

思考与研讨题

1.在你的拍摄现场,哪里是表演区?

2.与摄影部门沟通此场戏的总体景别大小、景别排列规律、摄影角度、运镜方式。

3.与灯光部门沟通此场戏的色温、场景内的光源位置及演员的面光。

4.与录音部门沟通此场戏的特殊镜头使用哪种方式收音,特殊环境声如何收录。

5.与美术部门沟通此场戏的场景陈设、道具摆放。

6.与执行导演沟通此场戏的表演任务,演员的内心活动、表演情绪,特定的人物动作,走位设计。

延伸阅读

波德维尔,汤普森.电影艺术[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 资料来源:3U文域,http://www.uuudoc.com/doc/1D1F1B1D1C1C1H1B1D1K1B1E1H1F1H1G1L2N1F1D1L1D1D1E1I1C1D.html。

[2] RGB色彩模式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通过红(R)、绿(G)、蓝(B)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

[3] raw格式是一种记录传感器获取的全部光学信息原始数据。可以将raw理解为原始图像编码数据,也可以形象地称其为“数字底片”。

[4] log的英文全称是logarithmic,是一种采用对数函数应用到曝光曲线的视频记录形式。

[5] 709色彩是高清电视的国际标准。

[6] bit值就是“色深”参数,8bit表示256灰阶,10b表示1,024灰阶,灰阶级数越多,表示颜色越精细。

[7] 高扣指的是一种高角度俯拍的拍摄手法。

[8] 低仰指的是一种低角度仰拍的拍摄手法。

[9] 重型三脚架中高度最低的矮腿。

[10] 资料来源:影视工业网,https://107cine.com/stream/entry/50142?reply_id=19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