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景别的选择

第二节 摄影景别的选择

拍摄的素材与电影素材有很大的差距,因为从视频素材上升到电影素材,摄影的构图,灯光的氛围等都要达到专业的标准。初创者在现场拍摄时基本都是随意摆放机器,凭感觉来选择角度且对于焦段的选择没有太多的意识,对于长焦焦段及广角焦段的使用不规范,例如拍摄演员对话时,使用长焦焦段。

虽然电影摄法没有唯一标准,规定某种焦段拍摄某种景别,但是标准化的影片制作方法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谈创新。对于初创者来说,由于其对影片的风格、画面的体系还没有太多概念,最好不要立刻谈及摄法。

图3-3 各景别示例

几乎每个初创者对于景别都有概念和了解(见图3-3),但是在拍摄的作品里可能有大量不准确的构图,不准确的构图是造成画面不美观的原因之一。

造成构图不准确的原因大部分是不控制演员的走位,受表演范围影响,初创者拍摄的作品有一个共性,画面中演员根据表演走位,构图却没有根据演员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初创者为了避免构图不完善的问题,会控制、减少演员的动作及走位,这种错误的做法会让电影丢失表演艺术。作为摄影师要时刻配合演员的表演,而不是随意把人物框在画面之中,不考虑人物运动变化带动的构图变化。

摄影景别不准确的情况在初创者的作品中普遍存在,专业的电影摄影师拍摄的每一个画面都不会有景别不准确的问题,作为摄影师,景别的准确是基础。希望初创者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在影片拍摄时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一、摄影景别及构图的主要方式

(一)三分构图法

三分之一法则即黄金分割法,是摄影构图中最重要的一个准则,原则上在摄影构图中都以三分构图法为基准,但摄影条件及内容是多元化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三分构图法是运用黄金分割的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三点最接近黄金分割的位置,因此能给观众最基本的美学感受。三分法把画面从上到下三等分,从左到右三等分。这样我们会有4条三分线,以及4个三分线交点。重要的线放在4条三分之一线上,重要的点放在4个三分之一线的焦点上。(如图3-4)

图3-4 黄金分割法示例

当拍摄画面以单个人物为环境的全景画面时(如图3-5),构图优先以站在前景的人物为画面重点,保留整个人物的整体性,再按照三分法把人物放在竖线的三分之一线上,画面远处的地平线放在横线的三分之一线上。在创作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主体位置,例如画面中天空十分漂亮,为了得到更多的天空以充实画面,可以打破三分构图法,让更多的天空进入画面。

图3-5 三分构图法示例

当画面中人物处于表演运动状态时(如图3-6),根据人物运动的方向来决定其在画面中的位置。例如人物从左往右进行运动,在构图时将人物放置于左1/3线,人的行进空间较大,视觉感受较为宽松。反之人物放置在右1/3线,则会让人感到压抑。

图3-6 运动中的人物

当拍摄人物近景景别,人物脸部朝右,构图上将人物放置于画面的右边,视觉感受较为紧张,决定人物的摆放位置是为影片表现的内容服务的。拍摄特写景别时,通常将人的眼睛放置于三分线交点,根据人物不同的表演情况决定人物的哪只眼睛放置于三分线交点,拍摄人物两只眼睛的表演位置,人物离摄影机更近的那只眼睛放置于画面三分线交点,人物面部朝左,就放置于右上三分线交点,人物面部朝右就放置于左上三分线交点。当出现人物正面对摄影机时,人物两只眼睛距离摄影机的距离一样近,通常将人物靠画面边缘的眼睛放在画面三分线交点。

(二)居中构图法

三分构图法是摄影构图的最普遍方法,它符合美学原理,也符合人眼视觉焦点。居中构图法的镜头画面是创作者的第一生理反应,就如同给你一张纸,让你写一个大字,你往往会写在正中间。

三分法更多的是压制创作者的生理反应,达到美学的标准,从摄影技术上看居中构图真的不可取吗?其实,在很多场景拍摄时都需要居中构图,并不是所有的摄影构图都是三分法。使用居中构图法要结合环境及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情况。

1.强调画面对称

被拍摄主体居中放置。

2.画面主体对称

画面中两个主体对称存在时,以画面对称轴居中放置。(如图3-7)

图3-7 电视剧《延禧攻略》剧照

3.大主体居中

故事情节需要突出主体,居中构图更能突显主体本身及强调所要刻画的主体,前提是主体足够大或主体需要刻意强调(如图3-8)。原则上大主体居中要具有一定的画面占比,当拍摄的主体不够大时还是需要遵循三分构图法。热气球主体放在右1/3三分线上,因为画面中的热气球对于整体画面不足构成一个大主体。(如图3-9)

图3-8 热气球大主体居中

图3-9 热气球三分法构图

二、景别的含义

景别是电影摄影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构成影片风格、导演风格和摄影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任何影片都是用不同景别的画面,有规律、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视觉构成关系。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会选择特定的景别构成影片的视觉叙述主体,贯穿整部影片,或是让某一类型的景别在某一场戏中成为一种趋势。当一部电影的无数个带有叙事元素、写意元素的镜头组合,以不同的创作风格、景别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排列起来时,便会形成一种视觉变化节奏、一种画面视觉流、一种景别变化的外在形式,这就构成了镜头画面的造型风格。

镜头语言和文学语言一样,文学语言由文字组成,镜头语言由镜头组成。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景别组合就是镜头语言(这种组合要因故事情节设计)。

《日心说》片段1

案例分析

电影《日心说》中有一场戏是田海去世后,记者夏晓林去田海家中采访,田海的妻子肖雪与夏晓琳说起田海生前的故事及她对于死亡的理解。成片中剪辑师用几个大景别镜头和中近景来回切换,中近景景别只有一个镜头。这段戏人物情感升华,剪辑师想通过景别的切换让内容更有张力,但因为镜头缺失不得已切全景系列镜头,为了保持张力的延伸这里是不应该出现大景别镜头的,这是导演和摄影师在前期准备及现场拍摄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现场拍摄时为了得到更强的现场感气氛,B机摄影背上斯坦尼康进入演员表演区,关闭A机。B机摄影拍摄完成后,双机上脚架拍了一个全、中景镜头。双机拍摄的这两个镜头,由于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演员的情感表演,忽略了故事情节的上升、戏剧气氛的渲染,导致后期剪辑中需要其他景别的画面时没有素材可用。

中焦拍摄的中景切到斯坦尼康拍摄的中近景现场感很强,斯坦尼康镜头切到中景演员表演离观众远,情绪下降。原因是前期分镜头脚本组合镜的设计有问题,由于拍摄场地无法满足拍摄需要,导演组又被其他烦琐事务分心,忘了该场戏因场地问题需要修改分镜头脚本。

由于影片故事纪实性强,整部影片以中景为主要景别,人物叙事时常用中近景,很少使用近景、特写景别。景别的组合是组成画面体系的一部分,是导演镜头语言风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它决定着影片风格、叙事风格、导演风格。

三、景别变化规律与影片叙事关系

景别变化的规律由景别组合方式及景别切换速度组成。景别组合的方式主要分为:逐步式变化、跳跃式变化、混乱式变化(详见第三章第一节),景别的切换速度指在后期剪辑中每个景别的时长,大部分类型片的景别变化非常快。

例如动作片中常见追逐枪战戏份,明快的景别切换速度、跳跃式的景别组合,才能烘托故事情节的张力,让枪战变得更具紧张性。但当枪战戏份需要根据影片浪漫风格表达时,枪火与动作就变成次要,人物之间细腻的情感成为表达的重点。

舍弃快速的景别变化,大量使用慢速镜头、逐步式的景别组合是景别变化规律。景别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节奏性,在景别组合中跳跃幅度越大、节奏越快,景别切换中,单个镜头时长越短、节奏越快。

景别变化规律设计不能脱离影片风格和故事情节,创作实践中景别变化规律可用于对影片整体节奏或者一个叙事段落节奏进行针对性设计,从而完成影片节奏的控制。

例如在《日心说》中,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人物的情感与关系需要逐步铺垫。在宏观设计影片景别变化规律时,避免跳跃式景别组合,用逐步式景别组合保证影片的流畅性。

延伸阅读(景别变化与素材量的关系)

初创者设计景别变化时,需要注意拍摄的镜头素材量。例如某一个叙事段落中,女主人公因火灾困在楼道,所有楼层的应急出口都被锁住,女主人公命悬一线。根据情节情绪,我们用大幅度的跳跃式景别加快节奏,全景切到近景或者特写。素材量同时也随情节张力的提升变大,现场拍摄时需要拍摄各角度的全景、特写、近景景别。

为了丰富素材量,现场调度也要随之丰富,否则拍摄的多角度景别仍然单调重复。前期明确景别变化规律,现场才能清晰地拍摄,从而节约大量的拍摄成本,比如:

全景:火灾现场,女主的闺蜜看到铁柜倒下,及时把女主人公推出屋外。

近景:闺蜜被压在铁柜下。

近景:女主人公从地上爬起进屋救闺蜜。

全景:屋内爆炸,女主人公被炸回走廊。

特写:女主人公嘶喊。

以上是根据戏剧情节设计景别的变化规律。

四、景别变化与画面构图关系

拍摄场景因剧情的不同而变化,景别变化规律随故事情节内容而变化,可能会造成画面中场景美感的丢失,需要结合不同情况做分析,创作者必须具备自主意识分辨各类景别的优缺点。

例如一个宏伟的宫殿外,将领举剑起兵出征。全景景别表达宏伟的气势,近景景别表达将领的内心活动。因场景环境的影响,近景景别视觉上不如全景景别画面美观,大量使用近景景别造成段落情节美感缺失。

假设故事情节是两国交战,兵临城下,将军此战九死一生。将军贪生怕死,头天夜里一家老小商量准备逃跑,没想到主将突发疾病离世,将军临危受命,此时将军的 内心活动充满戏剧性。出征情节的重点以将军挂帅为主,出征的气势磅礴为辅。可以使用24mm的镜头拍摄一个环绕人物的近景镜头,24mm拍摄画面中后景的士兵,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出征前的气势磅礴,同时位于前景的将军面部表情(复杂的内心活动)也保留在画面之中,但因场景原因,画面的构图美感会在一定程度上丢失。

要点小结

在剧本分析过程中,影片景别的把握是在于全片,而不是单独某一个镜头,分析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片全片的叙事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镜头景别为主?在影片中是什么样的主导趋势?对影片的风格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镜头景别组合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点?对情节段落的节奏有着何种影响?对影片的叙事有什么样的帮助?

(三)影片中角色产生对白时,正常叙事使用何种景别,特殊情节、情感爆发使用何种景别?

例如电影《日心说》,结合影片的题材、风格、叙事情节,使用中景、中近景景别,镜头之间的变化是组合镜长镜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通常使用中近景别与近景景别完成叙事对话,这是根据导演的审美惯性与影片的画面风格、故事题材进行设计的。

(四)电影场景中的内景景别组合、外景景别组合特点是什么?它们分别在外景和内景中对于人物、叙事、对话、动作的表现与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例如内景的景别组合中,何种景别多次重复使用,其作用与故事情节存在何种联系,如何为故事主体服务。

(五)场末的景别与开场的景别应用存在何种特点?场景连接通过何种景别处理,处理方式是否存在规律?

例如电影《花样年华》中,硬切、黑场等方式的场景转换大量使用。通常情况下,全景系列的镜头被用作场末景别与开场景别,全景景别有很强的舒缓情绪的作用。利用每种景别特有的情绪配合场景的结束与开始。

(六)景别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动作的表达起什么作用?某些特殊情况下,景别以一种特殊符号的形式出现,代表着特殊的含义。以固定或重复一种景别的方式展示特殊的人物形象、特殊的人物性格、特殊的叙事内容、特殊的情绪要求、特殊的动作方式,起到深化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五、总结

景别组合通过跳跃式、递进式两种方式控制影片叙事的快与慢。影片的主要叙事景别与影片的风格结合产生化学反应,场景连接的景别与叙事方式结合,如没有特殊的叙事情节,一般叙事方式的场景连接做到保持张力或者舒缓节奏就可以了。

景别变化方式要与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关联,注意景别变化与画面构图之间的关系,权衡全景(损失人物面部细节)、近景(破坏场景本身的构图)的取舍,景别起到深化影片主题、塑造人物、参与叙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