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实操技巧
一、灯光来源
灯光师的任务是给画面制造明暗关系,为故事情节服务。
很多初创者使用灯具布光时并不考虑灯光来源,其实灯光来源是影视布光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例如在一组室内拍摄镜头中,第一个镜头是正脸的近景,布光下人物是明显的阴阳脸,第二个镜头是一个人物密度很低、窗户透亮的画面,这组镜头视觉非常自然,光源从窗外投射而来,布光光源通过场景发光源、自然光源交代。灯光来源和生活逻辑存在一定联系,但很多初创者违背了这个原理。
错误做法为:
1.纵深很长、密度中等的长廊场景,由于中近景拍摄时人物脸部太暗,主体不明确,于是对人物面部补光,导致大景别与小景别光感不衔接。
2.密度中等、无明显明暗对比的走廊场景,为提升画面的光影层次,错误地选择走廊局部范围,直接高光打进画面。在封闭式走廊场景中,没有窗户可以交代高光的来源。
正确做法为:
1.家中餐厅场景,模拟日光的布光方式,光源以窗户为自然光源进行布光,场景中主光源均从窗户方向投射。
2.高级餐厅场景,模拟餐厅人造光的布光方式,光源以餐厅吊灯为人造光源进行布光,场景中主光源均为顶光。
二、三点布光原理
(一)三点布光
我们走进片场就能看到场景中千变万化的灯光布置,大多都是按照三点布光的原理。电影布光无论使用多复杂的灯具,最本质还是遵循三点布光原理。把一个场景交给100位灯光师布光,会得到100种不同的灯光效果,但其都遵循着三点布光原理。
假设机位在人物正前方稍右侧角度拍摄,首先布置三点布光中的主光,通常情况下,从右侧与人物呈45度角放置,人物体型偏瘦则角度小,体型偏胖则角度大,以形成等边三角形的鼻影。
主光投射用来打亮人物主体,人物被照亮之后产生大面积阴影,三点布光中辅光用来平衡主光造成的阴影,在主体的左侧面投射一个辅光源,消除人物的阴影。需要注意辅光源不能破坏人物面部的明暗关系,柔化人物面部过硬的阴影即可,所以主光源与辅光源存在2:1的光比关系,即主光比辅光亮。
三点布光中轮廓光的目的为凸显主体,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层次,位于人物的斜后方布光,因轮廓光的特殊性,作为凸显主体的光源通常为硬光,如果灯光太柔,轮廓光就不易分辨,人物与背景画面剥离效果不显著,如图3-44。

图3-44 三点布光图
(二)人影消除技巧
通过对初创者布光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人物黑影是画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大的黑影似乎一直是初创者布光时的巨大阻碍。对于布光时的人物黑影有几种处理技巧:
第一,影视布光讲究自然,但绝大部分的影视灯具,如镝灯照明亮度极高,通常情况不要将聚光灯直射在演员的脸上,使用一块白旗(柔光板)遮挡在灯光前,柔化聚光灯的硬光。
第二,灯光与演员需要保持一定距离,距离越远阴影越实。
第三,灯位高度要高于演员,避免与演员齐平。
三、实例讲解
(一)狭窄场景的三点布光技巧
图3-45为大学宿舍平面图,人物主体位置位于过道,背对窗户。演员在场景中没有走位调度,一直在固定位置表演。这是一个常见的室内场景布光例子,我们来分析这个场景的日戏、夜戏两种氛围的布光。

图3-45 大学宿舍平面图
1.日戏气氛
(1)演员背对窗户而坐
场景照明受晴天自然光线影响,窗外充足的自然光线可以充当人物主体轮廓光。如果窗外自然光线亮度过高,需要在窗外架设白旗对自然光进行柔光处理,是否柔光取决于自然光与室内人造光的光比。
如果户外是阴天,自然光线较少不足以充当轮廓光时,就需要在人物背后架设一个聚光灯作为轮廓光。轮廓光的摆放位置,取决于摄影构图景别的大小,当景别较小、室内灯位距离充足时,则在室内架设聚光灯;当景别较大为全景景别时,在保证灯具不穿帮的情况下,只能将聚光灯放置窗外。所以大部分剧组拍摄室内场景时,优选低楼层场地拍摄,最佳情况为一楼,省去高台搭建成本。
演员因背对窗户而坐,处于背光,演员的脸部较暗,按三点布光原理,需要对演员面部拟造光源,架设主光灯,在演员45度角左右放置1.2K镝灯(日戏色温大概5,500K左右,镝灯5,600K统一摄影机色温),并架设白旗,在演员的另一侧架设575W聚光灯作为辅光灯,同样架设白旗。
因为光比的原因,聚光灯的功率特意做了区分,一强一弱,如果发现人物脸部灯光还是非常硬,可以替换更厚的白旗,让灯光更加柔化,或将聚光灯往后移,拉大灯源与主体的距离,从而减弱亮度。(图3-46为演员背窗)

图3-46 演员背窗
(2)演员正对窗户而坐
以图3-47场景为例,根据场景照明条件的观察,演员脸部受到自然光的照射,照明条件良好。假设演员脸部受户外自然光的影响,光照均匀,但脸部缺少光比变化,则要为人物脸部进行光比的修饰。

图3-47 演员正对窗户
同样在演员的右侧(主光位置需要根据主光源方向决定)45度角架设一个1.2K镝灯(聚光灯)并架设白旗柔化,加强光比。再观察画面中演员脸部是否存在明显阴影,如果有阴影,架设辅光消除,如果没有阴影,则无须架设辅光。
当演员面对窗户站位,按生活逻辑来说演员身后不具备光源,则无须布置轮廓光。但出于布光通透性的考虑,可以放弃一定的生活逻辑性,架设轮廓光强化画面层次。类似情况无唯一标准,以不同导演或追求美观或追求自然的要求为准。
大多数初创者因预算问题雇不起专业灯光师,自己独立完成影片布光时有以下几点需要避免:
●布光时总是追求亮度,常用人眼判断光感。
●几乎不使用柔光辅件,影视布光中辅件的使用比灯具重要。
●不考虑照明来源,不管演员在场景的位置,灯具始终直射演员,人物的黑影一直存在。
●布光思路中缺少对灯光角度、高度、色温的运用。
(3)演员有走位调度的情况
图3-48为宿舍场景加入人物走位调度的示意图,演员从背对窗户表演,到转身走到窗前正对窗户,再移动到床边,布光目标便从固定的人物到运动的人物。

图3-48 演员有走位调度
根据三点布光原理,无论演员位置如何发生变化,主光、辅光、轮廓光始终对人物布光。一场戏是一个个镜头逐一拍摄而成的。当演员处于场景的不同位置时,需要根据不同位置的特性进行布光。场景中窗外的自然投射光作为画面中的光源。
演员处于位置①时,照明条件处于背光位置,脸部较暗,为了让画面自然,通过压低自然光、轮廓光,拟造人造光、主光、辅光,形成三点布光关系。
当演员起身往位置②窗边走去时,摄影因人物的走位重新构图,摄影机变成机位②,位置①中轮廓光变成位置②的主光。窗外的自然光变成了主光源,位置①的灯具全部拆除,按机位②以三点布光原理重新布光。
演员从位置②运动到位置③,摄影机改变到机位③,拆除位置②的所有布光,此时由于窗外自然光的照射,演员的脸部形成阴阳脸的明暗关系。除了特殊情况,灯光师一般会使用大面积柔光布柔化自然光消除阴阳脸的明暗效果,再重塑演员脸部明暗关系,在人物右侧45度架设主光源,左侧架设辅光源,演员的右后方架设轮廓光。
2.夜戏气氛
在相对狭窄的空间,夜景该如何进行三点布光?我们以实例进行分析:场景仍为宿舍场景,演员走位调度为背对窗户而坐(如图3-46)。
(1)环境光布置
如果场景环境气氛为“冷清的宿舍”,为达到环境气氛的艺术效果,设计屋内环境光为钨丝灯3,200K,窗外环境光为月光5,500K。影视布光中灯光的色温与场景的气氛直接关联,并与摄影机色温挂钩。
如在日戏布光时,摄影机的色温是4,200K,模拟日光的照明色温在5,600K左右,两者相加画面呈现效果就是5,200K的日光色温。而夜戏布光时,钨丝灯色温3,200K加摄影机的色温3,200K,最后显示出的黄白光色温大概是4,200K,而模拟月光的镝灯(5,600K)会变成蓝色,色温大概在7,000K左右,用幽蓝的月光表现“冷清的宿舍”的效果。
一般夜戏场景气氛以冷暖调居多,冷暖调的视觉越强烈,布光时两种色温越分明,将摄影机色温调成4,200K拍摄,3,200K的钨丝灯会变成黄色,窗外模拟月光的镝灯变成5,200K的白光,加装一张高色温的色纸改变镝灯的色温让它再发出蓝光,实现冷暖调的场景气氛。
(2)人物光布置
如果演员面向窗户(如图3-47),则蓝色的月光变成了主光,右侧架设镝灯加白旗为主光,左侧架设镝灯加白旗为辅光,轮廓光变成暖光。
图3-46中演员背对窗户,因场景气氛设计,对人物使用3,200K的钨丝灯一主一辅,根据视觉逻辑,轮廓光应为月光,使用镝灯(5,600K)布设轮廓光,光比为:月光为1,屋内的主光为2,辅光为1。
当演员走位发生调度变化(图3-48),演员走到位置②时脸部朝窗,重新进行三点布光,月光变成主光,钨丝灯变成轮廓光,光比为:主光月光为1,辅光月光为0.5,轮廓光暖光为0.5。
当演员走位至位置③,演员脸部受到月光、室内钨丝灯不同色温灯光的照射,位置③的主光源由光源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决定,人物离窗近时,月光为主光,人物离窗远,室内暖光为主光。
3.光比问题
电影视觉具有流畅、自然的特性,摄影中同一场景镜头之间,曝光需要衔接,灯光同样遵循此原理。灯光在同一场景中光感衔接时,主要以光比为参考。
如图3-48,演员在位置①时,光比为:主光为2,辅光为1,轮廓光为1。
演员从位置①到位置②时,窗外自然光从轮廓光变成主光,主光变成轮廓光。要衔接两个画面光感亮度,保持三点布光光比关系,光比为:主光为1,辅光为 0.5,轮廓光为0.5。
场景内,演员在位置①时窗外自然光亮度为1,拟造主光为2,辅光为1。演员在位置②时窗外的自然光变成主光,依照景别灯光衔接原理,自然光应该保持演员在位置①的画面亮度。如果演员在位置②,光比为:主光为2,辅光为1,轮廓光为1,与演员在位置①的光比一致,视觉上整个场景光亮密度会提亮一档。
4.长镜头布光技巧
以图3-48为例解析组合镜长镜头的布光技巧,演员调度依旧为位置①—位置②—位置③。组合镜长镜头由于是连贯长镜头,拍摄一气呵成,需要一次性完成布光,长镜头布光中需要灵活运用场景中的道具,一是让灯具以日常照明灯的形式出现,二是根据场景的特征,将灯隐藏于画外。
布光思路依旧是三点布光原理,为避免穿帮尽可能不使用灯架支撑,因为摄影机可能会有180度甚至360度的角度改变,图3-48中演员的位置①—位置②—位置③,摄影机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所以使用轻便的三基色管灯更有利于布光工作,同时三基色管灯是散射光,光感相对柔,只需要在灯管上遮一层柔光纸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柔光效果。
kino加柔纸的灯光质量不如镝灯加白旗柔化高,但为完成组合镜,狭窄空间里只能放弃体型较大的镝灯。在墙壁与墙壁之间安装支架,将一盏三基色管灯按45度角安装,再由工作人员手持简易型led灯作为辅光,使用自供电的灯光设备可以避免穿帮。当演员坐着表演完站起身往窗口走去时,摄影机跟随人物发生运动,机位180度到演员的正面,同样,手持led灯的工作人员要及时离开拍摄现场避免穿帮。
演员在位置②时,提前在窗外布置柔光旗柔化自然光,并在45度角布置聚光灯,加强主光的亮度为演员制造光比,让聚光灯的亮度强于被柔化的自然光,正好形成2:1的光比,省去辅光灯的布置,节约布光空间,减少穿帮的机会。由于宿舍场景的限制,位置②的灯具需要放置在窗外,反复调试避免摄影机在拍摄位置①时穿帮。
演员在位置③时,演员从窗边走位至床边而坐,具有两种布光方式:
方法一:需要结合场景特点加入发光道具进行布光。在位置③演员面前的桌上放置一个台灯,将台灯中灯泡换成大功率的灯泡,作为位置③的主光。
方法二:在演员左上方放置一个散光灯(加柔纸),再用黑纸包裹作为主光;在右上方放置散光灯(加柔纸),再用黑纸包裹作为辅光。
方法一中利用发光道具台灯作为主光,光源以道具的形式出现,画面光效更加自然,但由于使用民用型灯具,光效质感不如方法二布光效果。
方法二中要避免位置③的主光影响到位置②的主光,尽可能控制光的散射,使用黑纸包裹散光灯,避免摄影机拍摄演员从位置①到位置②时,受到位置③的光效影响。
要达到高质量的布光效果,通常处理较为狭窄场景时,一般不采用实景拍摄,而是在影棚搭建场景,影棚不会受墙体高度限制,场景可自由拆卸,灯光具有更多空间,灯光效果能达到更高要求。
组合镜长镜头灯光运用可借鉴电影《鸟人》,片中二十几分钟的长镜头,涉及多次转场景,难度非常大,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灯光师充分结合场景特性,设计合理的布光方式,出色完成了该片的整体布光。
出色的布光需要大量的时间调整,大量的人力配合,所以预算有限的剧组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拍摄偏长的组合镜长镜头,这对剧组人员设置、拍摄周期、资金都是考验。
(二)宽阔室内的布光技巧
电影拍摄中除了狭窄的室内场景,相对宽敞的室内场景也经常遇见,图3-49是大学阶梯教室的场景布光,实际操作中也可运用于其他宽阔室内场景,如公司的工位区、某办事处的大厅等。场景中的光源来自左右两侧的窗户,假设右侧窗户的光为主光源,则该场景所有画面光比以右侧窗为主光源。
图3-49中演员的位置①处于阶梯教室的正中央,机位①在演员的正前方拍摄,根据三点布光原理,人物右侧放置主光,左侧放置辅光,右后侧放置轮廓光。因摄影创作需要,为丰富拍摄素材,位置①的调度拍摄侧脸角度镜头时,摄影位置移动至机位②。

图3-49 大学阶梯教室布光
当摄影重复拍摄演员某段表演时,灯位无须发生改变,画面中的光源并不因摄影角度改变而变化,故对于机位②拍摄的画面,灯光并不需要按侧脸进行三点布光。
单一灯位多角度拍摄,布光讲究不同机位光比衔接,如图3-49机位②的画面背景变成窗户,机器从正面变成侧面,受到自然光的直射,画面变成逆光拍摄,机位②画面曝光会高于机位①的亮度,此情况画面光比衔接有两种方式:
一是使用大面积柔光布压低自然光亮度,让光比恢复2∶1∶1,衔接画面光比。
二是提升辅光亮度,提亮逆光的侧脸,让光比恢复2∶1∶1。
为什么人物发生走位之后要按照三点布光,机位发生角度变化时不用重新三点布光呢?
影视强调画面光影衔接,实际操作时为保证场景中亮度不变,建立自然光永远为1、主光永远为2、辅光永远为1的灯光光比。人物逆光背对窗户时,主光来源于哪里?也许是演员面前画外的壁灯,电影对于光源要求非常严格,影片中会利用场景的光源道具交代光源。人物不管移动到哪,我们都要重新布光。
图3-49中演员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机位发生了改变,并不需要重新布光。灯位不变机位发生变化时,因进光量的改变,灯光的亮度在画面中会发生改变,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并与上一个机位画面光比衔接。
四、不同景别日夜气氛布光实操
影视布光对于各景别都有独特的布光思路,全景景别布光讲究其势,小景别布光讲究其质。
(一)日戏各景别布光实操
宽阔场景各景别布光
全景布光以图3-50为例,一个阶梯教室左右两边都有窗户,布光的气氛为日间,场景中有自然散射光。主体在位置①,摄影机的全景景别几乎包含整个教室。全景布光按三点布光原理,右侧为主光源,教室场景右侧窗外放置大功率镝灯在45度角进入高光(加白旗柔化),左侧窗外放置大功率镝灯(加白旗柔化)作为辅光消除高光阴影。如画面中阴影仍然过重,需要提升场景内整体密度以消除过重阴影。
画面因受左右两盏大功率镝灯布光影响,亮度很高,低功率的镝灯因亮度不足没有效果,场景内需要高亮度散射光柔化阴影。在机器后方放置一个大功率镝灯(如辅①),受距离影响辅②离演员位置很近,需要通过米菠萝反光再使用白旗柔化,将镝灯的聚光打散,变成均匀的散光从而提升场景密度。
米菠萝是布光常用反光的附件道具,当室内布光时,灯位距离不够又需要散光的情况下,利用米菠萝反光,再用白旗柔化。也可以使用多盏大功率的三基色管灯挂在屋顶发出散射光,提升密度,柔化阴影。
在右侧窗外斜后方架设一个镝灯做轮廓光,完成全景布光。全景布光中主要以环境为主,人物为辅,对场景内光影重新造型,因太阳光的影响,小功率灯具会直接被太阳光掩盖,需要布光灯具功率变大。

图3-50 全景布光实例
中景布光以图3-51为例,根据机位②对中景镜头进行布光。机位②画面中人物的位置不变,即灯位不变,但机位的改变导致进光量发生变化,机位①变换机位②顺主光位后,主光要再加一块白旗柔化。如果演员发生走位的变化,如图3-51的位置②,机器移动到机位③拍摄中景镜头,那就要重新布光了,左侧变成主光,轮廓光变成辅光,辅光变成轮廓光。

图3-51 中景布光实例
中近景布光,图3-52中机位①变成中近景景别,近景布光讲究其质,布光按照同角度的景别三点布光位置,但尤其要注意人物脸部的光照细节,主光是否柔和,轮廓光是否准确。

图3-52 中近景布光实例
近景直接使用全景布光的做法不可取,场景中出现多个演员表演,全景布光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演员,而拍摄近景景别是以人物为主,需要对人物布光进行修饰。
(二)夜戏各景别布光实操
1.宽阔场景夜戏全景布光
如图3-53为一个客厅场景,演员表演固定在位置①,摄影机在机位①。将场景内所有民用灯光关闭,得到一个全黑的场景,按三点布光原理开始布光。布设落地灯作为主光,为了符合逻辑,将落地灯摆在沙发旁,于演员左侧45度角作为主光,布置冷管kino粘贴在电视机的屏幕上作为辅光,布设高色温聚光灯吊在人物后方作为轮廓光,即三点布光完成。

图3-53 夜戏全景布光实例
但画面中背景窗户和客厅周围角落暗部细节丢失,画面仍然不完美,需要通过提升场景密度找回画面细节,最简单的方式是使用大功率镝灯加白旗,对天花板投射,反射光均匀照射在场景之中。
整体提升场景密度的布光方式,会丢失画面层次感,为了让画面仍然有层次,需要给整个场景分划光区。图3-54中有两条虚线,将场景分成暗、亮、中三种亮度。为完成三种亮度的灯光效果,需要聚拢散射光,每个区域的中央位置布设kino吊灯,并使用黑纸粘贴灯页,延长灯页面积,使kino散射光更加聚拢。将中间区域kino功率调至最大,右侧kino其次,左侧功率最低。

图3-54 散光分划光区
原则上三盏kino灯是为场景铺设底光,让场景周围细节显现,所以最亮kino的亮度不能超过落地灯主光亮度。提升具有明暗关系的底光后,画面中人物前、后景层次感缺失,后景窗户受到kino漫反射的光照导致暗部细节丢失,前景并不存在参照物,因此需要对后景布光,添加前景灯光参照物,增加画面层次性。
将后景窗户纱帘拉上,在窗外布设特图利(如图3-53中特图利①),加高色纸的色温,制作一个窗影投射纱帘之上,完成后景布光。
将台灯摆放在场景中前景餐桌上(如图3-53中台①),为保证画面视觉主体性,台灯不宜过亮。实际创作中可根据场景中的服化道做细微调整,比如对壁画做点光打亮,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客厅的场景布光。
2.其他景别
中近景景别布光
演员走位至位置②,摄影机正面拍摄演员近景镜头,演员面部主光的来源变成桌面台灯,根据台灯与演员位置关系,左侧布设主光,右侧布设辅光,使用白旗柔化落地灯打成演员的侧光。右侧后方模拟电视机的灯光,布设轮廓光,如图3-55。

图3-55 中近景夜戏布光实例
中景景别布光
演员走位至位置③,站到墙边面向沙发,摄影机位为①,景别为中景,如图3-56。根据全景落地灯的位置,确定画面中演员主光位置。布设主光灯①于演员右侧,左侧架设辅光①,无轮廓光。当摄影变换角度至机位②侧面拍摄演员时,演员调度不变即灯位不变,主光位置不变,辅光关闭,因机位②后景变至窗户,布设轮廓光①。

图3-56 中景夜戏布光实例
近景景别
演员走位至位置④,处于背光状态,机位为①正面拍摄近景景别(如图3-57)。
因演员走位至背光状态,机位①的光比需要遵循全景光比。布设白旗(柔①)柔化落地灯灯光,轮廓光在演员的右后侧方。由于全景布光中窗外没有高光投射进场景,场景中落地灯光源强于月光光源,所以当演员靠近窗户时,不以月光作为主光源,布设钨丝灯作为主光于演员右侧45度,左侧布设辅光,光比为主光1∶辅光0.5∶轮廓光2。

图3-57 近景夜戏布光实例
机位跳跃至机位②中景景别后侧方拍摄演员,取消主①灯位,辅①灯位成主光,白旗压低落地灯亮度。类似机位②中景景别布光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保持景别光比衔接;二是尽量使人物面光与主光源落地灯反差减少。类似于机位②拍摄角度很少使用,除非需要故意拍摄人物的背影。但影视布光千变万化,分析极端案例有助于布光实践。
思考与研讨题
1.创作中,如果剧组总体规划预算较低,需要裁减组员时,灯光组是首先被放弃的。为什么不缩减摄影组的预算?使用单反与使用阿莱摄影机拍摄的原生画面差距很大吗?
2.电影是画面与声音的视听感受,影响着一部影片的制作精良度,预算不足为什么不缩减声音部门预算?
3.库布里克的电影Barry Lyndon就是纯自然光拍摄的,请思考本片为什么不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