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构成的要素
写剧本就是写故事,讲一个好看好玩、有情有味的故事,每一部优秀的电影,故事都不复杂,甚至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复杂的是人物矛盾和情感挣扎。为什么有的剧本能让人一气呵成读完,甚至还让人潸然泪下或者开怀大笑?为什么有的剧本让人看个开头就不想再看,即使接着看,也是一目十行?原因有很多种,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编者没有掌握写故事的技巧。
一、故事的三要素
故事的三要素为:人物、地点、动作,即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梗概”,就是按照这个公式来总结的。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故事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电影《绿皮书》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被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聘为司机,两人一路南下克服重重困难举办巡回演奏会的故事;电影《三块广告牌》讲述了绝望的母亲米尔德丽德因女儿惨遭奸杀而追凶无果,无奈之下在路上竖起三块广告牌与警察对峙的故事;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讲述了在一个所有动物和平共处的动物城市,兔子朱迪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完成儿时的梦想,成为动物警察的故事;《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科幻、动漫题材,都是用这个公式来概括的,这种高度概括的梗概,不一定是影片的情节,但是一个总方向,也就是主要人物的目标,而且是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再变了,否则会让观众搞不明白影片到底想要讲什么。
二、情节是什么
情节是构成故事的骨架,精益求精的视听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情节是一部电影的双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叙事的基本单位是情节点,影像的基本单位是镜头。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讲,影片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接剪辑出来的;从叙事的角度讲,影片是由一个个情节点组接剪辑出来的。
有的导演单纯追求视听语言,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运用上,忽视了电影的情节设置,这样的影片观众往往是看不下去的,因为它满足不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反之那些只重视故事叙述的导演,虽然影片会显得缺乏电影的质感,但还是能让观众看下去,只不过看完之后会感到遗憾。
情节设置的目的是:集中矛盾、渲染冲突、深化主题、刺激观众,使“原来如此”变成“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检查一下设置的情节是否具备这些要素,是不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如果没有达到这些要求,那么就重新设置情节,直到其达到过山车般的惊心动魄才算合格,电影需要的不是蛇蚁虫鼠的小骨架,而是恐龙般的大骨架,在这种骨架的支撑下,电影会层次分明,内涵丰富,张力十足。
设置情节的时候,不能抛开主线随心所欲,主线是前面提到的一句话梗概,情节的设置是丰富主线,而不是脱离主线,否则剧本就跑题了。一般情况下,3~5个情节点构成一个情节段落,5个左右的情节段落构成一部120分钟左右的电影,每个情节段落的落点必须是承上启下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电影《绿皮书》的第一个情节段落和情节点。电影一开始的场景是男主角托尼上班的俱乐部,托尼身穿工服,他是俱乐部的安保人员,托尼见一个有身份的人出手阔绰,便拿了这个人非常看重的帽子,打算捞一笔小费。这时有人在俱乐部打架,经理高呼托尼的名字,托尼冲过来,把滋事的男人拖出去一顿暴打。俱乐部关门装修,两个月之后才能重新营业,托尼暂时失业。托尼把帽子交给那个有身份的人,如他所愿,他得到了一笔小费。
剧本到这一部分时,第一个情节点结束,在这一个情节点里,我们了解到托尼是做什么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托尼回到家中。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儿子,他吻了在睡梦中的孩子和妻子,搂着妻子安然入睡。早晨被小舅子的吼叫声吵醒,他到客厅发现妻子找来两个黑人工人翻修地板,他有些不开心,两个黑人工人离开后,他把他们用过的水杯扔进了垃圾桶里。一家人围坐吃饭时,妻子希望大家帮忙给托尼找个工作,托尼很自负,认为自己随时都能找到工作。妻子洗碗时,看见了垃圾桶里的水杯,她无奈地摇了摇头,把水杯捡起来放进了洗碗池。
到此第二个情节点结束,这里描绘了托尼的家庭,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丈夫,失业后,他压力很大,但在妻子家人面前嘴上不服输。这里传递了一个信息:托尼内心是有种族歧视的,对黑人有偏见,但妻子是反对种族歧视的,对待黑人态度和善。这个情节点对后面的情节起到铺垫作用,让观众提前知道了托尼对待黑人的态度。
托尼抱着儿子去酒吧比赛吃汉堡,挣了50美元回来交给妻子,妻子夸托尼运气好,明天刚好要交房租了。朋友给托尼打电话,说一位博士要聘请司机,应聘地址在卡内基音乐厅。托尼前去应聘,雇主是个黑人博士,高高在上,向托尼提了几点要求,托尼感觉受到了侮辱,起身就走,但被博士叫住,博士真诚希望托尼能接受这份工作,因为所有推荐者都说托尼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托尼表示可以接受这份工作,但要涨钱,而且只负责开车接送博士和博士的安全,其他的管家类服务不做。
这是第三个情节点,故事开始步入正轨了,人物矛盾也建立起来了,有种族歧视的托尼(前一个情节点已做铺垫)要为黑人服务,而且这个黑人比自己优秀,属于上等阶层。
托尼情绪低落地去酒吧喝了一杯啤酒,酒保告诉托尼,黑道老大要见托尼,老大声称帮托尼摆平了打人的事,想让托尼替自己做事。托尼不愿意和黑道打交道,便推说想陪伴妻子而婉拒了。托尼到当铺把手表当了50美元,妻子得知博士是个黑人,认为丈夫会打退堂鼓。可是托尼看重那一大笔钱。博士打来电话,询问托尼的妻子是否同意托尼离开8周,每周工资就按托尼所说的125美元。妻子虽然有些不舍托尼,但还是同意了,毕竟他们需要钱。
这是第四个情节点,又一次介绍了托尼的现状,失业的托尼要想挣钱不是去参加吃汉堡比赛,就是帮黑道做事。这两样都是托尼不想做的,为黑人博士服务也是托尼不想做的,但最起码是一份正经的工作,而且薪水很高。妻子舍不得托尼离开这么久,但家里需要用钱,只能同意丈夫接受这份工作。
博士预支托尼一半工资,另一半在巡演结束后支付,但是要求托尼确保博士准时到达每场巡演地点,否则,剩下的钱免谈。唱片公司还拿出一本《绿皮书》,这本书是黑人旅游攻略,列清了黑人可以住宿吃饭的地点。出发当天,妻子嘱咐托尼要给家里写信,比打长途电话省钱,而且务必在圣诞节回家。随同博士的大提琴手和低音提琴手已经在等候他了,托尼蹭了一根好烟。博士拎着包走来,上了托尼的车,男仆非常讲究地给博士的腿上盖上小毛毯,并示意托尼把博士的行李搬到后备厢,但托尼不动,两人僵持了片刻,男仆有些生气地把行李搬到后备厢。托尼开车出发,博士的两个搭档坐上另一辆车,跟在托尼的车后面,两辆车驶向南部。
这是第五个情节点,也是第一个情节段落的结束。托尼成为博士的司机,他们一路南下会遇到什么事情?这两个格格不入的人如何相处?托尼能拿到剩余的工资吗?他能在圣诞节赶回家中吗?黑人旅游攻略《绿皮书》的出现已经告诉观众,越往南部,种族歧视越厉害,黑人只能选择书上介绍的旅馆住宿、餐厅就餐,那么,博士为什么一定要去南部演出?受人尊重的博士会受到哪些不公平的待遇?托尼这个解决问题的高手是如何帮助博士渡过难关的?第一个情节段落结束后,留了很多悬念,拽着观众往下看。
120分钟左右的电影,第一个情节段落差不多占30分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开端。这30分钟,主要人物都要出场,并且这些人物的身份、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个人性格都要展示出来。
电影《绿皮书》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本原创奖,通过前面详细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剧本写得中规中矩、不慌不忙,没有浮夸、夺人眼球的大情节,也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物命运。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也许不能带给观众刺激感,但能让观众清晰地明白编剧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奥斯卡获奖影片大部分都是艺术片,如果是商业片,会追求更多感官的冲击。但不管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在创作剧本时,前30分钟要完成的戏剧任务和传递的信息点是相同的,商业片只不过把那3~5个情节点设置的冲突感再强烈一些。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你要牢记一句话:什么样的人遇见了什么样的事,然后发生了什么。人物是故事的核心,只有人物才能打动观众,只有人物才能获取观众的认同,所有的事件都是为人物服务的,观众要看的是人物遇见事件、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物在两种价值观之间摇摆、在两难之中抉择,不能一味地追求强情节、大事件而丢失了人物。
一部电影的主干是发展部分,差不多占60分钟。在这一部分,人物之间的矛盾步步升级,情节跌宕起伏,成为人物完成目标的障碍,这个阶段的人物就如同跨栏比赛一样,跨过一个障碍物,又跨过下一个障碍物,直达终点。影片的最后30分钟,也就是结束部分,包括了高潮和结尾。这个阶段,人物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往往这个时候,人物已经被打压到谷底,就像我们扔弹力球,狠狠地将它砸到地上才会弹得更高一样,人物要么到达峰顶,要么暗藏玄机,从而实现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升华。
有的导演认为,剧本的开头无好坏之分,后30分钟才决定电影的质量,所以,前面都是生活流,不知道在说什么,到结束的时候才把猛料放出来。不要看轻前30分钟,开端部分是吸引观众往下看的钩子,得钩住了才有后面的升华。所以,电影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都是需要精心雕琢的。而且,决定整部影片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是编剧或者导演的技巧,而是价值观。可以说价值观才是叙事艺术的灵魂,创作者的价值观影响着剧中人的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电影像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而有的电影像白开水。
电影《飞越疯人院》1975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五项大奖。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评选奥斯卡的“奖中之奖”,从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中评出最佳,人称“奥斯卡中的奥斯卡”,《飞越疯人院》又击败其他影片,获此殊荣。这部电影的结束部分可谓神来之笔,让人叹为观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前面对《绿皮书》开端部分的情节分析,把《飞越疯人院》的故事情节细致地分析一遍,相信会受益匪浅。
三、什么是人物
很多初创者会问什么是人物,或者问在剧本里写了很多的人,为什么不是人物?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明白人物在电影中的作用和使命,这也是很多评审专家看完剧本后提出来的最常见的意见:有人,但没有人物。
人是指个体自然人,人物是指为符合电影规律而虚构的人。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影片中的人物不是你、我、他,而是某一类人个性、性格的集结,是魔鬼或者天使的集结。很多初创者会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剧本,不是不可以,但在创作时要明白,“你”不是你的人物,这个根据你的经历设置的人物还要符合这一类人的共同特性,这样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这是设置人物时最基本的原则,比如电影《绿皮书》中托尼和博士这两个人物,除了“黑+白”的设置,两个人的语言风格、行为动作完全不一样。因为两个人的原生家庭和社会关系完全不一样,所以托尼吃饭、说话、为人处世不拘小节,散发着市井小市民的气息;而博士则彬彬有礼、宽容大度,时刻保持着自己尊贵的形象。托尼会在货摊边的地上捡一块雨花石揣兜里,因为他认为是掉在地上的,不必付钱,这种行为发生在他身上很正常,但如果发生在博士身上,就会让人觉得不对劲。所以,在最初设置人物的时候,就要把人物想透彻了,他(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设置人物时,尤其是主要人物,记得给他(她)设置一个缺点,让他(她)不完美。但要注意这个缺点不能是人格上的,比如虐待小动物、恋童癖、变态杀人,等等,这样的人设成不了影片的男主或者女主。其实,这些应该属于人格缺陷,而不是缺点,但很多创作者一找人物缺点,就直奔缺陷了,这个度要掌握好。缺点指的是性格上或者生活习惯上的不完美之处,这种缺点的设置不是要有损我们的人物,恰恰相反,是因为有了这个缺点才让人物更完美。
比如电影《绿皮书》中托尼和博士两个主要人物都有缺点,托尼的性格缺点是嘴不饶人,喜欢占小便宜。博士的缺点是放不下身价,高高在上。这两个人物,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托尼的缺点被克服了,观众会感动;博士放下身段时,观众也会开心一笑。
人物的性格也是设置人物的关键,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想改变命运,就得先改变性格,但我们都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既然性格改变不了,那么命运就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会给观众造成人物行为混乱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这件事不像他做的,他不应该会这样。
在一部影片中,所有事件的实施者是人物,所以,在设置人物时,有一个基本公式:人物+需求+结局。这个人物的需求是什么,为满足这个需求会遇到哪些阻力,最后的结局如何?这是设置人物最基本的要素。
比如电影《西虹市首富》中的王多鱼,他是混迹于丙级业余足球队的守门员,因比赛失利被开除离队。正处于人生最低谷的他接受了神秘台湾财团一个月花光十亿元的挑战,结果钱越花越多,最后终于要花光了,却因为爱情违规,没有完成挑战。这部电影改编自国外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人物和事件都是很饱满的。王多鱼这个人物需求是在一个月内花光十亿元,在这个需求之下,影片设置了很多障碍,钱不是越花越少,而是越花越多,结局是为了爱情,王多鱼放弃了挑战、愿赌服输。
再比如电影《飞驰人生》,张驰曾经在赛车界叱咤风云,却因非法飙车被禁赛五年,他决定重返车坛挑战年轻一代的天才林臻东,结局是张驰开车打破了纪录,获得了冠军,但代价就是无法刹车了,只能车毁人亡。虽然影片没有明确交代张驰的死,属于开放式结局,但前面的铺垫和最后的写意,都预示着张驰死了。张驰的需求是赢林臻东,在这个需求之下,影片设置了重重障碍:没钱没车没队友,甚至驾照都得重新考。他找来曾经的搭档兼领航员孙宇强和昔日车队技师记星帮忙,好不容易凑齐了装备准备参赛,领航员孙宇强又出了事故,大家都劝他放弃,但他执意参加比赛。
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设置人物时的公式是一样的,人物的需求不用那么复杂,简单明了即可,让观众一下就能明白,复杂的是完成需求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准备创作剧本的时候,应先写下人物、需求和结局,然后不断地去充实、润色。
人物是剧本的基石、心脏、灵魂和神经系统,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只有人物的命运才能对他们的视听感受产生冲击,所以,一部影片首先侧重的是人物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展现,即现在流行的说法“人物的弧光”。什么是人物弧光?其实就是人物的成长或者改变的轨迹,人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设置人物时,成长型人物和不完美型人物是首选。
比如电影《西虹市首富》中的王多鱼,本领不高还喜欢夸夸其谈;电影《飞驰人生》中的张驰迷之自信活在以往的辉煌中,都属于不完美型,甚至在一出场时都很窘迫、狼狈。正是这样的人物完成了我们不能完成的事,我们才喜欢上这个人物,才会为他欢喜为他忧,这也是电影最大的魅力——圆梦。
成长型人物的影片多属于励志类,表现时代的变迁。比如电影《中国合伙人》,成东青出身农村,两次高考落败,他最后一搏,背下整本英文字典,第三次高考时考上北大。成东青怀抱着一个美国梦,但申请签证连续被拒,他失望透顶,留在燕大任教,却又因在外私自授课,被校方发现除名,后来,他开办了“新梦想”学校,大获成功,被媒体称为“留学教父”。
比如电影《摔跤吧,爸爸》中,马哈维亚是一名摔跤运动员,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赢得金牌。马哈维亚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哪知道妻子接连给他生了两个女儿。让马哈维亚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女儿遗传了父亲的摔跤天赋,他的希望又被点燃了。在马哈维亚的指导下,吉塔和巴比塔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两姐妹从反抗到接受,很快在比赛中连连获胜,成为当地的名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在那里,她将面对更大的诱惑和更多的选择。最终,在马哈维亚的指引下,两个女儿都赢得了冠军。
人物弧光要基于创作者对人物的了解,这里的了解不是浅表的,而是深层次的,在创作之初,要对这个人物的前史了如指掌。比如,这个人物出场时是34岁,那么34岁之前这个人物的经历是什么?原生家庭怎么样?童年时有没有阴影?学历是什么?求学时有没有谈过恋爱?有没有受过伤害?从学校毕业后在做什么?是否有过婚姻和小孩?关于这个人物的一切我们都要想明白了,了解透彻了,这个人物的行为和改变才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而不是生编硬造。这些都属于人物的内在生活,也是人物外在性格形成的根基。
当全面了解了人物之后,便可以从这个人物的职业、个人生活、私生活(独处时)三个方面寻找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叙事点。比如电影《北京遇见西雅图》中,郝志在西雅图的职业是月子中心的司机,其实他在国内是赫赫有名的医生,他离异,有一个女儿。私生活是指这个人物独处的时光,郝志在过春节的时候,拿了一盒饺子坐到海边的礁石上慢慢地吃着。一个人物独处的时光最能反映这个人物的性格,根据郝志的人设,他如果去酒吧或者华人聚集的地方凑热闹,就会不匹配。一般影片中人物的独处时光,是一种写意的表达,目的是增加人物的层次感,传递的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需要观众从中体悟的。
在设置人物的时候,要牢记一句话:你不是你的人物。影片中人物的行为、语言虽然是由你创作的,但不能是你的行为和语言,你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让人物去做事、去说话,要把人物的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都琢磨透了,属于这个人物的所言所行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